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第一节 道路 一、铁 路
1、滨绥线
滨绥线始修于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1900年三月,由七站(细鳞河)、太岭、八站(马
桥河)、下城子、伊林修到九站 (穆棱),十二月自九站继续向西南修,经北林子、代马沟、大
观岭,穿越3个隧道至十站(磨刀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十三日全线通车。
伪满康德 5年(1938年),日本侵略军为其掠夺我国资源和反苏目的,将这条铁路建成复线,
1940年全线竣工。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苏军将复线拆除,铁路器材被运往苏联。
这条铁路建成初期,境内只有太岭、马桥河、穆棱、代马沟、磨刀石 5个车站办理货物运
输,其余各站只办理客运。铁路经县境 8个火车站,其中下城子站为三等站;红房子、大桥子、
山底是乘降所;经县境长96.6公里。
2、城鸡线
下城子至穆棱煤矿(梨树镇),即穆棱铁路,始建于1924年8月,是中俄官商合办铁路。1925
年3月竣工,3月3日正式通车,3月4日开始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全线长58.9公里(1940年延伸至
鸡西)。这条铁路经县境有 3个火车站:下城子、三道河子、八面通,4个乘降所:新民、四平、
亮子河、秀池。
3、铁路专用线
磨刀石站 牡丹江林管局油库专用线(穆棱林业局磨刀石经营所使用此线),主线路长1 800
米。
穆棱站 穆棱林业局专用线,主线路长2 011米。尽头专用线,主线路长854米。
伊林站 哈尔滨铁路局采石专用线,主线路长 797米。八面通林业局伊林贮木段专用线主
线长727米。
马桥河站 八面通林业局马桥河贮木段专用线,主线长320米。
八面通站穆棱县水泥厂专用线,主线路长850米,配线1条85米。八面通粮库专用线,主线
路长561.6米。八面通林业局专用线,主线路长790米。乡镇企业局矿业公司专用线,主线路长
1 011米,配线1条390米。
4、主要车站货运设备
磨刀石站 货物站台300平方米,水泥、石头、土混合结构;日吞吐能力180吨。站内四道
兼装卸线,面积1 950平方米,同时装卸车10辆。货物仓库1座,砖瓦结构,面积92平方米,日
吞吐能力100吨。
代马沟站 货物仓库1座,砖瓦结构,面积48平方米。
穆棱站 货物站台 4 698平方米,水泥、石头、土混合结构,吞吐能力1 159吨,置电吊1
台,起重为8吨。货物仓库3座,砖瓦结构,面积744.5平方米,日吞吐能力489吨。
伊林站 货物站台1 142平方米,水泥、石头、土混合结构,日吞吐能力342吨。货物仓库
2座,砖瓦结构,面积249平方米。
下城子站 货物站台 2处,面积1 462平方米,水泥、石头、土混合结构,日吞吐能力348
吨。货物仓库1座,砖瓦结构,面积111平方米。
马桥河站 货物站台684平方米,水泥、石头、土混合结构,日吞吐能力209吨。货物仓库
1座,砖瓦结构,面积149平方米,日吞吐能力330吨。
八面通站 货物站台2 624.5平方米,水泥、石头、土混合结构,日吞吐能力392吨,置装
煤机2台,电吊1台,起重能力8吨。货物仓库3座,砖瓦结构,面积700平方米,日吞吐能力300
吨。
二、公 路
为开发北疆和戍边,清咸丰十年(1860年)勘界时,吉林东部曾设站11处,名为十台。这些
为勘界设的临时驿站, 因不是额设没有驻军守护,勘界过后,来往人少随之荒芜。 光绪八年
(1882年)在吴大澂奏请主持下,在吉林东部边疆原设过驿站而荒芜的地方重新辟道。一为宁古
塔(宁安县)至三岔口(东宁县),一为宁古塔至蜂蜜山(密山县)。这两条驿道均始于宁古塔,东
北行60里乜河,东行20里沙站子,东行48里抬马沟,东行39里擀面石,东行13里穆棱河钓鱼台
卡,东北行50里下城子。自下城子歧为两路,东北行至蜂蜜山,东南行至三岔口。
宁古塔至三岔口驿道,沿途设驿站,并派边军驻扎,每站5——10人,役马3至 5匹。主要
任务传送信件和接待过往官员。清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蜂蜜山设招垦局,重新勘修宁古塔
至蜂蜜山间的驿道,由穆棱河东行过寇花沟至下城子 (自此歧为三路,一东南行至三岔口,一
西北行至凉水泉子,一东北行至蜂蜜山)。 自下城子东北行至清茶馆,东北行亮子河,过胡家
店,再东北行入青沟岭,过水曲柳河折而东南至柞木台子,至蜂蜜山。
民国时期的道路比清驿道有了发展,初期对清驿道加以修整,合理改线,适应发展。宁安
至密山间的道路改线后的路线自宁安至磨刀石,经由代马沟、擀面石、九站、上城子、下城子、
马桥河、张秧子店、清茶馆、八面通、羊草沟、亮子河、胡家店、青沟岭、梨树镇至密山。宣
统三年(1911年)重新辟道修建了穆棱至汪清道路;1918年修建了梨树镇至勃利道路。
民国19年(1930年)修建了兴源至宁安道路。这一时期修建的道路比清驿道的路面加宽,兴
源至宁安的道路路面宽为 8米。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和加强经济掠夺,在
县境内先后修了12条警备道,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较完整的网络。
伪满康德2年(1935年)初,修建了下城子至小绥芬河警备道,全长30公里,路基宽8米,自
下城子东南行10余公里至枯榆树岭,又东南行7.5公里至空杨树,再东行7.5公里至细鳞河,再
行5余公里至七站小绥芬河。
伪满康德5年(1938年),日本交通部重新勘测了宁安至密山道路。 1939年开始动工修建。
1941年竣工,路基宽8米,经县内129公里,路基宽5至7米。此路自穆棱经由泉眼河、长山岭、
太平屯、牛心山至大碱场的十字街为258公里。从大碱场分为3路,南行21.7公里至汪清界,西
行25公里至宁安界,东南行25公里至东宁界。
1939年修建穆棱至绥阳警备道,全长25公里,路基宽 7米。此路经向岭至绥阳。为修此路
修建了穆棱大桥,桥全长113米,宽6米,高 7米,通过载重量为13吨(该桥为钢筋混凝土桥梁)。
自穆棱14.8公里处修建了一座桥梁,桥长24米,宽4.5米,高 3米,通过载重10吨(此桥是钢筋
混凝土制成)。
1939年后,日军在县内福禄辖区修建了网状警备道。一路为八面通至青沟岭,经羊草沟、
亮子河、纯盛、青沟岭至鸡东县界,全长33公里,路基宽 7米,二路为青沟岭至十文字警备道,
自青沟岭西南行 4里后正南行,经桦木林子岔口,金钢台岔口、石头河子至十文字,全长43公
里,路基宽 7米。三路为纯盛至十文字警备道,由纯盛东南行,路经福生,半截沟岔口、风月
桥岔口、自风月桥东南行至十文字,全长40公里,路基宽 8米。四路为福禄至风月桥警备道,
经四方台、光明岔13至风月桥,全长33公里,路基宽8米。5路为光明至下城子警备道。经太和
南岭、大炮台、张秋子岗至下城子,全长20公里,路基宽8米。福禄辖区的5条警备道内通外连,
道道相通,形成了网状公路。
八面通至林口警备道,经上雷峰岐、金山、西南行至大崴子、二站至林口,全长38公里,
路基宽7米。
普兴至二站警备道,经二号船,上雷峰岐,头道崴子,大崴子至二站,全长39公里,路基
宽3——4米(此路采金专用道)。
八面通至百草沟的矿山公路,路经普兴、福来、金山岔口,光义至百草沟。
解放初期,公路建设发展缓慢,仍用解放前遗留的4条道路做为主要公路。八马线(八面通
至马桥河);哈绥线(哈尔滨至绥芬河);鸡图线(鸡西至图们);柳巨线(柳树至巨丰)。这4条公
路经县境全长189公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公路建设事业以较快的速度
前进,柳巨线、八马线、哈绥线、鸡图线的 4条公路整修一新,成为主要公路。1970年改建了
哈绥公路,修建了自穆棱至东宁界间的公路,开通了通往边城绥芬河和东宁县的道路。1977年
修建了八面通至林口的道路,这条路经普兴、福来、光义至林口。到 1985年,干线公路115.8
公里,县级公路157.3公里,乡级公路160.1公里,专用公路653公里,合计全长1 086.2公里。
公路已建成完整的交通网,四通八达,县城八面通东行经十文字至绥芬河和东宁县,南行经穆
棱、牛心山至汪清县,西行至林口,西南行经柳树至牡丹江市,北行至鸡西市。
为加强公路的养护管理,1963年成立了养路段(今为公路管理站)。设专职机构统一管理公
路。现有养路工区4个,养路道班29个,养路工人285名,负责县境内县级以上公路的养护任务。
在公路养护工作中还采取了群专结合的办法。实现了机械化运料,现有机动车27台,置刮道机、
推土机、喷水灌。好路率达到68.5%,三级公路93.2公里,四级公路993公里,有树里程 270公
里。
1985年主要道路路线表
清代宁古塔至三岔口、宁古塔至蜂蜜山驿道示意图
三、乡 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1970年,县内没有成形的乡道,皆为无路面之道路。1971年以
后,乡道发展迅速,交通科设立地方道管理站,负责对乡道的勘测和修建,各人民公社(乡镇)
积极组织群众修路。1973年至1984年主要修建了以下乡道:1973年修建了广太至康乐道路,全
长4公里,路面宽度为6米,砂石路面;1974年修建了四合至四平道路,全长 7公里,路面宽度
为5米,砂石路面;1976年修建了下城子至梨树沟和伊林至东胜的道路,下梨线全长 20公里,
伊东线全长10公里,这两条路均为砂石路面,宽度为 5米;1976年修建了福禄至光明和下城子
至宣羊道路,福光线全长17公里,下宣线全长10公里,路面宽度均为 5米,砂石路面;1977年
修建了磨刀石至西大桥道路,全长8公里,路面宽度6米,砂石路面;1978年修建了八面通至中
山村道路,路长1公里,宽度6米,砂石路面;1982年修建了马桥河至太安道路,全长15公里,
路面宽度为 5米,砂石路面,1984年全线竣工;1983年修建了磨刀石至大甸子和八面通至清和
村的道路,路长度分别为2公里和1公里,宽度均为 6米,砂石路面;1984年修建了东新至承德
和河西至龙眼的道路,路长分别为2公里和1公里,宽度为 6米,砂石路面。这些乡道均在原道
路的基础上裁弯取直,平整路面,两边挖沟,路旁植树。路面加宽,减缓坡度,达到四级公路
标准。上述乡道是由县交通部门资助,受益村屯组织群众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