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穆棱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南边陲,东部有与苏联接壤的国境线4.8公里,全县面积6 528平方
公里。行政区划6镇3乡,有158个村,295个自然屯。县内有穆棱、八面通两个林业局。全县总
人口286 037人,有汉、满、回、瑶、壮、朝鲜、蒙古、维吾尔等9个民族。县城八面通镇。
穆棱,满语马的意思。渤海时期这里是牧马场。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及其后裔栖居境内,农
耕渔猎,繁衍生息。金时为女真别部。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治麦兰河卫。清初为穆棱路。清
廷的封禁政策,使这里渐成“榛莽际天,四无人居,虎狼麋鹿出没之乡”。19世纪中叶,沙皇
俄国无止境地扩张,蚕蚀我领土,迫使清政府开禁。光绪七年(1881年)宁古塔东山境内招募垦
荒,移民实边,这块“龙兴之地”渐次开发。光绪八年(1882年)设穆棱河屯田局,翌年改屯田
局为穆棱河招垦局,设治于上城子。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结束以垦代治,置穆棱河分防知事。
宣统元年(1909年)建置穆棱县。民国2年(1913年)置穆棱县公署。1946年2月 1日成立穆棱县民
主政府。1954年3月23日穆棱县人民委员会成立。1967年4月21日组成穆棱县革命委员会。1980
年9月29日恢复穆棱县人民政府建制。
(二)
穆棱县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山脉属长白山系老爷岭山脉。呈西南东北走
向。平均高度为海拔 500—700米,同牡丹江市接壤的大架子山(牡丹峰),高度为1 117米,是
全县最高峰。
全县有5公里以上的河流125条。主要河流是穆棱河,全长635公里,流经全县4镇 2乡,通
过鸡西市、鸡东、密山、虎林 3县注入乌苏里江。县境内河段223.6公里,流域面积6 219平方
公里;穆棱河水系占全县总面积的95.2%。
穆棱县属于中纬度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较湿热多雨,春秋季
风交替气温变化急剧,秋季常见早霜。极端最低气温-44.1℃,最高气温 35.7℃。年平均降水
量530毫米,降雨集中在6—8月,无霜期在126天左右。日照2 613小时。
穆棱县自然资源丰富。黄金储量仅河西乡 3个地段就蕴藏21吨。煤炭、石墨藏量都在几亿
吨以上,珍珠岩、泥质页岩、蛇纹岩、沸石、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建筑砂石储量丰富,
质量好,已大量开采。1985年发现县内蕴藏红宝石、蓝宝石、镁铝榴石、月光石、透辉石、红
锆石长生宝石矿物。穆棱县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县份,耕地面积76万亩(含两个林业局);林地
面积之多,立木蓄积量之大,是省内少有县份;木耳、蜂蜜、山野菜、松籽、中草药山产资源
也很丰富。然而,近几年在矿产资源开发上,“有水快流”加之管理不严,一度出现了盲目乱
采的现象。黄金、煤炭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未来进一步开发带来一定影响。穆棱大地
19世纪80年代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昔日,这里是“红松之乡”,虎狼麋鹿繁多。由于沙皇俄国
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解放前夕黄窝集岭、太平岭、肯特阿岭的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
仅穆棱窝集岭尚存一部分,林相残破,水土流失,造成大面积荒山秃岭。解放以后,由于人口
日繁,土地开发日增;加之过量采伐兼人为的乱砍滥伐和盲目狩猎。1982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
55.1%,天然林只占有林地88.1%,稀有的东北虎已绝迹,黑熊、马鹿、獐子等野生动物大量减
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三)
穆棱县区近代开发始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先期入境的以采淘凉水泉子沙金为业,春来
冬去,无人定居。光绪七年(1881年)宁古塔招募旗民垦荒,始有移民入境定居垦植,遂以农耕
为业。招垦之初,入境垦民艰苦创业,自力更生,迨到1901年东清铁路东线筑成通车,遂招来
日多的冀鲁辽吉乡民落户垦植。经过半个世纪的光景,民国20年(1931年)穆棱河及其支流两岸
沃野渐次开发,全县人均土地 9.8亩。人少地多,广种薄收,庄户人家是丰衣足食,粮食自食
有余,并有大量商品粮投放市场。遂之,民族工商业日渐繁荣。193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穆棱县
以后,三分之一的良田被殖民者强行征用,继于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强行清野集屯,边远山
区土地撂荒;又强迫农民在仅有的土地上种植罂粟(鸦片)。从此,自食有余的生产格局被破坏,
投入市场的商品粮大幅度下降,农民生活发生急剧变化,农村中赤贫户和雇农日多,阶级矛盾
愈加尖锐。“七、七”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对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
购销转向战时体制,由严格“统制”变为强行征购,推行所谓“粮谷出荷”,农民生产的粮食,
被侵略者搜刮一空,却无权赖以生存,饿死人的现象到处发生。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运动,
全县农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农民开始摆脱饥饿和贫困。新中国成立以
后,全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艰苦奋
斗、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然而,由于50年代以来在发展农业上受左的错误影响和工作上的失误,
虽然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442 190亩,增长到581 024亩(不含两个林业局和计划外耕地),农业
机械化水平从1958年的2 400亩增长到285 000亩,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革新,
化肥、农药广泛应用,但粮食生产却长期徘徊,增长缓慢。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全县平均
年产粮豆38 063 000公斤,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平均年产粮豆下迭到27 034 000公斤。经过长
达16年时间,1978年粮豆总产才上升到66 559 000公斤。由于自然灾害等多方面因素,农业生
产是单产不高,总产不稳。随着农村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民生活长期处于为温饱而拼搏的状态。
有的地方出现了吃粮靠国家,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1978年以后,着手调整农村生产结构,
发展商品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79年粮豆总产开始上升达到74 847 000公斤;1980
年突破1亿公斤;1985年在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粮豆总产达到107 214 000公斤,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54元,比1980年增长了137.8%。
穆棱县的工业,最早是砂金采淘。清光绪十年(1884年)穆棱河招垦初期,驿道开通,凉水
泉子采金人役到过五六千人。 光绪二十五年 (1889年)东清铁路筑入境内,沙皇俄国沿路设场
(厂)采伐森林,加工木材,铺轨、建房、制薪(机车燃料),势如破竹;铁路通车后,以租借森
林,开办林场,伐木制材。如,民国七年(1918年)俄人资本家谢洁斯投资100万元,雇佣1 300
名中国工人、百余俄人在马桥河经营伐木、火锯厂,并筑有39俄里森林铁路。本世纪初,马密
公路开通后,县内铁路各站成为粮谷集散地。遂于民国12年(1923年)裕大火磨在马桥河开工生
产。民国13年(1924年)穆棱煤矿建井挖煤,遂之穆棱铁路筑成营运;民国16年(1927年)棱川金
矿公司开采秋皮沟、亮子河砂金。从此,一代新兴民族工业兴起,为境区的开发带来生机。而
民族手工业,伴随着日益发展的工业、农业,行业渐全,产销两旺。1933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以
后,穆棱煤矿沦为“日俄合办”,黄金、木材生产为日商垄断,粮油和酿造等民族手工业,严
格受限,多数关门停业。解放以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地方工业。1946年八面通金矿分局成立,
开始黄金生产。采金工人从1946年的 2 700余人,1950年发展到4 000余人;黄金产量1949年1
千两,1950年增长到年产 8千两。此后的30年,由于多方面原因,黄金生产徘徊不前,年产量
维持在一二百两之间。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黄金生产再次出现转机,
1981年产金千两。此后 4年连续大幅度增长,1985年跨入黄金万两县的行列。1946年穆棱林务
局建立,开始采伐穆棱窝集森林。从此,全县木材生产逐年发展,商品材量从几万立方米增至
30余万立方米。1963年八面通林业局建立以来,年均生产商品材 7万余立方米。这两个林业企
业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发展了林业工业。它们生产的纤维板、胶合板、地板块、
木器等产品行销国内外。县内工业企业.解放初期多为粮油加工业和酿造业。1949年仅有 12家
(其中4家是全民工业企业),年总产值为433万元(1970年不变价)。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县人民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土法上马,相继办起了煤炭、石墨、水泥、化工、卷烟、食品等工业
企业。1978年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重点围绕着“两黄”(黄金、黄烟)、“两
黑”(煤炭、石墨),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做文章,使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1985
年黄金产量达到11 848两,黄烟1千万公斤,生产卷烟51 630箱,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32.7%;
煤炭38万吨,石墨5千吨。到1985年底,全县工企业 96个(不含个体),职工12 187人;工业总
产值8 30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4%。主要产品有黄金、木材、煤炭、木制品、水泥、锅
炉、卷烟、塑料制品、高压阀门、铁合金、炼钢保护渣、卷烟材料、白酒、民用五金、建筑材
料等几十种。“宇宙”牌香烟、“琥珀香”牌雪茄烟为省优产品;MB2—5型炼钢保护渣为部优
产品;钻石牌玻璃斧子为省优产品,销往国外。
穆棱县境交通便利。宁古塔东山境招募开垦初期,开通宁古塔至三岔口驿道,为境区开发
提供通讯和行旅方便。19世纪末宁古塔至蜂蜜山驿道重修,本世纪初东清铁路通车,1924年穆
棱铁路筑成营运,促进了境区的发展。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如今穆棱县全境,哈绥、城鸡
两条铁路,哈绥、鸡图两条公路纵横通过;县级公路成网,四通八达。东行绥芬河、东宁,南
行吉林省汪清,西行林口,西南行牡丹江,每天都有班车运行。
穆棱县商品市场于19世纪末便呈雏形。东清铁路通车后,县内各大集镇,以粮谷交易为主,
市场经济遂之兴旺发达,商铺日多,行业渐全。始则穆棱、县城为最发达。1899年马密公路开
通,马桥河、下城子时逢初盛。穆棱铁路通车,梨树镇取代前记各站,成为吉东最大商品集散
地。而八面通随之繁荣。全县商业,从民国2年(1913年)的136家,到民国19年(1930年)发展到
240家;粮食、木材、原煤为大宗输出商品,输入商品多为生活必需品。 日本侵略军占领以后,
日商、朝鲜商人接踵而至,左右整个商品市场,民族商业倍受排挤,多数倒闭,有的沦为日伪
配给店,仅有的小商铺,也只能维持生存。侵略者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对粮谷严格统制,生
活必需品限量配给,物资奇缺,物价猛涨,市场经济呈崩溃之势。解放前的60余年,全县市场
经济如同工业、农业,历经兴衰。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扶持个体商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社会主
义商业。1946年 8月成立穆棱县贸易局。1949年相继成立百货、土产、粮食等专业公司。与此
同时,从1947年 3月开始,全县各地翻身农民纷纷集资兴办供销合作商业。从此,国营商业,
合作商业为主体的商业网逐步形成,主导着全县商品市场。1956年完成了对私人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指导下,全县商业日益繁荣。进入80年代,贯彻
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个体商业逐渐增多。1985年全县商业机构1 334个,从商人员6 145
人;饮食服务业523个,从业人员2 279人;社会商品零售额1.39亿元,城乡集市贸易11处,年
实现成交额 1 009万元;以山野菜、大豆、白瓜籽、黄牛、蜂蜜、木耳为主的农副土特产品和
石墨、卫生筷、细木工板等工业品出口额达817万余元。
20世纪初,穆棱县境区开发初盛,文教事业随之萌生。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城子开办
私塾,三十一年(1905年)仁华久药店开设,是境区内最早的文教、卫生事业。民国初期,铁路
沿线集镇遍设小学堂,但就学者甚少。民国20年(1931年)全县小学发展 12所,学生1 589人,
教员44人;中药店、西医院11家。伪满时期,虽然有了戏园、影院,建立了县医院,成立了国
民高等学校,文教设施增多。然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广大工农子女,却没有条件就读,文盲
充斥于社会;中药店、西医院开业的多了,并没有给饥寒交迫的劳动人民卫生带来希望,惨死
在疫病中的成百上千!解放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随之出现了文化建设高潮。50年代
初,普及小学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主要内
容的文化建设席卷全县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开始摆脱愚昧落后,健康水平、物质文化生活迅速
提高。经过30多年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县文教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全县中学发展
到22所,在校学生20 930人。小学228所,在校学生39 540人,学令儿童入学率达98.2%。中小
学教职员 4 189人。全县有职工中专、农民中专、农业高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卫生学校
各 1所。广播电视大学有6个班,123名学员。1980年以来,县城先后重建文化馆、图书馆、文
化宫等文化活动场所,各乡镇都建了文化站,95%的村建立了文化室。有1个文艺表演团体。全
县卫生医疗机构86个,其中县级卫生院(含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7个,乡镇卫生院8个,门
诊部所 66个;有医疗床位623张;卫生技术人员1 079人;农村卫生所200个。全县人口自然增
长率为7.07‰,1985 年全县人均寿命68.7岁。1980年以来,新建 1.5万平方米体育场,980平
方米的体育馆,500平方米的旱冰场各1个。1985年全县有科研推广中心3个,科技人员1 061人。
近几年先后取得150项科研成果,有49项成果受奖,有5项达到省级水平。
穆棱县近代开发仅仅 105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经历了沙皇俄国的侵扰、掠
夺,民国的动乱,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荣辱盛衰,善恶曲直,昭然于心。解放以后,在中国
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穆棱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各项事业
日新月异。然而,30余年的斗争实践也启迪人民:社会主义道路并不平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
会以后,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县城乡出现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局面。第六个五年
计划期间,穆棱县的国民经济已由过去纯农业型转向工农并举资源开发型。工农总产值平均以
17.1%的速度递增,1985年达到20 556万元;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22.8%的速度递增,1985年
达到 8 300万元,比1980年翻了一番多。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 14%的速度递增,1985年达到
12 256万元,比1980年增长92.3%,农业总收入达14 539万元;财政总收入平均每年以19.7%的
速度递增,1985年达到2 521万元,税收实现2 495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平均每年以 13.6%的
速度递增,1985年达到12 287万元。
(四)
穆棱县人民勤劳、智慧,具有反帝爱国光荣传统。1900年在全国爆发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影
响下,三岔屯、偏脸河等地人民群众奋起组织抗俄义和团与入侵俄军激战,一直打到磨刀石,
并与宁安义和团相配合,乜河一仗歼敌 400多人,迫使东清铁路东线筑路停工达半年。与此同
时,凉水泉子采金工人,以武力将入侵盗采黄金的俄国人驱赶出境。为支援苏联十月革命,1917
年7月至1929年9月,沿线各站铁路工人、伐木场工人、砂场工人,先后举行4次罢工。
“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穆棱县委领导下,掀起轰轰烈烈的抗
日运动。全县各地建立反日会,进行抗日宣传,举行抗日游行、示威。1932年 5月召开全县抗
日大会,号召全县人民行动起来,阻止日军入侵。是年初,以李延禄(共产党员)为参谋长的救
国军进驻兴源镇,发展抗日武装,组建抗日游击队,出兵磨刀石阻击日军东进。1933年 3月李
范五 (共产党员)回八面通,组建反日大同盟,恢复穆棱县委;5月,抗联五军政治部主任胡仁
在狍子沟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游击敌人。在抗日艰苦年代,中共绥宁中心县委、
吉东省委、吉东特委机关,置穆棱县境领导斗争;抗联四军、五军、二军,在全县人民支持下,
活跃于县内广阔山区,游击敌人,曾创造了多次以少胜多、沉重打击敌人的战例。省、县委组
织虽然遭受多次破坏,一些同志牺牲,然而没有动摇全县人民抗战信心,他们前赴后继,英勇
斗争,最后赢得了抗战胜利。
解放后,全县人民热烈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军、参战,支援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斗争。
1949年初曾派出一批优秀干部进关南下,支援新区开展工作。他们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保卫
国家安全,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的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据不完
全统计,40年间全县有 387名优秀儿女为此牺牲,全县人民永远缅怀他们。现在活跃在祖国各
地的穆棱县籍的同志,有的在省委书记的岗位上,有的是戎马倥偬的将军,有的是高级学府执
鞭的教授。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仍活跃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或出谋划策,或冲锋陷阵,各抒其
志,各展其才,为国家早日实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今天,穆棱人民正沿着党所开辟的强国富民的道路,团结一致,奋发向上。决心在社会主
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为振兴穆棱,把穆棱建设得更繁荣、富庶、
文明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