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乡镇

第三节 乡镇



  

  穆棱镇

  穆棱镇治在县南部,地处北纬44°31′O8″,东经130°15′25″,全镇面积1 419平方公
里。穆棱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大石头河、小石头河、泉眼河、柳毛河、北林河在境内注入。
境内多山,森林资源丰富,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边远山区为小区性气候,无霜期100—120
天,最高为130天。全镇划24个行政村,13个街道居民委,居民9 830户,41 334口人,其中非
农业人口16 660人。

  新石器时期镇区就有人类栖居。清廷的封禁,这里成了一片荒野。近代开发始于清光绪初
年宁古塔副都统招募垦荒, 试办屯田,开辟从宁古塔至三岔口、蜂蜜山两条驿道。 光绪八年
(1882年)穆棱河屯田局驻区内钓鱼台卡伦旧房,经理垦荒事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东清铁
路施工,筑路工人、伐木工人日多,迨到1901年通车穆棱后,垦荒移民纷至,人口与日俱增。
大批俄人也趁机流入,设屯、建宅定居。由于穆棱站(九站)地处海山崴、哈尔滨之间,又是吉
林省东部地区贯通吉林、额穆、宁古塔、穆棱河、蜂蜜山、虎林交通枢纽,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为其早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民国2年(1913年)商业渐趋繁茂,工商业户多达108家,九站
一年就输入各类生活用品多达 78 862布度(1 291吨)成为吉林东部地区商品疏散地,又是穆棱
县粮谷外运的主要车站。

  镇区南境森林资源丰富。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前多为原始森林,以材质好、树种多著称。
沙俄修筑东清铁路,大片原始森林惨遭掠夺,直到民国 2年(1913年)仍有俄人租借经营我国森
林。“九·一八”东北沦陷后,伪满康德 2年(1935年)俄人契尔卡索、卡范尔斯基经营的穆棱
河林场被日本人开办的近藤、伊藤两林业公司所取代,更大规模地掠夺我森林资源。

  穆棱镇的近代开发,始于伐木业和采金业。伐木工人和采金工人占人口之多数,直到民国
初年农户依然稀疏可数。街市多为商户和服务性行业。民国 7年(1918年)时,镇区农户才发展
到264家。民国9年(1920年)县警察所置分所实行警务管理。民国10年(1921年)划为行政第六区。
民国11年(1922年)改为行政第五区。民国12年(1923年)改行政区为穆棱站镇。民国 14年(1925
年)警察区也改为第五区。民国 16年(1927年)改穆棱站镇为偏脸河镇,日伪初期称穆棱站。伪
满大同2年(1933年)为第五保。伪满康德5年(1938年)10月伪满县公署迁于穆棱街。1946年民主
政府设治于此。1947年10月 1日穆北县合并于穆棱县县治设于八面通时,穆棱为第五区。1956
年分建穆棱镇、河南乡、泉眼乡。1958年1O月镇乡重新合并成立穆棱公社。1980年恢复镇制。

  伪满大同2年(1933年)1月,日军进占穆棱县后,这里成为国防重镇,大量日军和日本人涌
入。伪满康德 2年(1935年)日本公私机关除有宪兵队、领警分署、居留民会、卫戍病院、近藤
林业公司、伊藤林业公司外,还有16家日本人经营的商行和株式会社,市场经济为日商所控制,
民族工商业日渐凋敝。伪满县公署迁治于此后,这里成为日本人统治穆棱县的政治中心。

  解放后,国民党县党部、国民政府设治于此。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军区副司令陶雨峰曾在此
粉碎国民党反动武装和土匪搔扰,协助中共穆棱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开展土地改革,支前参战运
动,组建人民政权。

  1946年,人民政府在此置林业局,林业工人日多,人口中的工人比重大于农业人口。这里
农业生产长期徘徊,单产不高,总产不稳。解放初,亩产仅 90公斤,总产600万公斤。1983年
农村全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粮食亩产刨261公斤的记录,总产达1 342万公斤。随
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85年多种经营从业人员是1981
年的4倍多,而产值翻了3番,达470万元之多。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1981年只284人,1985年猛
增到2 305人,创年总产值1 254万多元,是1983年的3.3倍。同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 215.2万元,
比1983年增长1倍多。

  穆棱镇是县南部各乡镇的商业中心,国营公司和批零商店主导市场的经济。

  镇内有县属中学2所、小学3所、医院 1处,病床50张。镇内还有俱乐部、广播站、电视差
转台等文化宣传服务设施各1处。

  县派出机关有公安分局、法庭。穆棱林业局置镇区。省水利厅在此设水文站1处。

  穆棱站自东清铁路始就是一个大站(旧名九站),站区有机务、车务、工务、电务、给水、
房产等机构。民国初年为中东铁路属地。日伪初期,伪满康德 3年(1936年)以前,属东省特别
区,穆棱设市政分局,管辖西起乜河东至细鳞河沿线各车站,一切不受穆棱县政府节制。

  近百年来,这里是伐木工人、采金工人、筑路工人、铁路工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光绪二十
六年(1900)年在这里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伐木工人、农民、筑路工人揭竿而起,在三岔偏脸河
一带与入侵的沙俄军队激战,一直打到乜河一带,与宁安义和团汇合,歼敌 400余人,迫使沙
俄筑路停工半年。民国15年(1926年)穆棱站就有中国共产党组织。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中共
吉东局置此。1936年抗联游击队在铁路工人配合下,在哈绥铁路 413公里处颠覆日军军用列车,
取得重大胜利。伪满康德11年(1944年)以王亚东、冯淑艳领导的抗联小分队活跃在泉眼河一带,
在1945年8月阻击日军取得重大战果。

  兴源镇

  兴源镇治在穆棱县中部。地处北纬44°35′33″,东经130°19′35″。面积579平方公里。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穆棱河穿越镇区,柳毛河、砍椽沟、扣河沟、红眼哈河在镇境注入。为中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边远山区属小区域性气候,无霜期110—125天,全镇划15个行政村,居
民4 141户,17 939人。

  兴源镇又名上城子。镇治在穆棱河左岸,背山面水,粮台山陡岩屹立在穆棱河畔。形势险
要。光绪七年(1881年)吴大澄督办吉林边务时,曾涉足到此。光绪八年(1882年)从山东招远、
辽宁金县招来垦民18户,在此设屯,开垦新荒。光绪九年(1883年)招垦局移址于此,光绪二十
四年(1898年)结束招垦代治,在此置穆棱河分防知事,行使行政管辖。宣统元年建置穆棱县,
设治于此。民国 2年时,县城已置警察所、自治筹办所、财务处、劝学所、国税征收局、邮政
局、初高等小学校。街市工商业发展到35家,烧锅、油坊、杂货店、药铺、当铺,行业齐全,
是县境内工商业较为发达的市镇。民国16年(1927年)依兰道尹巡视县境,视此地域狭隘不易发
展,提议县治迁址。民国19年(1930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县城移址,此地启名兴源镇,为第二
警察区。日伪初期为兴源镇保,康德 6年(1939年)改为兴源村。解放后,1946年为兴源镇区,
1949年改称第四区。1956年为兴源乡。1958年10月为伊林公社。1983年恢复乡制,1985年改镇
制。

  近代开发以来,始于农业为主。土地改革后,农民在互助合作道路上勇于实践。1954年全
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诞生在这里。人民公社以后,农业生产长期处于徘徊,单产不高,总
产不稳。1983年全镇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粮食亩产 225.5公斤,比1981年增长68公
斤;总产达877.5万公斤,比1981年增长50%。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生产
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年产值达1 145.7万元。是1983年480.7万元的 2.3倍,
人均收入1980年是109元,1983年增长到243元,1985 年达504元,4年增长4倍多。

  兴源镇酿酒工业有75年的历史,地方国营穆棱酒厂置此。《穆棱大曲》是省内优质酒。二
轻系统的轻工机械厂,建厂30多年,生产的榨油机、农村半化机具、引风机、滑车、暖气片均
为优质品,畅销省内外。

  镇治有1所中学,2所小学,医院2处,病床29张,俱乐部、广播站和电视差转台各 1处,5
个电影放映队。

  兴源镇在穆棱县开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近半个世纪里,是穆棱县的政治中心。“九
·一八”事变后,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王德林的救国军参谋部曾置此,李延禄在此整编,扩
建救国军,发动抗日武装。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是抗联游击区。兴源镇人民在反满抗日,支援
抗联中做过许多贡献。

  下城子镇

  下城子镇治在县区中部。地处北纬44°40′57″,东经130°26′53″,全镇面积391平方
公里,地势南高北低。穆棱河纵贯全境,马桥河、黑瞎子沟河在境内注入。穆棱河两岸山峦起
伏,黑瞎子峰为最高,海 拔668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无霜期115—125天。全镇划16
个行政村,居民7 216户,33 534人。

  下城子是县境内开发较早的乡镇之一。在宁古塔副都统招募垦荒、试办屯田时,修筑通往
三岔口、蜂蜜山、凉水泉子的三务驿道,均路经此地分支,居三条道路中心枢纽,为其早期发
展提供了条件。继穆棱河(今兴源镇)之后,市场较为繁华。民国 2年(1913年)商户已有23家,
凉水泉子采金工人多到此地购置生活用品。

  招垦初期,这里为穆棱河招垦局所治。宣统二年(1910年)下城子属第一警察区,为一分所。
民国 6年(1917年)为第三警察区。民国10年(1921年)改马桥河为第三警察区时,下城子为其第
一分所,同年划为第二行政区。民国11年(1922年)改为第三行政区。民国12年(1923年)为下城
子镇。日伪初期为下城子保,伪满康德3年(1936年)为下城子区,伪满康德6年(1939年)改为下
城子村。1946年2月后为下城子区。1947年10月,为第三区。1956年3月分设下城子、马桥河、
仁里3乡。1958年10月与仁里乡合并成立下城子公社。1984年8月恢复乡制,1985年 2月改为镇
制。

  近代开发以来,以农为主。人民公社以后,这里是县境内主要粮食产区。1983年全部实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粮食亩产就提高到147公斤,比1981年增长 42公斤,总产达970.15
万公斤。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85年多种经营的从业人员达 2 031人,占农村劳力
的42.39%,年总收入为366.5万元;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从1981年的340人,增加到 650人,年总
产值达1 082.8万元。其中户办企业产值为41.6%,人均收入1981年为340元,1983年550元,1985
年651元。

  下城子是县内晒烟主要产区,烟质好,产量高,远销省内外。

  境内岗子沟、金沟、黑瞎子沟有石灰石,悬羊砬子有铁矿石,岗子沟有铜。

  镇治有1所中学,2所小学,医院、广播电视差转台各1处。

  民国20年 (1931年)中共穆棱县委机关置此,伪满大同元年 (1932年)中共绥宁中心县委,
1933中共吉东局,1934年中共吉东特委机关都曾置城区,领导吉东人民抗日斗争。在日伪统治
时期,这里是抗联第四军、第五军的游击区。在下城子铁路工人密切配合下,抗联在1935年秋,
在三道河子成功颠覆日军列车,取得重大胜利。

  马桥河镇

  马桥河镇在穆棱县东部。地处北纬44°41′11″,东经130°32′19″。面积560平方公里。
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峰三合顶子海拔 1 036公尺。马桥河由东向西注入穆棱河;亮子河发源在
境内。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小区域性气候突出,无霜期110—115天,全镇划15个行政村,
居民4 932户,22 700人。

  马桥河是县境内近代开发较早的乡镇之一。宁古塔副都统招募垦荒、试办屯田时,在此设
屯,置屯总。东清铁路通车后,垦民日增。民国 7年(1918年),沙俄资本家谢洁斯经理人大瓦
拉氏宝博夫在此开设伐木场和火锯厂,投资100万元大洋,雇用1 500余中国工人,修筑长达39
俄里森林铁路,大规模采伐三合顶子、秋皮沟一带森林。马桥河近代开发始于伐木和木材加工
业,从业人员多于垦荒居民。民国2年(1913年)街市农户稀疏,商户只有两家杂货店。民国7年
(1918年)农户缓增至52家。马桥河车站,是东清铁路东线主要车站之一。旧称八站,是密山粮
谷转运站。民国7年(1918年)由密山运到马桥河转运的粮谷达3万至4万布度(一布度为32.7市斤)。
从马桥河车站运进的生活必需品达 6 714 布度(104 975公斤)。随着马密道路畅通,密山境内
粮谷转运数量不断增长,为马桥河的工商发展提供了机会。民国12年(1928年)大资本家曾子固,
在此兴建 1座裕大火磨并开工生产,街市商业日趋繁华。民国13年(1924年)中商合办穆棱煤矿,
俄商谢洁斯拆除森铁,停办林场,修筑穆棱铁路。民国14年(1925年)穆棱铁路筑成营运,密山
境内粮谷改由梨树镇转运,开工不久的裕大火磨被迫停产,从此街市商业日渐衰退。民国16年
(1927年)官商合办棱川金矿公司,在此设局开采秋皮沟的砂金,由于金苗不旺,民国20年(1931
年)停采。至此,暂短的繁荣随即结束,市场经济日渐萧条。

  光绪八年(1882年)招垦设屯时,隶穆棱河招垦局细鳞河屯兵公所。宣统二年(1910年)属第
一警察区一分所(下城子)。民国6年(1917年)隶第三警察区(下城子)。民国9年(1920年)马桥河
为第一警察区一分所,翌年又改隶第三警察区。民国10年(1921年)马桥河划为第五行政区,第
三警察区。民国11年(1922年)改为第四行政区。民国12年(1923年)为马桥河镇。日伪初期为马
桥河保、伪满康德3年(1936年),下城子设区治,从马桥河划出。伪满康德6年(1939年)马桥河
为村。同年6月1日建置绥阳县,所属太岭、细鳞河划归绥阳县。伪满康德9年(1942年)4月18日,
日伪当局搞所谓“自兴村”运动,马桥河为全县唯一的“自兴村”。1946年秋,为县辖乡。1947
年1月改为区。同年1O月1日撤销区制,隶属第三区下城子。1956年 3月为马桥河乡。1958年10
月为马桥河公社。1984年8 月恢复乡制,1985年2月改为马桥河镇。

  这里的农业发展始于东清铁路通车广种罂粟的民国初期,日初时期,是县境内粮谷主要产
区,由于地少,而多瘠薄,产量不高,农户多贫困。伪满康德 7年(1940年)日伪当局出于战略
考虑,对这里实行移民垦植,在镇治东、东北部建 4个屯落(今太安、战胜、幸福、永安)。这
里农村习惯种植西瓜、白菜和黄烟。解放初期,马桥河的西瓜、大白菜省内外驰名,每年都有
大宗外运,远销哈尔滨、沈阳。60年代以后,白菜、黄烟成为这里两大特产,其经济收入,在
农业总产值中占据重要位置。这里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单产低,总产不稳,每年都有三、四个
大队靠吃返销粮维持生产。1983年农村全部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农业生产结构发
生重大变化,乡镇企业飞跃发展,从业人员达1 300人,年产值1 017.78万元,是1981年的4.6
倍。全镇人均收入从1980年的1 08元增长至568元,增长了460元。

  镇区幸福、太安一带蕴藏丰富的珍珠岩、沸石。现已开采。秋皮沟一带有砂金矿藏。

  镇内有中学、小学、医院、俱乐部、广播电视差转台。

  马桥河是克山病、大骨节病区。解放后人民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综合防治,这两种地方病现
在已经控制。

  磨刀石镇

  磨刀石镇治在县境西部,地处北纬44°33′43″,东经129°51′39″,面积483平方公里。
地势南北高,中部低,磨刀石河西流注入牡丹江。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代马沟和边远
山区为小区性气候,气温偏低,无霜期平均在115天左右。全镇划19个行政村,居民6 361户,
28 565人。

  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年间是宁安县地域。民国14年(1925年)一度划归穆棱县,民国18年(1929
年)又划回宁安。伪康德6年(1939年)10月1日,省公署将磨刀石编入穆棱县,为磨刀石村(也称
临驿村)。1946年2月以后为县辖乡。1948年春划归牡丹江市,属铁岭区。1949年11月从牡丹江
划回,为第七区,1956年3月划为磨刀石乡。1958年10月改为磨刀石公社。1984年8月恢复乡制,
1985年2月改为磨刀石镇。

  磨刀石近代开发始于修筑东清铁路。民国 2年(1913年)俄人尼占拉耶夫、契尔卡索夫已在
此租借我森林250平方俄里,并经营制材公司,是年从车站运出木材2 843 895公斤。街市商户
只 2家杂货店,1家饭店,1家食堂。人口中的多数是伐木、制材工人和东清铁路附属地居民。
直到伪满康德 2年(1935年)俄人玻玻夫还在站南经营林场。本世纪前50年,这里农业发展缓慢,
解放前,区内仅镇治和代马沟、大甸子几个人口集居的屯落,人烟稀少,偏僻山区大片荒原待
垦,解放以后,迁居这里的人口日多,村落渐增,到1983年发展到19个生产大队,耕地54 800
多亩。磨刀石镇近期发展是农业为主。1981年以后,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单产逐年提高。1985
年亩产创 212公斤纪录。1983年全镇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出现大发展的势头,全镇多种经营的从业劳力从1982年的550人增至1 520
人;产值从1983年的 332.5万元增至1 056万元,其中户办企业产值居第一位,为292.1万元,
全镇人均收入1981年为106元,1983年达548元,镇区的果业生产和瓜类生产,都居全县之首,
苇子沟近期发展的葡萄和西瓜在牡丹江市场上是上乘的畅销货。

  镇治有中学,3所小学,有医院、俱乐部、广播电视差转台各1处。

  “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末)日侵略军大举东进穆棱县。伪满大同 2年
(1933年)1月1日,在绥宁中心县委领导下,李延禄率抗日部队,在此伏击日军一个旅团的进犯,
激战一天打退敌人4次冲锋,重创敌军后胜利转移。

  民国15年(1926年),磨刀石站就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1934年大观岭车站曾是中共吉东局
机关所在地。30年代,境内各火车站椅子圈、山洞、代马沟等站都有党员活动。

  河西乡

  河西乡治在县境北部。穆棱河左岸,县城西3公里,处北纬 44°55′32″,东经130°29′
08″,全乡地势西高东低,雷峰河、百草沟注入穆棱河。面积 860平方公里。中温带大陆性季
风气候,西部山区为小区性气候,无霜期100—110天。全乡划23个行政村,居民4 918户,21 937
人。

  清朝封禁时期,境内无人居住。近代开发,始于采金,这里的雷峰沟素有“百里金川”之
称,近代开发,早于县境其他乡镇。同治二年(1863年)随着清政府的开禁,就有人到区内凉水
泉子(今三兴、雷峰、金山一带)私采。随之为采金而至的人日多,此后的80年间,采金业几经
兴衰起伏,人役增减无常。极盛时期是民国八、九年间,多达七、八千人。其中定居为农者寥
寥无几。境内农户,多在清末民初而至,开始多集居在向阳屯、雷峰岐、百草沟,农业人口逐
年增长,农业生产渐为发展。宣统二年(1910年)为第一警察区下城子一分所管理。民国3年(1914
年)为第二警察区八面通所治。民国 10年(1921年)隶第三行政区八面通。民国11年(1922年)隶
第二行政区八面通。民国12年(1923年)隶八面通镇。大同 2年(1933年)为雷峰甲,隶八面通保。
伪满康德3年(1936年)改为雷峰村,伪满康德6年(1939年)为县辖村。1945年 2月为八面通区管
辖。1949年 7月24日划为第八区,同年11月撤销区制,归属第一区。1956年分治河西乡、普兴
乡、福来乡,3乡均为县辖。1958年10月3乡划入八面通公社。1960年4月,从八面通划出,原3
乡所属行政村成立黄金公社。同年8月改名河西公社。1962年8月,划出光义、龙眼、福来、朝
阳、奇景 5个大队,成立八方地公社。同年11月,八方地公社建制撤销,所辖大队重新划回河
西公社,1984年8月,恢复乡制。

  河西乡境的农业发展是在解放以后,长期处于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局面。区内贫困队多
于其它乡镇,年年都有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队。河西乡是县内水稻产区,
1983年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年水稻创亩产369公斤的纪录,粮食亩产达178公斤,初步
扭转了粮食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农业结构发生重大变
化,多种经营、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从1983年的1 357人,到1985年增长到2 862
人;产值从1983年的541万元,到1985年增长为1 487万多元,是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的 46%。特
别是在乡镇企业中,有624户办企业创年产值665.7万元。人均收入1978年32元,1981年增长到
326元。到1985年一跃为659.9元。区内得天独厚的丰富矿藏,为其发展经济提供的财源开始利
用,长期以来捧着金碗要饭吃的局面已经结束。

  区内矿藏丰富,现查明有金、煤、石墨、蛇纹岩、石灰石、大理石等。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俄人曾强占此地偷采黄金,长达5年之久,伪满康德7年至10年(1940
年至1943年)间,日本侵略者也曾在区内置 4艘采金船,沿雷峰河大面积采金。伪满康德 12年
(1945年)日伪曾动工修筑铁路,准备大面积开发光义煤田。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在区内建矿、
采金、采煤,生产能力逐年提高。1985年黄金产量超万两。

  乡治有中学、小学、医院和广播站。

  民国20年(1931年)时,区内向阳村曾是中共穆棱县委机关所在地,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
5月,县委曾在此召开全县抗日救国大会。 抗战初期,区内狍子沟、百草沟是抗联五军游击区,
又是县委书记李范五活动的中心地带。抗联五军政治部主任胡仁,曾以此为根据地领导抗日游
击战争。

  福禄乡

  福禄乡在县境东部,乡治在县城东6公里处。地处北纬44°56′06″,东经130°34′58″,
境东有4余公里长的边界与苏联接壤。全乡面积677平方公里。地势东和东南部高,西北低,亮
子河流经全境注入穆棱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亮子河源流的山区为小区域性气候,无
霜期110—120天。全乡划21个行政村,4 141户,17 939口人。

  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开辟宁古塔至蜂蜜山道路,亮子河设驿站,始有人居,开垦新荒。
此后,道路渐通,落户垦植的逐年增多。民国7年(1918年),区内农户亮子河 45家,青沟岭33
家。区内丘陵沃野迅速开发。到伪满康德2年(1935年)境内农户发展到1 132家。

  亮子河在清末为穆棱河招垦局、分防知事所治。宣统二年(1910年)为第一警察区下城子一
分所区域。民国10年(1921年)隶第二警察区,为第四行政区。民国11年(1922年)改隶八面通第
二行政区。翌年,为八面通镇管辖。民国18年(1929年)划亮子河为第四警察区第一分驻所。伪
满大同2年(1933年)为福禄甲,隶八面通保。伪满康德6年(1939 年)为福禄村,1946年9月为福
禄区。1947年 1月隶穆北县,同年10月为穆棱县第二区。1956年 3月,分设福禄、庆丰两乡。
1958年10月,两乡合并为福禄公社。1984年8月,为福禄乡。

  乡境近代开发始以农业为主,是县境主要粮食产区之一。这里耕地面积多于其它乡镇。本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粮食产量居全县之首。这里的耕地多为岗地、白浆土质,水田面积比重
少于其它乡镇。近期粮食生产趋于广种薄收,单产是下降趋势。1983年全乡实现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粮食亩产达187公斤。1985年创亩产242.5公斤记录,总产13 562.5吨,是1981年的2.3
倍多。到1985年,全乡农村生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多种经营出现大发展局面,从业劳力2 048
人,占农村劳力的28%,而产值达6 776.9万元,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的48%,人均收入为555.4
元,是1981年80元的6.9倍多。

  乡治有1所中学,1所小学、有医院、广播电视差转台、俱乐部各1处。

  抗日战争初期,境内是抗联五军游击区。有名的胡家店王家大院战斗,就发生在区内。解
放前夕,中共穆棱县委代书记于文清,党员马朝德曾以康乐村为据点进行革命活动。

  共和乡

  共和乡在县境南部,乡治在北纬44°06′42″,东经 130°12′07″的共和村,全乡地势
南高北低,穆棱河发源于区内穆棱窝集岭,山脉起伏,河谷交错,最高峰海拔 969公尺,属中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均为小区性气候,气温偏低,无霜期90—110天,面积1 351平方公
里,全乡划14个行政村,居民1 841户,8 231人。

  共和乡治的碱场,居穆棱河上游开阔盆地的左岸。乡治西穆棱河左岸南、北金厂村,有黄
金矿藏,清末民初和伪满初期曾开采。与此同期,到此垦植的农户,相继而至。民国20年(1931
年)前为穆棱站、偏脸河区域。伪满大同2年(1933年)曾划东、西大碱场两屯,隶穆棱保。伪满
康德4年(1937年)两屯合并称共荣屯。伪满康德6年(1939年)改属河南村。解放后,1947年改为
共和村,隶穆棱区。1956年3月改隶河南乡。1958年为共和大队,隶穆棱公社。

  1969年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开发共和山区,组建共和公社。从1970年开始,各公社在共和山
区各组建 1个生产大队,开荒、盖房,为加强领导,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山区建设指挥部。1972
年8月8日共和公社组成,组建永胜、东升、文革、五合、六峰、胜利、东光 7个生产大队,从
穆棱公社划出所属的共和、中心、太平、新河4个生产大队组成。1984年8月改为共和乡。

  经过10年开发,1983年耕地面积达26 089亩。公社建置以后,以粮食生产为主。受气候冷
凉无霜期短的影响,粮食产量低,社员生活水平偏低,1976年人均收入仅43元。吃粮靠返销,
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年年都有。1983年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粮食亩产创 189.5公斤记录。
总产达464.4万公斤,全乡结束了吃粮靠返销的局面;人均收入从1981年的 148元增长到689元,
居全县各乡镇之首。

  区内建有 1座团结水库,对改变山区气候,灌溉山间盆地,发展水田,农村供电和全区的
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乡治有2所中学、2所小学,有医院、供销商店、邮局各1处。

  日伪时期,共和山区是我抗联根据地之一。金日成曾率抗联二军部队在区内六峰山一带活
动。王亚东、冯淑艳领导的抗联小分队,密营在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