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界
第四节 教育界
王 庆
1911年(清宣统三年)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1931年迁居吉林省依兰县兴隆镇 (今林口县刁
翎镇), 在镇小学教书。沦陷时期,他积极参加地下抗日救国斗争,被兴隆镇日本宪兵队和伪
满警察署逮捕,以“反满抗日分子”罪名,判处10年徒刑投入监狱,经历了 7年牢狱磨难后,
被“假释”。建国后,1952年王庆重新回到刁翎完全小学当教员。1958年,王庆被选为林口县
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林口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59年,任刁翎小学教导主任。数十年来,他工
作一贯积极认真,踏踏实实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他对学生体贴入微,经常深入学生食堂,想
方设法改善学生生活。他用自己的工资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交学杂费,还曾跳进齐腰深的粪池将
不慎跌落的学生抢救出来。对青年教师,他热忱地传、帮、带,使他们很快熟悉教学工作。
“文化大革命”时期,王庆遭到迫害,被诬陷为“叛徒、国民党员”。在被多次揪斗后,
他和家人被下放到生产队劳动改造。1977年,王庆含冤病逝。1978年,中共林口县委组织部做
出“否去王庆同志叛徒问题的结论”,给他彻底平反昭雪。
武正民
1909年(清宣统元年)出生于辽宁省凤城县正白旗村。1929年迁居黑龙江省宝清县。沦陷时
期曾在吉林省参加抗日救国自卫军,转战长白山区,打击日寇。1945年宝清县解放后,他在宝
清参加“东北民主大同盟”,后成为东北民主大同盟宝清分会会长。1950年,转到林口县教育
部门工作。曾历任林口镇第二完全小学校教导主任、林口县第四完全小学校(今刁翎小学)副校
长、林口镇第一完全小学校校长、林口县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函授指导站第一任站长、林口县农
业技术学校第一任副校长(主持工作,校长由县长兼任)、林口县柴河中学第一任校长、林口县
初级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第一任校长、林口县第三中学第一任校长等职
务。在30余年的教育工作中,武正民兢兢业业,勤俭办学,每次工作调动,大都是到新建立的
学校开创新事业,为林口县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校他虽然身为校长,但也常
常兼课,和普通教师一样从事教学工作。1955年,当选为林口县人民代表、县人委委员;1956
年,当选为黑龙江省政协委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正民遭到错误批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林口县委为其
平反昭雪,恢复工作,任命他为林口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1982年,武正民病逝,享年73岁。
黄恒星
1954年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60年随家人迁居黑龙江省林口县五林公社马桥大队。1978
年黄恒星考上牡丹江师范学校大专班,198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县重点高中任教。同年11月,黄
恒星调五林中学任教,担任高中语文教师,后被提拔为教导主任。
在工作中,黄恒星在上好日常文化课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学生“做一个心灵美的人”,激
发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上,他抓住“兴趣是入门最
好的向导”,经常结合学生的实际定期开辟“文科知识问答”、“学习与思考”、“动脑筋”
等专栏,配合课堂教学。他先后刻印的辅导资料尚有存件的共50余册,3 515页221.5万字。经
他手用废了10多块钢板。1981年全县统考,五林中学语文成绩名列第二,1982、1983连续两年
夺魁。
黄恒星矢志热爱教育事业,勤奋工作,连续8年被评为优秀团员,先后5次被评为校、公社、
县的优秀教师。1984年10月 7日,他因积劳成疾,突发急性肾炎,晕倒在课堂上。后经全力抢
救无效,12月17日病逝。事后,54名大中专和就业学生自筹 216元,为敬爱的老师树碑,铭志
缅怀。共青团黑龙江省委、牡丹江市团委和市教育局追授黄恒星“模范青年教师”光荣称号。
《牡丹江日报》《黑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教育研究》等报刊陆续发表题为《红烛燃
尽照后人》和《桃李情》等新闻报道。1985年末,黄恒星被中国青年报社从 1 570多位英模中,
推选为“十大青年人物”之一。1986年5月8日《黑龙江日报》报道:“省委最近批准追认党的
好儿子、献身教育事业的模范青年黄恒星为中共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