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人物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人物



  

  阚玉坤

  化名李海山、老张。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生于河北省。1923年参加革命,1924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地工员、密山县委委员、勃利县委组织部长、八面通中心区区委书记、
穆棱县县委书记等职。

  1932年,阚玉坤来到古城镇马鹿沟,住在于为家的地窝棚里,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组建反日会,动员群众支援抗日部队。1935年 7月,中共勃利区委扩建为勃利县委,阚玉坤任
县委组织部长,经常活动在亚河沁(今亚河)、青山河口、湖水村、马鹿沟、前刁翎等地。1936
年,任穆棱县委委员。当时,县委机关驻奎山,阚玉坤以奎山为中心开展与穆棱县各地的交通
联络工作。同年他组建中共八面通中心区委,任中心区区委书记。11月,任穆棱县县委书记,
将县委机关迁至马鹿沟。

  1937年 1月,中共穆棱县委机关迁至八面通。不久,县委机关遭破坏,阚玉坤等人在梨树
镇被捕,押到林口街宪兵队。敌人对阚玉坤采取上大挂、棍打、鞭抽、炭火烧、灌脏水、烙铁
烙等酷刑进行逼供,但始终没能撬开他的嘴。敌人一无所获,最后只好以“保释”为名把阚玉
坤放出。

  1938年8月 26日,原吉东省委书记宋一夫投敌叛变,敌人通过他在全省展开大逮捕、大屠
杀。阚玉坤在党指示下,隐蔽到兴隆镇、黑背一带,以卖茶水、刻图章为职业,冬季以卖糖葫
芦为掩护,坚持地下抗日斗争,串联并组织起党员聂开荣等人深入群众宣传抗战必胜,日本侵
略者必败的真理。经过阚玉坤和聂开荣、王德新等党员的工作,黑背一带的工人和农民觉悟提
高,经常秘密开展反日活动。

  1944年 7月,阚玉坤在黑背给抗日群众开会时被逮捕。同时,在兴隆镇、黑背一带还逮捕
了聂开荣、王德新、梁彦章、梁振东、董国章等11名爱国志士,一起押到勃利县宪兵队。在狱
中,敌人用各种刑具逼供,但阚玉坤等人坚贞不屈,宁死不供。因无证据,阚玉坤等人被关押
3个月后,在群众“联名保”下出狱。

  1945年 9月,阚玉坤随中共领导的合江自治军来到林口,后又返回刁翎、黑背,召集王德
新、于言君、崔忠烈等人,带领他们来林口与党接关系。在林口,阚玉坤遇上曾经参加过地下
抗日斗争的熟人蔡兴坤。阚玉坤不知蔡兴坤已经投靠林口县国民政府,成为国民党特务,被他
诱骗到林口苏联红军司令部,诬为歹人,联系胡子作乱。致使阚玉坤被逮捕,转送林口县国民
政府。国民政府县长王立信命令公安局长连夜将阚玉坤押到林口南山杀害。阚玉坤时年39岁。


  于化南

  原名于诗勋,号化南。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7月 20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宋村镇东孔格庄。青少年时期读书品学兼优,有远大志向。在文登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志愿回乡任小学教员。

  1922年,于化南到东北饶河县投奔父亲于树兰,参加反日会,从事抗日救国斗争。

  1933年,参加中共饶河县委工作。1934年,任县委委员。1935年,任吉东道北特委委员和
吉东特委委员,并且在饶河抗日游击队里做宣传工作。

  1936年,于化南担任中共中央驻满(东北地区)代表联络员,以代号“诵”在饶河、虎林、
抚远、同江、富锦、绥滨、宝清、密山、牡丹江、穆棱、勃利、依兰、林口等地区,开展地方
党组织与抗联四、五军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联络工作。

  同年12月25日,于化南化名李文生在林口街石印局寄宿,开展同各方面的联络工作。由于
叛徒出卖,地下联络站被敌人发现。在随时都有被捕杀身的危急情况下,他临危不惧,先安排
好道北特委机关和钟表铺等联络点工作人员安全撤离,又迅速向各地发出告急警报信件。第二
天,他带领部分同志投奔抗联五军,把党组织转移到山里坚持活动。

  1937年 1月,于化南以中共中央驻满代表联络员和吉东局委员身份,协助周保中将军赴下
江地区,与中共北满省委冯仲云、李兆麟等将军协商,统一了东北北部地下党组织领导,统一
了抗日各军部队的军事指挥,促进了抗日斗争新高潮的早日到来。3月 14日,在方正县三道通
四道河子(今属林口县)沟里密营中,周保中主持召开成立吉东省委的重要会议,会上于化南被
选为省委执行委员。 4月,于化南经海参崴去莫斯科,向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汇报工作,
写了《吉东道北特委关于1936年工作报告》的长篇历史文献。此后,他人莫斯科“苏联军事大
学”学习。1938年,于化南由莫斯科回国,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陕北工作。

  1945年东北解放后,于化南随中共中央工作团干部队伍来到东北。11月10日,编入合江省
工作分团,路经牡丹江、林口北上。12月,于化南在勃利被留下,任中共勃利地委书记,负责
勃利、密山、虎林、穆棱、林口等地的建党、建军、建政工作。同月,国民党土匪孙荣久部袭
击勃利县总队,于化南等组织兵力与匪徒激战并向牡丹江、林口求援。牡丹江军区、林口县政
府各自派出新收编的地方武装部队增援,但这两只部队虚张声势,不执行作战任务,未能实现
解围目的。15日,由于张雨新、谢文东匪部增援孙荣久,于化南、王景坤、马庾辰等率部队乘
火车撤离勃利,到达林口。恰逢张闻天和方强司令员等领导去佳木斯路经林口,到苏联红军驻
林口司令部停留。经研究,张闻天决定,从勃利撤出的全部人员,立即向鸡宁(今鸡西)挺进,
开辟新区。任命富振声为勃利地委书记兼部队政委,于化南为副书记,王景坤、马庾辰负责部
队的军事指挥。17日,部队从林口向鸡宁进发。上午10时,在林口杨木岗遭郎亚彬匪部伏击,
损失严重,退回林口。后来于化南、王景坤各带一部分人去牡丹江。于化南带一个骨干小队,
从山道向牡丹江前进。

  12月19日,于化南等 3人来到向阳车站附近的高丽屯(今龙爪乡一心村)侦察敌情,征集给
养。于化南在姓郑的人家休息,去井台打水洗脸露出腰间手枪,被人告密。国民党第十五集团
军先遣军第二十四团——段振久匪部土匪将于化南等 3人抓住,押到匪团部。匪团长段振久等
人立即刑讯于化南,将他打得遍体鳞伤。曾参加过抗联的匪团副梅双吉指认了于化南。加上于
化南身着延安大生产时做的军装,又携带有红军钞票券和文件,使于化南无法隐瞒真实身份。
于化南承认自己是从延安来的“老八路”,乘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阐明人民政权的
方针政策,启发匪兵早日觉醒,不要与人民为敌,强调指出一切顽固的反动派和反人民的势力
都会被革命力量彻底消灭。匪团长段振久害怕于化南的宣传动摇匪军人心,决定立刻处死于化
南等人。

  1945年12月20日上午 9时,于化南被剥光衣服,只穿着裤衩被押到龙爪南山。他昂首挺胸,
坚定地说:“虽然杀了我于化南,但共产党的事业一定能成功。”接着高呼:“共产党万岁!
共产党万岁!”匪团长下令开枪,于化南壮烈牺牲,时年41岁。

  解放后,林口县人民政府将于化南烈士墓移到县城南山烈士公墓。1985年 9月,在于化南
殉难地龙爪南山,建起了3.5米高的大理石贴面纪念碑,铭刻由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主任陈雷
题书的“于化南烈士殉难地” 8个大字,并刻红色志铭,叙述于化南烈士的生平简历,表达了
林口县人民对革命先烈的崇高敬意。


  郎万禄

  满族。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出生于依兰县五国城村。1932年于勃利县结识爱国青年孙
靖宇,在其“抗日救国”思想鼓动下,开始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印小报,散发传单,向群众宣
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发动群众起来抗日。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护送孙靖宇等勃利中
共地下党人去苏联学习,之后在依兰五国城村,以捕鱼为掩护,担当抗联六军地下交通员并为
部队筹集给养。在他的宣传鼓动下,依兰一些青年学生投奔了抗联部队。

  1945年东北解放后,他组织起一支300 余人的武装队伍,被编入中共三江人民自治军直属
大队(后改为合江人民自治军直属骑兵队)。在合江军区直接指挥下,他率领骑兵大队,西打通
河、祥顺山,南攻黑背,东战麻山、鸡宁,为剿灭国民党土匪武装立下了功劳。

  1946年 3月下旬,合江军区参谋长胡伦率领依兰骑兵大队和五团二连沿铁路西侧南下搜索
前进,到达牛心屯(今朱家镇牛心村),攻打牛心屯土匪据点,久攻不进。大队长郎万禄受命率
百余骑兵从南门进攻。因对地形不熟,大队冲进村后遭敌伏击,副大队长郎万魁等大部分人员
牺牲,大队长郎万禄等18人被俘。匪首段树贤诱骗郎万禄投降。郎万禄宁死不屈,历数土匪祸
国殃民罪行。匪首以残暴手段杀死郎万禄。郎万禄时年40岁。


  杨景荣

  合江军区五团一连连长。1946年 3月下旬,与郎万禄骑兵大队共同攻打土匪据点牛心屯。
他率尖刀排从西门冲入敌阵,中敌埋伏,和尖刀排战士一起壮烈牺牲。


  尹良雨

  合江军区独立团政委,共产党员。1914年出生于湖北省。1946年 2月,东北民主联军合江
军区部队攻占刁翎土匪据点后,主力部队继续向东南追剿溃逃土匪。由团政委尹良雨和教导员
王北昌带领一个加强排(40余人),驻守刁翎。尹良雨带领战士们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建
立农会,发动群众搞除奸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使共产党八路军的威信日益深入人心。 4月19
日,张雨新、李华堂带领匪徒于夜间潜回刁翎,包围了留守部队驻地。尹良雨和王北昌听到哨
兵报警枪声后,迅速组织队伍突围。但终因敌我力量相差悬殊,尹良雨和40余名战士在激烈的
突围战斗中全部牺牲。尹良雨时年32岁。


  王北昌

  合江军区独立团教导员。1914年出生于四川省。1946年 2月,合江军区部队攻占刁翎后,
王北昌与团政委尹良雨一起带领一个加强排驻守刁翎,开展土地改革和政权建设工作。 4月19
日,张雨新、李华堂匪部袭击刁翎,在突围战斗中王北昌与尹良雨等40余人一起壮烈牺牲。王
北昌时年32岁。


  张建堂

  原名张建唐,1925年出生于山东省鱼台县王庙乡张集村。1938年张建堂在小学读书时,就
开始跟着中共地下党员张体武老师参加秘密抗日救国团体,散发传单,站岗放哨,作通信工作。
1942年秋,经支部书记张体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以小学教员职业为掩护,积极开
展党的群众工作。1945年初,张建堂被分配到鱼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

  1946年,党中央在冀鲁豫边区抽调一批干部到东北地区工作,张建堂应征。 9月,张建堂
等人被分配到佳木斯,在东北大学(今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学习。11月,参加土改工作团,跟
随三五九旅剿匪部队开进刁翎地区。张建堂在前刁翎发动群众,斗争地主恶霸,进行土地改革,
建立了前刁翎村政权。1947年,前刁翎区政府成立,张建堂为第一任区委书记。 5月,张建堂
为营救被土匪绑架的大通沟土改工作队队长李雷等人,在追击土匪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
年22岁。同年夏,前刁翎村改名建堂村,前刁翎区改称建堂区,以永远纪念张建堂烈士。


  李 雷

  黑龙江省泰来县人,共产党员,东北大学毕业生。1946年与张建堂等东北大学学生一起在
佳木斯参加土改工作团,来到刁翎地区,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任大通沟村的土改工作
队长。1947年5月9日晚,与大通沟村农会李主席一起被国民党土匪绑架,后被杀害,时年24岁。


  杨子荣

  原名杨荣瑞,又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嵎岬河村。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两
年书,依靠打鱼、种地谋生。1945年参加八路军,被分配到胶东军区海军支队,在炊事班当炊
事员。不久随军挺进东北,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 1月中旬,随部队到达牡丹江,防备
谢文东、李华堂和马喜山等匪部攻占牡丹江。杨子荣所在部队被编入牡丹江军区二团。杨子荣
任二团三营七连一排一班班长。3月 17日,杨子荣参加了李荆璞司令员和刘贤权副司令员指挥
的北进剿匪战斗。23日,部队向林口县域杏树底(今杏树村)前进。在杏树底,部队在炮火掩护
下分兵两路包围匪巢。炮火打着匪巢军火库,敌营大乱。杨子荣带领战士在敌阵外围,看到匪
徒们惊慌失措,听到村民老幼妇孺凄惨哭泣。他感到敌人已成瓮中之鳖军心动摇,村民怕遭战
火洗劫怨声载道,此时劝降敌人,最为有利。于是他把枪向战友手中一推,说:“我进村,劝
敌人投降!”战士们纷纷说:“去不得,太危险啦!”他坚定地说:“为救村里几百口人的性
命,这个险值得我去冒一下!”随后,杨子荣不容分说命令战士迅速把情况向上级报告,自己
跃出沟进入村内。面对匪首的枪口,杨子荣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向匪兵们宣讲共产党的方针
政策,摆明投降的好处,顽抗的恶果。在杨子荣的政治攻势下,匪兵和村民们反战情绪强烈,
匪首郭春富和许大虎也慑于共产党部队的强大攻势,最后率 400余名匪徒全部缴械投降。杨子
荣因战绩突出,被评为战斗模范。

  1946年 4月,杨子荣升任二团直属侦察排排长。此后在消灭“许大马棒”、“座山雕”等
匪部的战斗中,杨子荣都立下了战功,成为全团战斗模范。1947年 2月,在追剿郑三炮等残匪
的战斗中,杨子荣牺牲在新海县梨树沟屯(今属海林县)附近的闹枝沟,时年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