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959年
1950年-1959年
1950年
4月20日 穆棱县第一届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在八面通召开。
5月30日 全县农村自愿组织2 747个生产互助组;未参加互助的单干户 337户,占组织起
来的3%。
6月 穆棱县工会联合会成立。
7月1日 全县各地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是月7日结束。
8月7日 全县人民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支援朝鲜抗美斗争。
10月 全县各区接收安置平原省迁来移民237户,916人。
11月5日 全县动员战勤民工830多人组成穆棱县抗美援朝担架队,在副县长卢贵勤率领下
赴朝参战。
11月21日至24日 全县6个区247名青壮年参军,其中朝鲜族80人。
是年 解放后县内第一座电影院“人民电影院”在八面通建成营业。
1951年
年初 全县接收安置朝鲜军政干部家属800余人.分别安置在磨刀石、下城子、八面通、兴
源、福禄5个区。1955年陆续回国。
第33陆军医院1所和4所进驻梨树镇,接收医治中国人民志愿军伤病员。1953年末撤离。
1月9日 县人民政府武装科改组,成立县人民武装部。
1月31日 第二批抗美援朝基干担架队组成,队员 227人;同时组织汽车司机(含助手、学
员)32人,共259人,由孙恒俭带队,是年3月入朝参战。
2月28日 县委召开劳动模范大会,表彰奖励145名劳动模范。
4月11日 第七区的青梅村、福长村、四道岭子村划归牡丹江市。
4月 镇压反革命的群众运动在全县展开。1952年末基本结束。
5月7日 县内连续发生山火,动员80%农村劳力和机关干部、企业工人、学校学生共7 000
多人入山扑火12天,总用工80 727个,烧毁森林44 860垧,原野77 915垧、房屋 24户,死亡5
人,伤1人。
6月 全县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捐献飞机大炮运动。
9月10日 成立穆棱县人民检察署。
是年 松江省运输公司穆棱县公司成立,对运输市场进行统一管理。
1952年
1月 23日 全县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斗争,在县城工商界开展反对行
贿、偷漏税、盗窃国家资财、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是年7月 12日查处犯错误
干部、职工42人。
年初 开始组织战勤民工参加国防建设,至1954年末先后共组成三批,7 410人,1 272台
车。
3月16日 穆棱县有线广播站在县城成立,并开始播音。
是月 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常胜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有16户农民参加,
主任金福顺(朝鲜族,女)。
7月17日 残匪“九彪” (刘亚杰)在磨刀石被剿匪中队击毙。至此,县内残匪全部肃清。
8月 全县组织战勤民工480人,参加国防建设。
9月25日 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实行公费医疗制度。
11月 县接收安置朝鲜战灾儿童1 200名,在穆棱建朝鲜儿童学院。1955年陆续回国。
是年 全县青壮年文盲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参加扫盲学习。
1953年
3月19日 全县各地开展宣传《婚姻法》运动。
是月 妇幼保健站在县城成立。
5月 穆棱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
7月25日 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基层选举开始,是年9月21日结束,全县区、村建立了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
11月26日 全县粮食开始实行计划供应。
是年 县人民政府成立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
1954年
年初 全县城乡普遍开展过渡时期总路线教育。
1月 26日 中共穆棱县委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中共穆棱县第一届委
员会。
3月 20日 穆棱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八面通召开,会议选举产生穆棱县人
民委员会,选举县长、副县长。是月23日结束。
26日 第四区北村6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穆棱县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8月 对县内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全县乡镇21个行业,先后组建36 个生产
合作社(组)。
是年 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高潮,全县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51个,参加农户4 428家,
是全县农户的37.4%。
县政府接管法院看守所开办的煤矿,成立地方国营碱场煤矿。
县总工会建工人俱乐部并开展活动。
1955年
5月9日 县委发出加强小学教师思想工作指示,各区党委指定一名委员负责教师工作。
9月 全县农村实行粮食定产、定销、定购。
10月 县政府接收城市移民131户,380人,安置到各区落户。
12月1日 完成13户私营商业,7户城镇摊贩,79户农村私营商店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年 在八面通建县试范农场,1963年改为穆棱县第一良种场。
1956年
春 全县农村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转为高级社。13 187户农民共组建84个高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至此全县实现了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3月2日 全县行政区划改革,划3镇13乡。
是月 中共穆棱县委创办《穆棱工作通报》,发行53期。1957年 6月30日改刊《穆棱报》,
7月1日发行,1959年8月2日停刊,共发行249期。
召开全县手工业代表大会,成立穆棱县手工业联社。
4月20日 中共穆棱县委肃反工作五人小组成立,全县参加肃反的职工2 092人,分 5批进
行,是年1月开始,1960年1月3日结束。全县查出反、坏分子74人。
7月6日 穆棱县卫生防疫站成立。
8月23日 曾在 20年代中期,对稳定穆棱县社会治安建立功勋,“九·一八”事变后积极
抗日的原绥宁镇守使李杜将军病逝于四川省重庆市。
是月 穆棱县第一中学开设高中班。
1957年
1月22日 梨树镇划给鸡西市。
6月 县内流行小儿麻疹,1个月内病92人,死亡20人。
8月21日 降雨138.4毫米,穆棱河泛滥成灾。
是月 在穆棱镇设立穆棱县第二中学(初级中学)。
9月16日 在全县开展以粮食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辩论,是年11月13日结束。
11月15日 中共穆棱县委成立整风领导小组。
11月19日 全县除农村外,在288个单位,3 786名职工中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
大鸣大放。
是年 动工修筑碱场煤矿铁路专用线,1958年9月竣工,全长 6公里(含一座跨穆棱河混凝
土墩钢梁桥1座)。
1958年
2月 下旬开始,在全县各地开展反击 “右派分子”斗争,是年4月 15日结束,全县错划
“右派”102人,10人有“右派言论”受批判。1978年3月15日,县委对错划“右派”、“中右
分子”进行改正。
4月8日 全县开展消灭四害(老鼠、苍蝇、蚊子、麻雀)的群众运动,历时12天。
5月 29日 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贯彻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插红旗、拔白旗群众
运动。
是月 建国营光义煤矿,该矿下半年生产原煤6 000吨。
8月 磨刀石乡大苇子沟划归牡丹江市。
9月2日 全县开始建立政企合一的人民公社,共建7个人民公社。
是月 全县掀起以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中心的“大跃进”高潮。从此,全县进入
全面“大跃进”。
大办工业,大炼钢铁、焦炭,全县一哄而起办起各种小型厂矿 396个。机关、厂矿、学校、
农村各条战线组织一大批人力,开展“小土群”、“小高炉”炼焦、炼铁群众运动。由于违背
客观规律,造成亏损30多万元,绝大部分厂矿开工不久相继停办。
随着公社化运动的发展,全县农村普遍刮起“共产风”,在集体经济内部搞平均分配,无
偿调拨;公社内部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各耕作区普遍建起“吃饭不要
钱”的公共食堂 (到1960年7月8日共办288处,就餐33 754人),有的耕作区办的是劳力食堂,
有的耕作区办的是全民食堂,1960年秋相继停办。
10月1日 穆棱县图书馆成立。
1O月7日 县成立民兵师。
是月 中共穆棱县委党校成立。
全县在农村普遍掀起大办水利,兴建小型水库的高潮,广太、清河等小型水库相继破土动
工;同时,掀起土地深翻,大搞草炭(腐植肥)生产高潮;在解放思想,“人有多大胆,地有多
大产”口号影响下,粮食生产高指标、放卫星,出现浮夸风。
国家气象局长饶兴参加省气象局在穆棱县召开的气象现场会。
全县财贸系统开展大购大销活动。
11月 穆棱县卫生学校成立,第一期学员45人。
12月24日 牡丹江林业管理局下达文件,决定:八面通林业办事处桦木林场移交鸡西矿务
局经营管理。
12月28日 根据县委《1959年各级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规划》,第一批 151名干部下放农村
劳动。
是年 县在福禄公社建养蜂场(兼养鹿),1960年改为养鹿场,1974年改为穆棱县第二良种
场。
县运输公司开辟公路客运,日发光义矿、风月桥两次班车。
经过整顿审查,财产清理,全县公私合营商业全部转为国营。
1959年
1月24日 全县兴办党校和红专学校,县、社两级办党校8所,耕作区建业余党校55所,培
训党员、团员、积极分子1 530人。
3月 25日 县委召开五级干部会议,批判、纠正“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风,就
整顿人民公社做出相应决定。批判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和平均主义倾向,
贯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所有制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控制了积累比重过
大的作法,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
春 备耕开始,全县农村掀起以轴承化、牵引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具改革热潮,此后,畜
力铁车渐被淘汰。
4月15日 组织动员50户朝鲜居民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参加建设;同时,动员 10户
朝侨回国参加建设。
10月26日 党内开展反“右倾机会主义”整风运动,历时50天。运动中对敢于揭露“大跃
进”违背客观规律,工作出现失误问题的同志进行批判。全县查处犯有“严重右倾错误”的干
部18人。
11月 县人民委员会在八面通创办烈属敬老院。
是年 县在伊林公社建畜牧场,1963年改为养蜂场,1967年改为穆棱县第一种畜场。
县在河西公社建第二种畜场。
在执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政策上,出现高征购。当年粮食比1958年减产 6 245吨,征
购却比1958年多征6 375吨,农村留粮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1960年农业生产。
八面通粮库工人石贵志研制成功木制地中衡,是年在全国财贸系统群英大会展览,展后留
北京东郊国家粮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