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第二十六编 文化

编下序



  清末民初,县域土地开发日盛,辽宁、河北、山东等地流民迁入定居者逐年增多,民间文
化活动日渐活跃。每年春节扭秧歌,贴对联,挂年画;正月十五闹花灯。平时常有流动艺人说
书讲古。20年代后期,唱词、山歌、牧曲、童谣在较大村屯兴起,部分村屯开始有唢呐、笛、
箫、胡琴等民乐演奏;黑背金矿办起“戏园子”,接待外地艺人演戏。

  东北沦陷时期,二人转、鼓乐班活动兴起于民间;日本人经营的剧场、影院、酒馆在城镇
出现,宣传殖民地文化。

  解放后,东北“鲁艺”文工团来本县开展革命文化宣传活动,配合土地改革排演话剧、秧
歌剧,教群众唱革命歌曲,对教育群众提高革命觉悟、积极参加土改、参军和支援前线起到积
极作用。

  建国后,书店、文化馆、图书室、俱乐部、评剧团、档案馆、广播站等相继建立,文化事
业获得全面发展。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本县涌现出一批青年文学爱
好者,他们相继在《牡丹江日报》《黑龙江艺术》《黑龙江农村报》《北方文学》等报刊杂志
上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作品; 各专业和业余剧团陆续演出了现代戏《分家》 《小气象员》
《春播曲》和话剧《月儿湾》《西望长安》《兵临城下》等剧目,集中歌颂了党领导人民群众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功伟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文化工作被左倾思想所主宰,文艺创作强调“三突出” (在所有
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成为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文学创作原则),提倡“战斗文艺”,以 “阶级斗争为纲”成为一
切文艺作品的主题。人们主要的文化活动就是看《红灯记》《沙家浜》等几部革命样板戏,唱
毛主席语录、诗词歌曲和颂扬毛主席的革命歌曲,跳向毛主席表忠心的“忠字舞”。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事业获得新生。
陆续恢复或新建各文化事业单位与专业艺术团体;被禁锢封存的影片和优秀传统剧目与现代戏
重新同广大观众见面;各种协会、创作群体应运而生,创作成果显著;群众文艺蓬勃发展;文
化窗口面貌一新,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物挖掘与整理工作成绩斐然。

  广播电视、档案、史志等项事业也获得很大发展。至1992年,城乡居民可以收视中央电视
台一、二套节目和省电视台一套节目;县广播电台除转播中央和省台主要节目外,每天 3次播
出自办节目,每次50分钟。县档案馆库存档案达25 540卷;史志部门已编写出党史、县志资料
和乡土教材资料300余万字,其中内部出版图书6本,10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