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动民俗 一、岁时风俗
(一)春 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最大节日,因此人们从历代过春节所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也最多。解放
前,人们多半从腊月(农历十二月)起就着手准备过年(春节),陆续购买食品,置办衣物,拆洗
被褥等,而且越到年底越忙。
腊月初八,这一天传统的习俗是吃腊八粥。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的日子。这天,
寺院、庙宇用蔬菜和米煮成甜咸皆宜、色香俱佳的粥供奉神佛,然后施舍给贫民,久而久之成
为节日习俗。县域居民尤其是乡村农民,大都喜欢在这一天用糯米(或大米)、黄米掺以赤豆、
蜜枣、胡桃、松子、青红丝、芸豆等做腊八粥,拌糖食用。吃腊八粥有展示五谷丰登,迎接吉
祥安乐,获得佛祖所赐幸福之意。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小年。这天,家家要备办灶王糖、香供、纸马祭灶王。入夜以后辞
灶,把灶王爷神像及所供纸马在灶坑焚烧,默祝灶王爷上天吉祥。人们给灶王爷画像上写的对
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民间供灶王糖
的用意是用黏糖粘住灶王的嘴,让他少说自家坏话,免得天老爷(玉皇大帝)责怪。
腊月二十四,开始宰猪羊、杀鸡鸭,办置鱼虾海物、木耳、鲜菜。有条件的猎取狍子、野
鸡等,为过年准备好足够的美味食物。
腊月二十五,打扫尘土(打扫卫生),准备干干净净过春节。俗称二十五扫尘土。
立春日(有时在春节后),生吃萝卜称之为“啃春”,以表示最早接受春天的勃勃生气。同
时烙春饼吃,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粮食丰收之意。春饼的做法是将两页比纸稍厚的饼合到一起
烙成一张饼。食用时再揭开成为两页,卷入瘦肉丝、绿豆芽、鸡蛋丝、大葱丝、粉丝等作为馅,
辅以大酱等调味品,味道格外香美。
腊月二十八,发面蒸年饽饽。蒸制的食品主要有馒头、黄米面豆包和白面豆包等。俗称二
十八把面发。此外,有些人家还要包些饺子冻上,准备在春节期间食用。
腊月二十九,制作油炸食品,主要是炸面食干果等。俗称二十九把油走。
腊月三十,俗称除夕。清晨贴春联、春条、福禄字、挂钱、窗花和年画,俗称接福迎祥。
多数人家还要挂出家谱奉上供品祭祖,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有些人家同时祭祀天地爷、
门神爷。因其神像画页贴在外边,其所享烟火,均放在灶王爷前的香炉之中。天地爷的对联通
常是“天地之大也,鬼神其盛乎”。 (解放后,多数人将后半句改为“日月其盛乎”,同时祭
祖仪式也大大简化。)
除夕日傍晚,家家户户悬灯结彩,灯火齐明。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菜中必有一道鱼,取意
“年年有余”。晚饭后,包饺子。除夕夜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半夜子时,称为“一夜连
双岁,五更分二年”之际,鞭炮齐鸣,烟花升天,迎接新的一年到来。然后,房门洞开迎财神,
接喜神,贺灶神回位主政,全家老少祭拜祖先。这些活动统称为“接神”。迎接财神往往还要
往屋中抱些柴禾,以象征新的一年里必然发财。“接神”后吃元宝(饺子),如有的不太熟要说
“升”(生)了,煮破了要说“挣”了,取“升官发财”之意,忌讳说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早餐吃饺子;亲友邻里互相拜年。春节期间,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压岁
钱。整个正月,亲友初见时,一般都互相问候一声“过年好”,或互相祝贺恭喜发财。
正月初二三,出嫁的女儿须回娘家省亲拜年。一般带 4样、6样或8样礼物回门,称4彩、6
彩或 8彩礼。礼物必须成双数,不许为单数。离娘家近的儿女们大都在年前就将礼物先行送到。
多数人家初三夜里送祖先,即焚香、礼拜之后撤下供品、遗像或家谱;也有的初五撤供。初二
至初五,人们扭秧歌,预祝五谷丰登,年景太平。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表明春节的高潮回落。这天要吃饺子,庆祝春节结束。
正月初六,取下门前彩灯,开始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解放后,春节中封建迷信的内容逐渐被淘汰,但贴春联,挂彩灯,放鞭炮,扭秧歌,互祝
新春及年前的准备活动等习俗仍沿袭至今。同时,党政领导干部和民政部门在春节前夕开展访
贫问苦,救助贫困户活动;机关单位举办“茶话会”、“座谈会”、“联欢会”、“团拜会”
等活动已经成为新的时尚,为本县春节增添了一项新内容。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元宵是这一节令的特有食品。此时,家家户户
门前悬挂各式彩灯,也有的在院内竖起高高的灯笼杆,杆头挑着红灯。当晚各支秧歌队齐聚街
头,耍龙灯、跑旱船,尽情表演,热闹非凡。
旧时,元宵节从正月十四日起到正月十六日止。伪满政府为粉饰太平,强令各家挂灯,并
有“灯官出巡”。即由 4个壮汉扮轿夫,肩负两条直长杆的边端,木杆中央绑一简易座架,上
铺皮褥,灯官坐其上,黑衣玉带,头戴乌纱帽,类似七品知县装束。他们沿街巡视,挨门逐户
查看灯笼,凡不挂者,灯官有权罚钱、罚元宵。灯官对一般民众处罚较轻,对买卖商号处罚较
重。林口街内有的商号因无灯曾被罚数百元。
民间还有送灯的习俗,用白面、荞麦面蒸制面灯,捻出棉芯,注入豆油;当夜把灯送到仓
房、鸡架、井台,还有的送到祖先墓地,让已故先人过好灯节,享受光明。解放以后,此习俗
虽然淡化,但一直沿袭至今。只是所送的灯,已经改为蜡烛,一般在外面随意找个地方祭祖,
将蜡烛放在玻璃罐头瓶里,分两盏灯留在此地,算是为祖先送了灯。庭院、仓房、门口等处也
摆上玻璃瓶蜡烛灯,有的用冰做成灯。
80年代末以后,林口镇内摄影经营者以制做造型奇异、别致的冰灯,招徕顾客,生意红火。
冰灯年胜一年,成为元宵灯节的新景观。
(三)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日。是日,汉满两族人家有吃猪头、猪爪之习俗。旧时,每
逢二月二日,户主早起床,在日出前用灶膛灰从大门撒向井台,撒出一条灰道,俗称“领龙”。
夜间,燃蜡烛燎室内阴暗处,认为这样一年中能防毒虫之害。男人们大都喜欢这天理发。特别
是少年儿童在这天理发都称之为“剃龙头”,以示喜庆。
解放后,“领龙”的习俗已绝迹,但吃猪头、猪爪和“剃龙头”的习俗尚存在于民间。
(四)清明节
是人们虔诚地为已故亲人扫墓上坟的节日。这一天,一清早人们就带好香供冥钱、锹和扫
帚去上坟扫墓,祭奠先人。解放后,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在清明节集体去革命烈士陵园
扫墓,敬献花圈,悼念先烈;少先队、共青团还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人队、入团宣誓仪式,进
行革命传统教育。因此,清明节又成为缅怀革命先烈的节日。
(五)四月十八娘娘庙会日
解放前,每逢此日,林口镇南山大庙(即兴隆寺)都举办大规模娘娘庙会。是日善男信女漫
山遍野,进香求福、求子。在半里方圆的场地上,饭馆、摊床和医卜星相的棚室林立,还有杂
耍魔术,尤其是野台子戏,更引人入胜。各乡村屯的小庙处,也有大批人前往进香祈祷,求子、
求福。解放后,庙会活动逐渐冷落,但此日仍有不少人前往寺庙烧香许愿。“文化大革命”时
期,庙会活动完全停止。80年代以后,四月十八逛庙会的习俗逐渐恢复。
(六)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亦称端阳、端午、端五节。这是因纪念伟大诗人屈原而兴起
的节日。旧时,节日前妇女们用彩色的缎角绸边缝制装香草的香荷包,用麦杆、苇杆或秫秸杆
与彩色布片相交错串成五彩缤纷的“龙尾”,用染成红绿颜色的麻线扎起各种形状的小笤帚,
用红、白、黄布角抽制小布猴,用五色丝线搓成长命缕,用彩色纸叠制葫芦等。节日清晨便把
香荷包、龙尾串、小笤帚、小布猴等戴在孩子们胸前,把五彩长命缕戴在手腕、脚腕子上;纸
葫芦挂在门上,认为可以装瘟疫,使人不得病。有的还在门上挂起把门猴、小笤帚,驱赶瘟疫;
在门上贴“五毒”(蟾蜍、蜥蜴、蜘蛛、蛇和蜈蚣)符,挂蒲剑;在室内挂钟馗和张天师像,用
以保证家人安宁。
端午节清晨,人们到山上采艾蒿插入檐头,认为可以驱邪避瘟疫。到江河边洗头、洗眼,
认为这样一年里不会生疮,不闹眼疾。有的还将江河水担回家中,让不便外出的老人和幼儿洗
脸、洗手、洗脚,并用河水浇屋地除尘。老年人则走百步,采“百步草”,放阴凉处阴干留着
治病;青年人采野花、挖草药。如果这天早晨能采到一束盛开的野芍药花,就意味着一年里吉
祥如意。端午节的早餐要吃鸡蛋和粽子。有的人家先将鸡蛋染成红色再煮熟食用。粽子一般用
糯米(江米)、红枣制作,也有的加些红小豆制作,外皮包以宽大的苇叶或竹叶,包成三角形。
解放后,端午节活动逐渐简化,但清晨采艾蒿,到江河边洗脸洗头,小孩戴五彩线,早餐吃粽
子和鸡蛋的习俗沿袭至今。纸葫芦、香荷包等制品一般都是到集市上购买现成的,不再自己制
作。近年来,艾蒿也成为商品出售。
(七)青苗节
青苗节没有固定的日子。县域农民一般选在小苗出齐后、开铲前,到庙上去由道士和村屯
头目主持,祭祀庙中诸神。然后把本屯的马、牛、羊、猪倌全请来,由主持者向他们讲解保护
青苗别让牲口祸害庄稼,违者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等内容。然后,到会者和出钱买猪祭神的农
户代表一起聚餐,吃猪肉,喝白酒,愉快度过青苗节。解放后,有了党和人民政府的统一组织
领导,这一节日自然取消。
(八)虫王节
农历六月六日,是祭祀虫王的节日。旧时,农民在这一天前往寺庙的虫王神牌前上供、烧
香、跪拜、磕头,求虫王爷别降虫灾,保护庄稼茁壮成长。田间地头遍插彩纸糊的三角旗,上
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话。农家在这一天普遍歇工一天。解放后,这一节日废除。
(九)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为佛教节日)、“鬼节”。每逢这个节日,
很多人上坟填土或在十字路口烧冥纸缅怀死者。一般树碑、移坟也选定此日为吉日。城乡寺庙,
这天均举行重大宗教庆祝活动,祭神、敬佛、拜祖。解放后,这天祭奠死者的习俗沿袭至今;
宗教活动一度断绝,80年代后期以来,中元节作为宗教界的一个节日重新恢复。
(十)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是亲人团聚,以享天伦之乐的日子。旧
时过中秋节,有陈瓜果、月饼于庭前供月、赏月的风俗,庆祝一年丰收在望。亲朋好友之间互
赠月饼,尤其订婚双方和新婚夫妇,均在这天向亲人赠送以月饼为主的礼品。解放后,供月的
仪式没有了,但月饼仍然作为亲友之间相互赠送的礼品。是夜,家家备月饼、水果,团聚赏月,
以庆阖家团圆。
(十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旧时,盛行过重阳节。是日,人们爬山登高,喝重阳酒,
吃重阳糕(用糯米面做成)。这天还是祭拜狐仙的日子,称当当会。迷信或供奉狐仙者,都要到
狐仙堂或自家供狐仙的地方上供、礼拜、祈祷。
解放后,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仍为一些人沿袭。但正式过重阳节的人已经很少了。
二、生活习俗
(一)饮 食
1.主 食
旧时,县域居民一日三餐一般为两干一稀搭配。夏季天长三餐,冬季天短两餐;农忙吃于,
农闲吃稀。主食以玉米、小米、黄米为主。吃法主要有玉米面饼子、窝窝头、发糕 (有时加入
饭豆)、豆包、煎饼;玉米
时掺些大米,做成二米饭); 黄米面豆包、豆馅饼、黄米干饭、粥(有时掺些大米或饭豆)。大
米、白面仅在年节或招待客人时食用。主要有大米干饭、粥,白面馒头、花卷、油饼、发面饼、
饺子、包子、面条、面片等。
农村大忙季节,农户尽量设法吃上黏豆包和玉米豆面两掺的大饼子,以适应高强度的体力
劳动。
沦陷时期,大米、白面仅供日本人食用。中国人吃大米、白面被视为“经济犯”,要受到
刑事处罚。城镇居民粮食按月定量“配给”,多为高粱米和玉米面,因不足以饱腹,还“配给”
橡子面充饥。乡村农民则半年糠菜半年粮,生活更困难。一般以土豆、面瓜、野菜、米糠来补
充主食的不足。
解放后,农民分得土地,生活得以改善。主食以玉米
为主。大米、白面等细粮人均食用量有所增加,城镇居民根据工种规定粮食定量,按月供应玉
米
米饭、大米饭、面条和馒头等为主食,年节假日多食水饺、油饼、包子等改善生活,招待客人
以大米饭为贵。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饮食
习惯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大米、白面取代玉米面、玉米糙子,成为日常主食。在城镇,人口少
的家庭,特别是青年人组建的新家庭,经常购买馒头、大果子(油条)、油饼等现成熟食,自己
做饭的次数减少。来亲友作客,有时直接到饭店设宴。
2.蔬 菜
旧时,城镇居民蔬菜以现买现吃为主,乡村农民以自种蔬菜为主。春季习惯食用菠菜、韭
菜、小白菜、生菜、土豆(马铃薯)、水萝卜、黄豆芽,炒菜、熬汤或拌凉菜;水萝卜、大葱蘸
酱生食。乡村农民家庭还常有小根蒜、刺老牙、婆婆丁(蒲公英)、苦菜、蕨菜、明叶菜 (四叶
菜) 等野菜蘸酱生食或炒菜、熬汤。这些野菜,城镇居民受居住条件限制食用较少。夏秋季节
习惯食用炖豆角、炖茄子、炒辣椒、拌黄瓜菜,蒸茄子拌蒜酱等。秋后习惯晒干菜、腌咸菜,
腌酸菜(用白菜或大头菜)。入冬习惯窖储白菜、土豆、萝卜。冬季城乡居民喜食的美味菜肴是
猪肉酸菜炖粉条、火锅或汆白肉。一般农民家庭一年四季咸菜、大酱不断。咸菜种类繁多,主
要有腌黄瓜、萝卜、胡萝卜、辣椒、茄子、芥菜、雪里红、豆角、白菜、大蒜、布留克 (苤蓝,
也叫球茎甘蓝)等。 一般用盐水腌,有的用大酱腌黄瓜、萝卜、芥菜、布留克等。大蒜一般用
酱油、醋和糖腌制糖蒜。茄子加蒜泥腌制蒜茄子。白菜以朝鲜族居民腌制的辣白菜最有名。汉、
满族居民也多学腌朝鲜族辣白菜。
解放后,人民群众的蔬菜饮食习惯沿袭不变。所不同的是城镇居民在秋后储菜时期,多由
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职工分菜,备足一冬春的蔬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商品
经济大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兴起,新鲜蔬菜四季不断,城乡居民储菜量和咸菜腌制量明显减少。
夏、秋季节的鲜菜在冬季也经常出现在普通城乡居民的餐桌上;市场上比较丰富的秋菜品种均
不再集体组织购买。
(二)服 饰
清末民初,县域居民衣着颜色以蓝、黑、白为主。布料以家织土(粗)布为主,洋布较少,
绸缎等贵重布料为富裕人家所享用。在衣饰方面以中式便服为主,分长衫、短袄、坎肩、长裤
等数种。县域冬季寒冷,居民服饰注重实用。劳动人民冬季一般穿对襟或偏襟棉袄、棉袍,宽
腰棉裤,扎腰带、腿带、腿绑,头戴皮帽(多为狗皮、兔皮帽)。条件较好的外穿皮坎肩或羊皮
袄。脚穿家做棉鞋、自编草鞋,从事户外劳动的农民多穿牛皮乌拉或毡靴。
“九·一八”事变后,县域居民贫富相差逐渐悬殊。有钱人家男性多穿绸缎长袍马褂,春
秋时节戴礼帽,冬季戴狐狸皮、貉皮帽或骆驼绒帽,外穿狐皮大氅,系羊绒长围巾,穿缎面绒
里棉鞋、皮棉鞋或精制毡靴、皮靴等。贫困人家大都用土布做衣裤。妇女较多用山东产的麻花
布为衣料。青少年女性夏季喜欢穿阴丹士林布做的长衫。30年代后期,城镇妇女开始穿旗袍。
冬季,一般女人的服饰,上衣是偏襟棉袄,上腰棉裤,扎黑腿带,穿布棉鞋;外出戴棉布风帽。
男人多半穿对大襟短袄、上腰长裤,乌拉或布棉鞋;外出加穿大棉袄或棉袍以御风寒。此时期,
日本造的太阳牌胶皮鞋、胶皮靴和“水袜子”等胶鞋开始流行。富裕人家多半买太阳牌胶皮鞋、
胶皮靴,一般人家买“水袜子”,但城乡普通居民平时穿的鞋,主要还是自做的傻鞋。这种鞋
轻便结实,旧中国的士兵曾用此做军鞋。
解放后,衣服样式多变,穿的最多的是列宁装和中山装。50年代,由于受苏式服装的影响,
年轻人喜穿苏式扎道的棉袄,戴苏式剪绒、栽绒帽或坦克帽,穿棉胶鞋、棉皮鞋、大头鞋。乌
拉在城镇居民中已经少见,农村仍有部分人穿用。此时,人们的衣着布料多为平纹、斜纹等棉
布,家织粗布已经很少见。60年代,夏季,年轻人喜穿学生蓝制服,中、老年人喜穿蓝色或灰
色中山装,年轻姑娘喜穿连衣裙。冬季,新式“棉猴”代替了棉大衣。人们的衣服质料多为华
达呢或咔叽等棉布。“文化大革命”期间,草绿色成为服装流行色,青年男女戴军帽、穿军衣、
扎皮带、挎绿书包,穿军用胶鞋、大头鞋成为时尚。80年代以后,哈尔滨等大城市流行的服装
很快就能传入县城,进而流行到广大农村。服装从款式、色彩到质地越来越趋向多样化、高档
化,西装、呢大衣、羽绒服装、风衣、皮夹克、皮大衣受到欢迎。春秋季节,戴前进帽、贝雷
帽、礼帽者增多;冬季棉帽则被羊剪绒、狐狸、旱獭、水獭皮帽和苏式皮帽等取代。还有不少
年轻人为了美观,坚持冬天不戴帽子,有时戴上一对耳包,形如报务员的耳机。
朝鲜族服装颇具民族特色。女装为丝绸制成的短衣长裙,色彩鲜艳,款式别致。短衣为斜
襟无扣,以布带打结,腰间有许多皱折。男装是白色短上衣,外着深颜色坎肩,裤子以其肥硕
著称。童装则以七色彩衣为特色,朝鲜族多在节日、生日着民族服装,平时与汉族人服饰一样。
(三)居 住
清末民初,人们居住的是地窨子或土木草结构的马架子房。后来,盖起古式简易苫草房,
门窗轴式开启,糊窗户纸。30年代以后,极少数富有人家开始建砖瓦房。至解放前夕,县域城
乡居民住房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简易起脊草盖平房。居室一般是三间屋或两间屋,一进门便
是厨房,厨房又称外屋,居室称里屋。三间屋的以东西屋为居室,中间一屋为厨房。居室南或
北面设火炕,也有设南北两铺炕的;沿山墙的烟道称蔓子炕,也称条炕。满族住户在西条炕上
方墙上设祖宗牌位,因此西条炕不许坐。烧火做饭,烟火经炕内烟道通过,冬季靠烧热炕取暖。
炕上多铺用秫秸或芦苇编成的炕席。为了防寒,一般都在窗户里外用毛头纸糊窗户缝。居民建
房时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选吉祥如意的向阳地带建地基,择吉日破土动工。日期选择以单日
为吉,忌在农历的双月双日破土。动工之前,宴请工匠和亲友。开工当天清晨摆供品祭祀土地
神,然后在吉庆时辰鸣放鞭炮,驱魔迎祥,正式开工。房高不能超过邻居家主房,否则谓“欺邻”。最重要的是上梁,要请风水先生选好时辰,正梁上要悬红布条,挂古钱,取吉。正门贴
“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薇星”的喜联。横批是“紫薇高照”。待吉辰一到亲友们叨念
吉利话,鸣放鞭炮,以示避邪。木匠师傅当即郑重调正正梁位置,随即一声呼喊,由正梁上扔
下糖块、馒头任人抢取,以示彩兆财发。接着由主人设宴招待建房匠人、工人和亲朋好友。有
些人家住进新房后,还要摆一次“乔迁之喜”的家宴。解放后这些习俗基本沿袭下来。
60年代以后,居民开始用纸糊炕、刷清油,取代炕席,窗户纸被玻璃取代。冬季,有些人
家生火炉、烧火墙取暖。农村居民主要以柴草为燃料,城镇居民主要以煤为燃料。70年代以后,
城乡居民建坯瓦房、砖瓦房的逐年增多,城镇居民一般不再建草房,同时“土暖气”开始流行
起来。80年代以后,砖瓦房成为城乡居民建房的主流,同时开始讲究庭院和室内用水泥造面,
有些人家室内铺装地板、地板革、地毯或瓷砖。室内房间结构呈现多样化,一般设走廊、客厅、
寝室和厨房。有些人家寝室拆炕换床,或小炕上再设床。厨房一般设在走廊尽头的北面,有门
与走廊隔开,有的内设浴池。同时,传统的庭院柞木条杖子开始被砖砌围墙取代。一些富裕居
民还建起了小住宅楼。
1984年,林口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始有计划地改造旧房,建商品住宅楼出售。此后不少部门、
单位相继建造住宅楼向本单位职工出售或单位职工出一部分钱而享有使用权。这种做法推动了
城镇居民住宅向楼房化和集中供热化方向发展。
三、礼仪习俗
(一)生 育
旧时,县域妇女第一胎分娩前一个月,娘家为即将出生婴儿送衣服、被褥和红蛋、馒头、
枣、肉桂、栗子等各种显示吉庆的物品,称“催生”。孕妇产后其家要在大门上挂一块红布,
亲朋好友来探望时带鸡蛋、小米、挂面、鸡、鱼、肉等礼物,俗谓“下奶”。分娩后俗称“猫
月子”或“坐月子”。如有人误入产房,走后恰值产妇偶然缺奶,就认为奶被来人“带”走了。
这样误入产房的人便要给产妇“下奶”,送一碗鸡汤或荷包蛋给产妇吃。孩子满月时,剃除胎
发,称剃满月头;设宴款待亲朋好友,称喝满月酒。满月后妈妈要带孩子回娘家,小住数日。
临走时,姥姥要给外孙或外孙女“挂长命线”。后由其丈夫把母子接回家。此外还有百日和一
周岁庆祝,给孩子赠送长命锁等礼物的习俗。有些人家在婴儿生日这天,给买些书、琴、笔、
花、武器玩具等物品,让孩子抓取,以鉴定孩子将来的爱好。解放后,这些习俗基本上沿袭下
来,只是所赠送礼品有所不同。一般在小孩满月后多赠送一块布料、一套小孩衣裤或送礼钱。
孩子家长一般都为小孩摄影留念。
(二)婚 姻
解放前,县域青年的婚事,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媒人到两家去说合,俗称“保媒”。
双方家长认为门当户对时,通过媒人索取对方子女的“生辰八字”,然后各自找算命先生予以
“合肖”,占卜吉凶。如双方年庚八字没有冲克,即同意结亲。
双方同意结亲后要履行订亲仪式,俗称认亲。选定吉日,由男方设宴招待女方父母及几位
近亲。家宴上相互敬酒,俗称认亲家。席间订婚男青年要向双方老人敬酒,向媒人和亲朋敬酒。
有的人家订婚女青年也到席间敬酒。宴后,男方经由媒人将彩礼交给女方。
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家长经由媒人最后商定结婚有关事宜。新娘沐浴之后,要用两条线
交叉绞脸,拔净汗毛,使新娘的脸显得格外娇嫩。同时还要将出嫁时的嫁妆包成 4、6、8等双
数的喜包。此日,新郎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分,坐着花轿由吹鼓手前导绕街一周,称“亮轿”。
结婚日,凌晨 2时许男方奏起鼓乐,抬着花轿去女方家迎亲。新娘的空轿由一名童男压轿,
须给压轿钱。女方家距离远的,先一日接至附近亲友处暂住,谓“打下处”。迎亲队伍到女方
家,女方家应闭门不开,须鼓乐吹奏三遍才开门,俗称“憋性”,实为增强喜悦气氛。男方向
女方父母称父母,女方父母应给改口钱。女方安排 4男4女或8男8 女送亲。上轿前要给新娘梳
辫子、盘头、戴耳环、穿上红袄红裤或红袄绿裤,头上蒙一块红布,称“盖头”,用以避人。
新娘下轿前,庭院中摆好天地桌,在桌上放一斗(容器),斗内盛满高粱,上插燃着的一柱香,
并斜插一杆秤;桌子上摆设供品,点燃一对红蜡烛。新娘子在鼓乐声中下轿,下轿后脚不能沾
地,要用红毡铺地,上面撒上高粱,供新娘在上面行走,俗称“步步登高”。这时新郎搀扶新
娘走到天地桌前拜天地。然后,用秤杆轻轻挑起新娘的“蒙脸红”(红盖头)。在红毡上引新娘
进门时要跨马鞍,俗称“平平安安”;过屋门要跨火盆,俗称“日子红火”。来宾向新娘撒五
谷粮,俗称“五谷丰登”。进到屋里,新郎和新娘在主婚人主持下,要双双叩拜天地、祖宗和
双亲,俗称“拜大堂”。清代以前为跪拜磕头,民国以后实行鞠躬礼。女方向男方父母称父母,
男方父母应给改口钱。拜毕祖宗、双亲,新郎引新娘入洞房。多数人家先将枣和栗子放进洞房
的被褥之间,俗称预示“早立子”。新娘坐在炕上叫“坐福”。婚宴席上,新郎新娘须向来宾
敬酒。然后新娘仍须 “坐福”。席散宾客去后,新娘才能下地自由活动。 傍晚,新郎新娘喝
“合婚酒”。有些地方为人洞房后喝“交杯酒”。寝前有亲友前来闹洞房的习俗,又有闹洞房
三天之内不分大小的陋俗。结婚后第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称“回门”。
解放后,县域婚俗发生很大变化。男女青年只要两相情愿,便可自由“找对象”、恋爱结
婚。50年代开始,订婚大都不再要彩礼。青年男女经过一段时间相处,相互了解,决定订婚,
这时介绍人出面和双方父母商定“见面认亲”的日子。认亲宴席由男方准备,届时介绍人和订
婚双方的至亲好友参加。席间,订婚男女向长辈们和介绍人敬酒,相互交换信物。之后,照订
婚相,到了《婚姻法》规定的年龄,便可登记结婚。结婚提倡新事新办,在司仪主持下,一对
新人向主婚人敬礼,向来宾敬礼,夫妻互相敬礼。然后联欢,让新郎新娘唱歌、介绍恋爱经过
等。新郎新娘用糖果、烟茶招待来宾。60年代,结婚时不举行仪式,只是在结婚时娘家客人和
婆家客人欢聚一堂,摆宴饮酒,以示祝贺。70年代,由于提倡婚事新办,出现了新的结婚礼俗。
结婚时,贴大红喜字,新郎身穿新装,胸前佩戴大红花(礼花),由男女青年、亲朋好友陪同,
骑上自行车,前去迎娶新娘。农村一般仍是由生产队出一二辆马车前去迎亲。到女方家后,众
接送亲的男女好友簇拥着新娘,带上化妆品、衣服包,由新郎接走。到新郎家后燃放鞭炮,以
示庆贺,向父母行礼,给亲友点烟、敬茶、敬糖果。晚上一般不闹洞房。在婚事新办中,悄办
喜事是又一婚俗新风。新郎新娘办完结婚登记手续后,不予张扬悄悄办理。由新郎亲自到新娘
家,把新娘接回,同时带回嫁妆。在室内贴大红双喜字,在家中举行便宴,新郎新娘向父母敬
酒,全家向新人祝贺。喜事就算办完。婚后,新郎新娘以赠送喜糖的形式通知亲友。
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思想的复兴,部分传统结婚礼仪重新
恢复。青年男女订婚伊始便大力筹资置办用具:组合柜、沙发、写字台、电视机、电冰箱、洗
衣机、收录机等成为必须置办的用品。富裕家庭把洞房布置得富丽堂皇;一般家庭不惜欠债也
尽力添置家具,不然在亲朋面前,便觉得脸面上过不去。结婚时,有些富裕人家以能出动大批
各类型轿车为荣耀,以长长的车队在街上巡行,炫耀,带起一股相互攀比的奢侈之风。有些青
年男女采取旅行方式结婚,称旅行结婚。结婚伴侣多是到旅游胜地游览数日,返回故里,以便
宴或糖果招待亲朋。这一新婚俗受到人们欢迎,应该推广。
(三)寿 诞
解放前,县域穷苦人家给老人祝寿、给小孩过生日仅吃碗“寿面”或吃顿饺子就算过了生
日。有的人家在孩子生日时仅给煮个鸡蛋以示庆祝。不少人家还没有寿诞之举。给老人祝寿,
按传统风俗,50岁才有资格做寿庆。富有人家庆寿,事先通知亲朋好友。寿诞之日,寿堂张灯
结彩,悬挂寿星画和祝寿联。寿联多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祝寿宴席上祝
寿词,说吉利话。寿堂内摆放亲友赠送的寿桃、寿面、鱼和鸡蛋等礼品,并插上青松枝叶象征
高寿。是日,度寿人身着新装,扎红腰带,由亲人陪伴接受祝寿礼拜。
老年人遇50岁、60岁、66岁、73岁、84岁、90岁和 100岁为重要寿诞,均隆重庆祝。一般
年岁越高祝寿规模越大。
解放后,寿诞风俗沿袭下来。祝寿仪式简化,一般祝寿仅限于家庭成员参加。80年代以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人、孩子过生日之风日盛,并多采用西方习俗,备一奶油蛋糕,
按年龄插上小蜡烛,点燃后由过生日者吹灭,而后全家分享蛋糕,聚餐宴饮。条件好的事先通
知亲友,扩大祝寿规模,搞得更热闹一些。
(四)丧 葬
解放前,县域丧葬礼规颇为繁琐,而且封建色彩浓厚。
病人垂危之际,由亲人为其洗梳更衣,家属到身边送终。人死后合家举哀痛哭,身着孝衣,
门前挂出门纸,也叫报丧纸、岁头纸。尸体停放正屋地下,由死者子孙至亲朋处告丧。亲友来
后分发孝布,同时搭灵棚,由长子为故去老人主丧。继之为“指冥路”、“报庙”、“开光”、
“入殓”、“送浆水饭”、“辞灵”、“盖馆铆钉”、“摔丧盆”、“出殡”、孝子扛“灵头
幡”、女儿抱“领魂鸡”送葬、撒“买路钱”等带浓厚迷信色彩的礼仪活动。
人死后,一般人家停丧3—5日,富有人家也有停丧7—9日,甚至 1个月的。停丧期间,请
僧、道念经超度亡灵,雇吹鼓手奏哀乐,扎“纸活”(男死扎马、女死扎牛)。一般确定一或两
日接受亲友吊唁,称“开吊”。来吊唁者多送冥纸钱,也有送布或绸缎料上缀挽词或挽联的。
开吊日设酒席招待来吊唁者。死者装入木制棺材,一般用红松木做成,规格以4寸底、5寸帮、
6寸盖为上等品,称四五六规格,此外还有三四五、一二三等规格; 贫寒人家也有用薄板钉成
的。择吉时入殓前,家属和亲友依次向遗容告别称“开光”,切忌哭泣,然后盖棺。出殡前一
日晚上,至亲好友来灵前叩拜。由司仪逐个向死者介绍姓名,称“辞灵”。出殡多在凌晨,起
灵前先把灵前烧纸泥盆由孝子摔碎,叫“摔丧盆”。棺材多用人抬,按棺木轻重由4人、8人或
16人抬。富有豪绅为显示“孝心”用32人抬。坟地须由风水先生用罗盘找准方位,再引棺椁徐
徐入穴。由长子或长孙先向棺木盖上三锹土,然后众人用土培坟。送殡归来,丧主要设宴招待
送殡亲友、乡邻,并敬酒致谢。
死者葬后三天,子女要到墓地“圆坟”;七天“烧七”,后逢“三七”、“五七”、“七
七”还要到墓前祭奠。百日进行百日祭,称“烧百日”。一般晚辈在亲人故去百日内不准操办
各种喜庆之事。一周年时进行周年祭,称“烧周年”,一般连续烧到“三周年”。
解放后,县域丧葬仪式逐步改变,礼仪从简。一般以配戴黑纱代替披麻戴孝,用遗像代替
木牌位,用花圈、挽联代替香烛纸马,迷信成分大都剔除。1967年,本县在林口镇东北郊区建
火葬场。此后,大力开展殡葬改革,逐步实行火葬。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
思想文化的复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丧葬礼仪又出现由简趋繁的趋势,迷信活动重新活跃
起来。请阴阳先生看坟茔地,出黑、画符、静室、扎牛、扎马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举动。有些
居民在为死者送葬、烧百日或周年时,除扎纸马、牛、金山、银山外,还扎起了纸彩色电视机、
电风扇、高级轿车、楼房等物品烧化,希望死者可以在阴间享受到这些物品。但在人民政府的
大力推动下,火葬制度在县城推广并坚持下来。县城住户丧葬已经一律实行火葬,县城附近乡
村也有许多住户丧葬改土葬为火葬。届时,亲朋故友聚于殡仪馆告别厅,向死者遗体告别,进
行火化,然后将骨灰装入骨灰盒,置于殡仪馆骨灰存放室寄存。
(五)祭 祀
解放前,县域数代人同堂而居的大家庭,一般按春秋两季和除夕之夜布香堂,挂宗亲家谱,
聚集亲族祭祀祖先。一般小家庭只在除夕之夜祭祖、祭神。少数人家婚礼前夕祭祖。满族人家
的祭祖最富特色,一般由 4人、6人、8人或12人打单鼓唱祝词,边蹲跳、边打鼓、边唱词,称
跳家神或打单鼓。此外,元宵节送灯,清明节扫墓,七月十五上坟填土,也都是对祖先和故去
亲人的一种祭祀活动。
除对祖先和亲人的祭祀,还有商家祭祀财神,农民祭祀土地神,木匠祭祀鲁班,武人祭祀
关羽等祭祀活动。平时按各神的诞辰日或纪念日祭祀,除夕之夜与祭祖同时进行,有事请示神
仙保佑或许愿时,则进行专门祭祀。
解放后,祭祖、祭祀亲人的礼仪习俗沿袭下来,但仪式大大简化。祭祀神佛仙鬼等迷信之
风逐步废除,但80年代以后重新兴起。
四、游艺习俗
(一)秧 歌
解放前,县域城乡有春节、元宵节闹秧歌的习俗。秧歌分地蹦子、踩高跷等形式。秧歌队
伍中有挑花篮的、跑旱船的、老汉推车的、耍龙灯的等。秧歌里扮演的人物有《西游记》中的
人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水浒传》中的人物武松、鲁智深;有许仙、白蛇、青蛇、
八仙及老寿星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还有傻柱子、小老妈等丑角人物。扮演各种角色的秧歌队
员,在欢快热烈的锣鼓、唢呐声中翩翩起舞。秧歌队边行进边舞蹈,还经常变换队形,编出各
种花样,时而一字长蛇形,时而走剪子骨形,时而编蒜辫形。秧歌队除在大街上表演与民众同
乐外,还到富有人家去拜年,目的是要赏钱。正月十五闹元宵,秧歌队员人人手提灯笼,开展
灯火晚会秧歌大赛,尤其是耍龙灯的队伍,金龙狂舞,使节日欢乐气氛达到高潮。
解放后,年节扭秧歌的习俗沿袭下来。延安大秧歌的打腰鼓、打花棍等新形式传人县域。
人们在庆贺土改、欢送青年参加解放军时也扭秧歌,使庆祝和欢送场面更加热烈。秧歌队伍里
的人物增加了工农兵的形象,一般不再安排傻柱子、小老妈等丑角人物。春节之际,城乡秧歌
队齐集县城各主要街道,进行秧歌大赛,并到县委、县政府门前拜年,县委、县政府领导接见
并慰问秧歌队。一般每支秧歌队前都有一辆彩车开路,之后有打彩旗的队伍,再后才是扭秧歌
的演员。六七十年代,县城秧歌活动规模最大,赛事最盛。进入90年代,除重大节日有秧歌活
动外,平时也开始有人组织扭秧歌,特别是一些离、退休的老年人,喜欢扭秧歌自娱,锻炼身
体。
(二)儿童游艺
儿童游艺有抓嘎拉哈、跑马城、踢毽子、跳格、翻花绳、解九连环、跳皮筋、滑爬犁、滑
冰板、打冰尜(陀螺)等。
抓嘎拉哈是满族儿童传统游戏,后也为汉族女孩所喜爱。“嘎拉哈”是猪、羊、狍子、鹿
膝盖上的小方骨,将其当作玩具。玩时,分“抓子”和“掷珍儿”。嘎拉哈的四面分别称为坑
儿(勺儿)、背儿(包儿)、珍儿、轮儿(鬼儿)。抓子要用“码头”,“码头”用古钱穿成,或用
布包粮食缝成的小布包(称口袋)当“码头”。抓子时把“码头”高高抛起,然后抓子再接“码
头”。以赢子多少来见输赢。掷子不用“码头”,只是分嘎拉哈为等分,以掷子为“珍儿”或
“轮儿”来见输赢。70年代以后,这种游戏已不多见。
跑马城也是满族儿童传统游戏,后为汉族儿童所喜爱。玩法是分成两伙,手拉手扯成人墙,
约好距离站定,一问一答:“鸡鸡翎,跑马城,马城开,打发丫头小子送信来,要哪个?要韩
英,韩英没在家;要你小叫驴(青格沙),小叫驴(青格沙)不会拉磨;要你干草垛,干草垛,插
兵刀,我的兵马尽你挑!”然后指名要人闯关,冲对方人墙。闯开者为胜,随意拉走一人,壮
大自己一方队伍;闯不开者为负,便被扣留对方队伍中。队伍中每个人都闯关一次后以胜负次
数定输赢。然后再重新开始叫阵,由对方闯关。70年代以后,这种游戏在县域已经很少见到。
滑爬犁、滑冰板、打滑溜、打冰尜是县域少年儿童,尤其是男孩子十分喜爱的游戏。冬季,
在靠近河边、山坡的村屯,总有成群的孩子在河面或山坡滑爬犁、滑冰板、打滑溜或打冰尜,
玩得热火朝天。学校里则组织学生开展上冰雪活动,由体育教师教学生们滑冰刀。滑冰成为青
少年十分喜爱的冬季游艺项目之一。
90年代初,小型电子游戏机传入本县,部分儿童开始打电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