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党组织活动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第一节 党组织活动
一、组建初期
1925年穆棱县开始有共产党员活动。中共哈尔滨支部派党员傅子钧到穆棱学校开展工作。
1926年中共北满地委派党员到县内各火车站宣传马列主义,发展组织,是年10月在穆棱、磨刀
石两站建立党支部。1927年7月中共北满地委派牛鹤九、颜颇真等7人到穆棱县开展建党工作。
牛鹤九在梨树镇组建了穆棱煤矿矿路事务所支部,细鳞河、马桥河、下城子、穆棱、磨刀石等
站(镇)都有党员活动。
党在初建时期,工作重点是发动群众,宣传革命,发展党的组织。1930年全县党员发展到
24人,9个支部,4个区委。是年1o月中共穆棱县委成立。
县委组建后,在全县城乡普遍建立反日会,在铁路各站建立工会。反日会、铁路工会在中
共党组织领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宣传,组织工人、农民、学生游行示威。
张贴标语,散发传单。1931年1月 15日散发了《告中东铁路工人书》,铁路工人行动起来,提
出“打倒华工事务所”的口号。从此,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相呼应,全县反帝、反封建军阀的
斗争日趋高涨。由于受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县委公开暴露身份领导斗争,遭反动当局搜
捕和破坏,使党组织受到重大损失,全县党员剩下18人。是年 4月县委改组为特别支部,领导
向阳屯、新安屯两个支部,马桥河、下城子两地学校有3名党员坚持活动。
二、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事变以后,恢复后的县委工作中心立即转移到抗日斗争上来。9月 25日,领
导全县各地党团组织、反日会和爱国群众举行游行示威,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日本帝国
主义侵略罪行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号召全县人民团结起来,打
倒日本帝国主义。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斗争,一开始就遭到反动当局的镇压,刚刚恢复的县委,
再次遭到破坏。是年11月县委改组为区委。不愿做亡国奴的全县人民,在区委的领导下,不畏
当局的镇压,纷纷起来抗日,党组织在斗争中日益发展壮大。1932年 4月,穆棱县区委改组为
县委,马桥河、下城子、兴源镇、穆棱、八面通等地先后建立区委,并在抗日自卫军、护路军
中发展党组织。是年 5月,县委在向阳屯召开全县反日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斗争亲日
派基督教长老。县委书记和部分党员、群众遭反动当局逮捕。是年10月绥宁中心县委调整了穆
棱县委领导,党员由6月份的130多人发展到192人。
1932年,在日本侵略军沿中东路东进的严峻形势下,中共党员李延禄于年初率抗日救国军
参谋部进驻兴源镇。在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配合下,县委和各区委积极协助发展抗日武装。全
县 300余名青壮年参军,组建第一、第二补充团和十七团。在此同时,穆棱县委先后两次组建
抗日游击队。县委和各区委决心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阻击侵略军东进。1933年1月1日磨刀
石阻击战失利,日军占领穆棱县全境。
日本帝国主义在完成了军事占领以后,便疯狂地对广大爱国群众进行镇压,全县城乡笼罩
在白色恐怖中,党组织遭破坏,大部分党员转移。
1933年3月,中共党员李范五从北京回穆棱县开展工作。是年 5月组建反帝大同盟,6月经
绥宁中心县委批准成立中共穆棱县委。在严峻的形势下,县委领导全县人民开始了新的战斗。
全县人民群情激奋,团结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冲破敌人重重封锁,支援抗日联军和游击队打
击入侵之敌。在全县人民的支援下,抗联二军、四军、五军在县内曾取得了多次战斗胜利。这
一时期,县委先后 8次组建抗日游击队和铁路工人游击队配合抗联部队作战或为抗联输送力量。
为了加强工人运动,党在1935年11月于穆棱站建立中东路职工部。到1936年 7月,党组织在斗
争中发展、壮大,已建立起5个区委,30个支部,有党员253人。
1938年 8月,中共吉东局书记、抗联五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叛变投敌,日寇在全县实行大
逮捕,全县党员仅剩20多人。从此,抗日斗争更加艰难。1940年以后,保留下来的党员在失去
组织领导的情况下,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三、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10月,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军区副司令员陶雨峰率12团进驻穆棱;于忠友等6 名从延
安来的老干部受中共牡丹江地委派遣到穆棱组建穆棱中心县委。他们协同一致,发动群众,建
立人民政权。同“国民党穆棱县执行委员会”、“穆棱县国民政府”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是
年11月5日,军区下令撤销中国国民党穆棱县执行委员会;1946年2月 1日,县内的人民武装解
散了穆棱县国民政府。自此,14年浴血战斗的胜利果实,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由共产党领导的
民主政府公开执政。
1946年7月8日,中共绥东工作团来穆棱县协助县委开展土地改革。开展反奸清算和清算分
地。继之在全县农村开展“砍大树、挖财宝”,斗争地主起浮物的群众运动。《中国土地法大
纲》公布后,贯彻贫雇农路线,彻底消灭封建剥削,掀起了对封建地主斗争高潮。在运动中照
搬“扫堂子”经验,发生了斗争扩大化的偏差。1948年 2月,全县各农村开始分斗争果实,继
之第二次平分土地。广大贫下中农,分了地,分了房,还分了大牲畜和农具。翻身农民,为了
支援解放全中国,掀起了以多开荒,多打粮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纷纷报
名参军、参战,到1948年先后有4批91辆马车、1 574人支前参战。1948年县委在全县各区公开
建党。是年10月对错斗的中农进行纠偏。年底在全县各区进行民主建政,选举村政府。在农业
大生产运动推动下,全县农村出现了多种形式的互助组。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积极发展地方工
商业和木材生产。1946年 8月成立县贸易局,是年秋成立了穆棱林业局;在农村发动群众办供
销商业。全县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7年
1950年12月,遵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对全县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向党员进行党性和党员
标准教育。1953年 6月16日县委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发展党员要注意质量。是年12月18
日开始进行党员登记。经过整、建党,提高了党员素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为社会主义
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这一年的 9月,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
线。通过学习、宣传,使广大党员和群众认识到完成民主革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建设
社会主义道路还很长,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奋斗。
(一)社会主义改造 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到1950年春,全县农村常年互助组发展到 656个,
占总农户的69.3%。1952年3月福生村成立了以金福顺为首的16户农民组成的全县第一个初级农
业生产合作社。到1953年末,全县试办了1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县委根据全国第三
次互助合作会议精神,满足广大农民愿望,到年末全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 389个,入
社农户占全县总农户的 41%。1953年根据省委指示,对已建立起来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力
转向巩固。这年的 7月,传达了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问题的报告》,批判了保守思想,纠正
了“只顾巩固,不愿发展”的片面认识,县委采取“一面巩固,一面发展,不同区村,不同要
求”的稳妥方针,到年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36个,8 541户参加。全县基本实现了半
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社。在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的同时,1954年3月第四区(兴源)北村6个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组成县内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高级社增产显著,分配合
理,吸引了广大农民。遂争先恐后要求由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单干户也要求“走直路”。到1956
年春,全县农村共组建了84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县实现了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
合作社。
1954年 8月开始,对县内的私人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先行试点,逐步展开。1956年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全县私人手工业先后组建生产合作社(组)。是年11月县成立了手工
业联社。
解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各集镇出现合伙集资的店铺,小本经营的摊床、走街
串巷的商贩。到1951年发展到 431家。对这些私人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
根据中共中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针,先后把粮食、棉布、猪肉、主要百货等分别
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继之于1956年夏,对私人工商业进行清产核资。按照全面规划,统筹
安排,经济改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政策,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全县私人商业全部实现
公私合营、合作化。
(二)社会主义建设 在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全县开始进入全面大规模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党的“八大”正确路线指引下,各条战线加强党的领导,开展增产节
约运动;在农村千方百计办好合作社争取大丰收,增加社员收入。根据省委部署,在农村开展
了整社工作,检查了民主办社和分配制度上存在的问题。1957年 4月27日党中央发表了《关于
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
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11月县委决定在 288个单位(不包括农村)开展整风和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大鸣大放。1958年 2月开展了反“右派分子”的斗争,在左倾思想指导下,
反“右”斗争出现了扩大化错误,伤害一些好同志、好干部。在整改中,县委决定分期分批下
放各级干部劳动锻炼。
1958年 5月党的八届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提出了“大跃进”思想。贯彻省委要求,在全县各条战线搞了插红旗、拔白旗。自
此出现了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风。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开展,“一平二调”的“共产风”
在全县农村普遍刮起。大炼钢铁一时成了全县中心工作,一哄办起了许多小高炉,造成了人力、
财力的极大浪费。1959年 3月县委召开会议,批判、纠正“共产风”,贯彻“三级所有,队为
基础”和“各尽其能,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年农业受灾,粮食减产,在执行“三定”政策上
出现了高征购,全县农村出现了粮食偏紧状况。1960年 8月穆棱河水泛滥成灾,全县农业欠收,
加剧了困难局面。1960年末,县委召开会议,解决以 “一平二调”为中心的“五风”(共产、
浮夸、命令、干部特殊化、瞎指挥),并在农村开展贯彻 《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
指示信》为中心的整党整社。1961年县委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作风,认真纠正“平调风”和
“共产风”错误,部署有关单位算账退赔。这年,中央提出了“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
方针,对“大跃进”办起来的厂矿企业,实行关、停、并、转;落实中央《农村人民公社条例》
队为基础的各项政策。调整理顺了农、轻、重比例关系,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
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三年灾害造成的困难开始缓解。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全县工农业生产有
了显著恢复,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63年 4月,根据上级党委的部署,县委在穆棱公社河
南大队搞了“清工分、清帐目、清财务、清仓库”的四清运动试点;1964年在全县各公社90个
大队开展系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并在全县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到
年末,全县国民经济已全面好转。1966年初,中共牡丹江地委派社教工作团进驻穆棱县,全县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
五、“文化大革命”十年
1966年中共中央《5.16通知》发表后,社教工作团领导“小五界”开展批判“三家村”、
“四家店”,结合各单位的情况,揭发“四不清”(政治、经济、组织、思想)问题,“文化大
革命”揭开序幕。8月小学教师集训;社教工作团举办大字报展览; 28日文教系统召开批判资
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从此,“红卫兵”开始揪斗教师、干部;炮打县委,游斗社教工作团领
导和县委主要成员;杀向社会扫“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成立造反团,
揪斗当权派和“牛鬼蛇神”。各级党组织陷于瘫痪,党员停止活动,城乡处于无政府状态。1967
年初县人民武装部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是年 4月成立穆棱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党的
核心领导小组,开始“抓革命、促生产”,领导“斗批改”。1968年在不断反右倾的错误思想
指导下,揪 “漏网走资派”,搞“清理阶级队伍”,伤害了一批好人。1969年4月 2日,庆祝
“九大”召开,突击“纳新”党员。“珍宝岛事件”后,贯彻省革委指示,开展战备工作,许
多地方深挖洞、修战备工程、搞土雷弹生产。
1970年 9月26日召开中共穆棱县九届一次代表大会,恢复了党员和各级组织正常活动,选
举产生新县委。
“九·一三”事件后,周总理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开始对运动中错批、错斗干部落
实政策。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期间,排除万难,大刀阔斧地抓整顿,反派性,反对无政
府主义,落实干部政策,狠抓恢复生产,县内各方面工作都有明显好转。但是,为时不久,四
人帮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刚刚恢复的正常的秩序和整顿工作,再次遭到破
坏和中途夭折。
六、新时期
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
一个新时期。
1977年 1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城乡开展了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大揭发,大批判的群
众运动,同时对与“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进行了清查。1978年通过真理标准的讨论,对林
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所制造的混乱进行拨乱反正,使人们的思
想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召开了四级干部会
议。从此,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
则,对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以前左倾错误,进行改正和平反,落实党的干部政策,知识分子
政策和统战政策。对错划右派进行改正,恢复了他们职务,重新安排了工作;对已经成为自食
其力的四类分子(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摘掉帽子,为地主、富农子女改变了出身;
对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诬陷的干部和群众进行了复查、平反;着手改善知识分子工
作和生活条件,在他们中间积极发展党员,对他们中间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全部平反。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根据穆棱县的自然特点,1980年县委确定“农林牧并
举,农工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开始调整农村生产结构,发展商品经济。从此,立足资源,
在“半分田上夺高产,九分山上开财源”,进行主体开发,综合发展,使穆棱县的经济出现连
年增长的形势。是年9月结束革命委员会一元化领导体制,县委、县政府分设办公。
1981年贯彻《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作出搞好党风若干规定,建立、健全端正党风的
制度和措施。在农业上作出发展多种经营和完善生产责任制的规定,允许“三靠队”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工业企业,继续推行经济责任制,开展挖潜、革新、改造工作。
1982年全县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县设立办公室。城乡开展治脏、治乱、治差,
兴利除弊,转变风气;同时开展创文明单位活动。对经济领城的犯罪活动开展打击。开始清理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三种人”。
1983年开始,全县分三批进行整党。整党中向党员进行系统的党的性质、纲领和任务教育;
提高党员标准的认识,提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彻底否定“文
化大革命”;认真纠正当时出现的不正之风。遵照中央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的要求,对各级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在社会上开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明显好
转。
1984年,本着精减、统一、效能和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县政府撤销了 6个科,按行业
成立 7个专业公司。对企业实行简政放权,给企业经营自主权,予算内企业放开经营。企业由
模式生产向经营开放型转化,以承包为主的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趋于完善。贯彻《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增强企业自主权,企业开始显示出生机和活力。在农
业生产上,对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作出保护和扶持的决定,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被市
评为“1984年农业竞赛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