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解放后群众体育
第二节 解放后群众体育
1949年后,每年在5月1日、10月 1日举行两次全县性球类比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1年,成立了县体育分会组织,领导全县体育工作。每年都举行一次全县篮球、排球等运动
会。1956年,县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后,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渐从城镇开展到农村,参加体育活
动的人日渐增多。群众体育活动主要是田径、篮球等。1957年,广播体操活动开始普及到社会,
群众体育活动逐渐活跃。1959年10月 1日,为庆祝建国10周年举行全县性田径运动大会。1960
年至 1962年,3年自然灾害时期,各项体育活动处于低潮。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
很多体育设施遭到破坏,群众体育无人问津。1978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重新活跃起来。1983年,先后成立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
田径、棋类、速滑、老年人等 8个体育协会。1983年后,参加晨体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每日清
晨,在县城体育场、老干部局运动场、穆棱河两岸、下城子镇东山、兴源镇粮台山、穆棱镇广
场等处,有男、女、老、少上万人开展长跑、武术、五禽戏、鹤翔庄功、太极拳、打门球等体
育活动。为更好地普及群众体育活动,在八面通镇设7 个活动点,有10名辅导员指导传授导引
养身功、太极拳、鹤翔庄、五禽戏、打门球等运动方法。1983年,开展冬季“百日”、“双百”
晨练竞赛,推动了冬季的群众体育活动。近年来,随着离休干部、职工人数的增多,老年人的
体育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主要是开展太极拳、五禽戏、打门球、下象棋等活动。1982年至1985
年,每年都举办2次老年人体育学习班,传授太极拳、气功等。至1985年,共召开2次全县老年
人体育运动会,全县有60余名老人患脑血栓、冠心病,通过坚持打太极拳、做鹤翔庄功等体育
锻练后,多数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1985年,全县有102个单位坚持做广播体操,是年5月1日,在职工体育运动会上,有2 000
余名职工参加了汇操表演。全县性体育竞赛活动,自1980年起每年定期举行。春节举行象棋、
乒乓球赛;正月十五日,举行中、小学速滑运动会;5月1日,召开职工体育运动会;6月1日,
举行中、小学田径运动会;8月1日,各乡镇召开军体运动会;9月3日,举行少数民族体育运动
会;10月 1日,举行职工篮球、排球赛;12月初,举行短距离速滑赛。1985年,被省誉为体育
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