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地方病是具有明显地区分布特点的疾病。对本县人民健康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克山病、碘缺
乏病和大骨节病。1953年,县地方病防治小组成立,开始有组织地开展地方病防治工作。1956
年县防治克山病指挥部成立,大力开展克山病防治工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地方病防治工
作机构被撤消,工作受到影响。1970年县防疫站设地方病科。同年,成立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
组。1974年,成立县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地方病防治的组织协调工作,地方病防
治工作逐年加强。

   一、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群众称为“攻心翻”或“吐黄水病”,多见于青
年妇女和儿童。患者发病突然,症状是恶心,呕吐,烦渴,四肢冷,血压下降,不及时抢救会
很快死亡。

  解放前,县域就有克山病流行,因得不到有效治疗,患者死亡率很高。解放后,这种病也
不断发生,党和政府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1955年 11月,亚河区虎山村暴发克山病,病死5
人;当年全县发病46人,病死33人。1956年县防疫站为各区、村克山病防治组织培训基层防治
人员1 009人次,促进了克山病防治工作的开展。1961年,全县“病区”定为7个公社20个大队。
县抽调125名医药卫生人员,组成 40个医疗组巡回医疗,分村把守。1970年,省、地派医疗队
来林口协助指导防治工作。1971年周恩来总理批示——“要通过开展生产,尽快改变克山病肆
虐的状况”。1972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疗科研小分队指导下,在龙爪公社山东会大队进行
口服亚硒酸钠防治克山病试验取得成功。1976年开始,在全县推广。1979年以后,随着综合防
治措施的加强和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广泛应用,全县克山病发病率逐年下降。1982年以
后,发病率为零。截止1992年,全县有慢性克山病患者44人。(附表28—4)

   林口县1955—1982年发生急性克山病情况表
  表28—4 单位:人、发病率/10万


  注:1983—1992年,急性克山病发病率为零。

   二、碘缺乏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病(简称地甲病)是因人体缺碘引起的疾病,全县城乡都有发生。

  1960年,全县查出地甲病人8 543人,用配制碘糖丸治疗5 000多人次。为防止新患发生,
1978年 4月,全县开展了防治地甲病大会战。在普查基础上,采取食用碘盐和注射碘油为主的
综合防治措施,共查出病人19 131人,治疗18 200人,治愈4 359人,治愈率 23.95%。1981年,
碘盐普及率达 90%,经省、地有关部门检测,林口县地甲病防治基本达到控制指标。1992年,
临床监测1 938人中,患病182人,肿大率 9.39%,符合控制指标。尿碘和碘盐监测也都符合要
求指标。

  克汀病又称呆小症,是因严重缺碘而引起的一种疾病。1982年 5月,朱家公社农丰大队有
23人患地方性克汀病,防疫部门积极防治。至 1992年,无新患发生,取得一定效果。(附表28
—5)

   林口县1979年各公社地方病普查情况表
  表28—5 单位:人、%



   三、大骨节病

  林口县是大骨节病重病区,多年来,一直缺少有效的防治措施和药物。50—70年代初期,
主要采取改水与医疗相结合的方法防治大骨节病。1976年,县防疫站在龙爪公社龙山小学用复
方硫酸钠为学生治疗大骨节病,虽有治疗效果,但因副作用较大而中断。1977年经过几种药品
试验,肯定了亚硒酸钠为理想药物,进行推广服用。1981年通过调查,全县大骨节病区涉及15
个公社 263个村屯,病区人口307 879人。在被调查的 232 537人中,患病 10 368人,患病率
4.46%。

  1981年,推广服用亚硒酸钠防治大骨节病。1986年,全县3—16岁人口服用亚硒酸钠者17 870
人,服硒率 90%以上。此时期,病区71.79%的村屯吃上自来水,同时扩大了水稻种植面积,这
些措施对根治大骨节病也都发挥了一定作用。1987年 9月,经省有关专家考核认定,林口县大
骨节病基本得到控制。1992年经省专家复查,林口县大骨节病基本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受到上
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