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广播
第五章 广播电视
第一节 广播
一、有线广播
(一)事业发展
1951年初,林口县有线广播收音站建立。有20瓦扩音机1台,电唱机1台,话筒 1个;主要
进行收音及文艺宣传。年末,改称县广播站,有50瓦扩音机1台,收音机1台,话筒 1个,风雨
线90米,舌簧喇叭20只;对镇内机关广播。1953年扩音机功率为150瓦,1954年增至500瓦;开
始自办节目,利用电话线路向北五区(今北五乡镇)政府所在地传送节目。1956年有 1 000瓦扩
音机两台;架设县城至亚河、奎山广播专线,分别为25和16公里。同年,部分区(乡)开始创办
广播收音站(或广播站)。1957年,奎山、建堂、刁翎、三道通、黑背、五林、朱家、柳树河子
等 8乡成立广播收音站,由乡文化站兼管;除收听、说话、对讲外,还能带40—50只小喇叭。
此时期,龙爪乡首办广播站,有250瓦扩音机1台,收音机、电唱机各1台,话筒1个。1958年在
“大跃进”形势下,刁翎、三道通、五林、奎山、建堂、新城、柳树、亚河、朱家等公社先后
办起广播站。同年,架设县城至柴河广播专线 100公里,建立柴河公社广播站。1969年莲花和
林口镇办起广播站(林口镇广播站未独立办公,成立不久,即并入县广播站合署办公)。1970年
公社广播站实行归口管理,改称放大站。1975年各放大站设备有较大改善,普遍拥有两台扩音
机及录音机、收音机、电唱机、话筒等。1976—1977年,架设 200公里广播专线,实现县城至
公社广播专线化。此时期,各大队至公社的广播、电话两用线路开始架设。至1981年,已建起
大队广播放大室229个,占大队总数的87.4%。各放大室扩音机功率为150—300瓦。1982年,全
县小喇叭入户率达 81%。1983年以后,县城至各公社、村屯的广播专线逐渐中断。1985年全县
有乡镇广播站15个。1992年,各乡镇广播站改称广播电视站。
(二)广播节目
县广播站创建之初,主要收转上级电台节目,有时播放县委、县政府的通知、通告等。1954
年开始自办节目,称《林口新闻》,播发本县政治和生产建设方面的消息。每组节目10分钟,
每天早、午、晚播出。1965年改称《林口各地》,主要报道全县各地新闻,宣传工农商学兵各
行业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新成就。每天播出两次,每次25分钟。1966年初改称《全县联播》,
每天播出两次,每次25分钟。《全县联播》之后,播出《天气预报》和5分钟自办文艺节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联播》节目增加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牛乃文等内容
与党报社论、评论等文章。1967年红卫兵开始“夺权”,对广播站实行军事管制。《全县联播》
节目停办,只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968年自办节目恢复,同时增加“活学活用毛主席
著作”节目,其内容主要是宣传全县各界人士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同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号召,广播站增办临时性节目——“工
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后改为专题节目。有关县里召开大型会议实况,毛泽东主席接
见红卫兵实况,各省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报道及“批林批孔”、“儒法斗争”等内容也通过临时
节目加以报道和转播。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联播》改称《新闻》,并增加《农村》《建设者》和《科
学知识》等专题性节目;每天播出 3次,每次10分钟。1980年《建设者》改为《林口生活》。
1990年增加《广告文艺》《经济信息》《商业窗口》等节目。
二、无线广播
1970年末,林口县无线转播台建立。发射机功率1 000瓦,代号 711,广播频率840千周;
用于转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当时,由于战备需要,台址设在三道通葛家沟山洞里。1971
年5月,转播台迁回林口镇。采用30米高T形油杆发射天线,覆盖面积半径25公里。1976年更换
发射机,并将广播频率改为1 341千周,实现与省台同步广播。1975—1976年,本县安装3部实
验(干扰)无线电台,分别对苏联58.5、648和1 251千周3个频率进行压制。功率均为1 000瓦。
1977年 6月,省广播局拨给一座高76米的拉线发射铁塔,使广播覆盖面扩大到半径35—40公里。
1982年6月,本县增设省台第二套节目转播台,将实验(干扰)台648千周发射机改为语言广播,
对苏联648千周进行压制。1985年10月,中波10千瓦转播台建成。1986年1月,运回发射机并安
装调试成功。1990年12月,林口调频广播电台建成,有50瓦、1 000瓦调频发射机各1台。每天
3次播出自办节目,每次 50分钟;同时负责转播中央、省台主要节目。1992年县无线转播台有
10千瓦、1 000瓦脉宽调制中波发射机各1台,有1 000瓦屏调中波发射机1台;每天开机17小时,
为完成转播任务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