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党的地方组织 一、县 委
中共穆棱县委员会始建于1930年1O月,金瑞铉任书记,成员5人。县委机关在向阳屯。1931
年4月,县委改为特别支部,8月恢复,11月改为区委。1932年 2月区委改县委。全风来任书记,
县委设组宣部、工运部,县委机关迁至下城子。是年 8月,书记和组宣部长被捕,县委改组,
李一洙任书记,委员 5人。10月县委成员进行调整,张柏林任书记,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
11月县委成员再次调整,李哲石任书记,组、宣部长易人。1933年 1月日军占领穆棱县全境,
多数党员转移。是年6月新县委组成,李范五任书记,委员5人。县委机关在二校(今民主小学)。
是年8月李范五调任宁安县委书记,乔树藩任县委书记,委员 4人,县委机关迁至狍子沟(今福
兴村)。10月县委成员调整,赵志刚任书记,成员4人,县委机关迁至下城子河西屯(今保安村)。
11月赵志刚去虎饶,王兰贵任书记,县委设组织部,委员3人。1934年2月吉东局指示将穆棱县
委改组为工作委员会,设组织部、宣传部。是年10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杨松(吴平)到
下城子河西屯,改中共穆棱县工作委员会为中共穆棱县委员会,李守中任县委书记,县委设组
织部、宣传部。是年11月李守中调抗联,李健侠任县委书记,成员 5人;12月刘玉山接任县委
书记。1935年3月宋一夫任县委书记,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县委机关迁至狍子沟(今福兴村)。
1936年2月吉东局被破坏,3月道北特委派刘曙华任县委书记,成员 4人,县委机关迁至奎山。
是年7月刘曙华调抗联,刘广田接任县委书记,成员4人,县委机关迁古城镇。11月刘广田被捕,
李海山(阚玉坤)接任县委书记,成员5人,县委机关迁马路沟。1937年1月,李海山被捕,郭永
才接任县委书记,成员3人,县委机关迁回八面通。1938年8月吉东省委书记宋一夫叛变投敌,
各级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1939年10月恢复县委,赵德君任书记,成员 3人。同年12月赵德君
调抗联,全县党员剩11人,抗日斗争处于最艰苦时期。1940年 1月潘寿廷担任代理县委书记,
是年12月潘寿廷被捕。1940年1月于文清代理县委书记,1943年9月于文清被捕,县委遭破坏,
党员停止活动。
1945年11月10日,中共牡丹江地委指示,成立穆棱中心县委(兼穆棱县委工作)。于忠友任
中心县委书记,成员 7人,设军事部、民运部、妇女部、秘书长,中心县委机关设在穆棱街。
1946年2月1日中共穆棱县委员会成立,刘野亮任书记,成员2人,县委机关设在穆棱街。是年4
月县委成员调整,李毅任书记,成员4人。12月31日袁学之接任县委书记,成员6人,设组织部、
宣传部、民运部。1947年1月5日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牡丹江公署十二号布告,穆棱县划分为南
穆棱县、北穆棱县。袁之学为南穆棱县委书记,成员 5人,设组织部、宣传部,县委机关设在
穆棱镇;郭坦任北穆棱县委书记,成员 6人,县委设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妇运部,县委
机关设在八面通。是年10月 1日牡丹江省政府决定南北穆棱县合并,成立中共穆棱县委员会,
郭坦任书记,成员 5人,县委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妇运部,县委机关在八面通。1949
年1月郭坦调走,李瑞接任县委书记,成员 4人。是年7月县委设党训班(县委党校前身)。11月
设县直机关总支委员会。1951年 9月增设武装部。同年增设中共穆棱县纪检委员会。1952年县
委秘书处改为县委办公室。1953年3月增设农村工作部。1954年设财经贸易部(后改财政贸易工
作部)。1956年7月县委设常务委员会。12月设统一战线工作部、文化教育部、工业交通部。1958
年至1960年间,相继设立政法工作部、林业部、政策研究室(1962年合并县委办公室)。1966年
“文化大革命”,县委受到冲击,处于瘫痪状态。1967年 4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同时成立党
的核心领导小组。1970年 9月重新恢复中共穆棱县委员会。县委设常务委员会,县委下设办公
室、机关党委。1973年9月,县委恢复政策研究室、组织部、宣传部。1978年3月恢复农村工作
部。1979年9月恢复统一战线工作部。1981年6月县委增设政法办公室(1983年8月改政法委员会),
1983年8月县委增设老干部科(1984年1月改老干部局)。1984年4月县委增设党史工作办公室。
二、区(乡、镇)、系统党委
1930年9月,下城子、八面通、梨树镇 3个区建立中共区委员会,是年10月,建立九站(穆
棱镇)区委员会。1932年4月,马桥河、兴源镇2个区建立区委员会。至此全县有6个区委员会。
1934年2月建磨刀石区委,10月建奎山区委。1938年8月,全县各区委均遭破坏。1934年重建穆
棱区委。
解放后,1946年4月全县区划6区2乡,各区乡均建中共委员会。1947年1月 5日南穆棱县置
南区、北区、兴源区、磨刀石区、下城子区、马桥河区,各区均设中共区委员会;北穆棱县辖
八面通区、东区、西区、梨树镇区、穆棱矿区,各区均设中共区委员会。1947年10月 1日南北
穆棱县合并,全县设八面通、福禄、马桥河、下城子、兴源镇、穆棱、梨树镇 7个中共区委员
会。1949年全县划一区八面通、二区福禄、三区下城子(辖马桥河)、四区兴源、五区穆棱、六
区梨树镇。是年 5月穆棱矿划7区,7月雷峰村划八区,均设置中共区委员会。当年11月七区、
八区撤销。磨刀石从牡丹江市划回,划为七区并建立区委。1956年3月,全县行政区划改为3镇
13乡,均置镇乡中共委员会。1958年 9月建人民公社。全县划八面通、福禄、马桥河、下城子、
伊林、穆棱、磨刀石7个公社,均置中共公社委员会。1960年4月成立黄金公社,同年 8月改为
河西公社,并设中共河西公社委员会。1972年8月,建共和公社委员会。
1957年2月,县直属机关总支改为中共穆棱县直机关委员会。1958年3月,成立中共财企系
统委员会(后改为财贸党委)。1959年 6月,工业总支改为中共穆棱县工业委员会。1961年后相
继成立县人民武装部、农业、林业、商业党委。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各党委停止工作。1970年恢复公社党委。1973年后逐渐
恢复并建立各系统党委。1974年党委达到25个。1980年发展到31个。1984年行政区划改革,全
县9个人民公社划为6镇3乡,均建立中共委员会。1985年全县共有党委28个,党组8个。
三、基层支部
1926年10月,在中东路九站(穆棱)十站(磨刀石)建立了党的支部。1927年 7月穆棱煤矿建
党支部。1930年 9月兴源镇、下城子、马桥河、八面通、梨树镇均建党支部。是年11月下城子
站建党支部。1931年 4月建向阳屯、新安屯两个农村党支部,此后相继建下城子、雷峰屯、百
草沟、穆棱矿 4个党支部,8月建三岔、中新、梨树镇北街、马桥河学校4个党支部。1932年马
桥河建党支部。1933年10月县委积极恢复各级党的组织,在九站、下城子、马桥河、八面通、
梨树镇等地农村、学校、厂矿、警察内部共建立10个党支部。1934年 2月县工委建磨刀石区委。
区委在牡丹江、磨刀石、山底、山洞、山顶、代马沟等车站建立党支部,全县党支部发展到28
个。1936年全县党支部达到30个。1938年8月以后,各级党组织均遭破坏。1946年4月,全县各
地共建党支部24个,年末党支部发展到35个。1947年10月 1日全县党支部发展到66个。1948年
全县公开建党,各行政村均设有党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县党的基层支部达到102
个。到1985年党支部发展到614个。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中共区委会基层党支部统计表
1926年~1949年10月
注:1938—1942年区委党支部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后几个年份中共各级地方组织情况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