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生活风俗

第一节 生活风俗



  

  一、服 饰

  民国以前居民多数务农,衣着多以大布(粗布)、市布为主。男多着便服;夏穿对襟短褂,
抿腰长裤,头戴草帽(苇笠头);冬穿大襟棉袄、棉裤、皮袄、皮裤、长袍(少数有钱人穿绸缎)。
颜色以青蓝为多,式样简陋单调。头戴四块瓦的毡帽头或皮帽子,脚穿靰鞡或毡窝。妇女穿带
襟长短衫,喜大红大绿,穿自家做的鞋袜。戴耳环、银手镯、手镏(金戒指),未婚的姑娘留一
个长辫,婚后则挽髻。清末男子以辫为美,从小蓄辫,此俗逐渐断绝。同时出现了穿中山装或
西服的服饰,女子也有穿裙子的。

  伪满时期,男的多数剃光头,打绑腿,戴“战斗帽”。商人、绅士、富有者多穿绫罗绸缎
做的长袍马褂、皮袄大氅,官吏多穿呢料“协和服”、皮靴。

  学生在伪满前期则有“制服”或 “操衣”,后期实行配给,棉布不足多穿更生布(用废棉
纤维织成的一种粗布)。农民卖出 “出荷粮”①时奖售花洋布,出现男子有穿花裤子的。劳动
人民穿戴褴褛,补丁落补丁。

  1946年后,青年学生、国家干部多穿蓝色中山服和干部服,工人穿作业服,农民仍着便服。
男女长衫已逐渐绝迹,布料多为斜纹、咔叽、华大呢、灯芯绒一类棉布。生活逐渐改善,开始
穿着衬衣衬裤,线衣线裤,秋衣秋裤。解放鞋、农田鞋、棉胶鞋、大头鞋,代替了家做布鞋和
靰鞡。男的普遍夏戴解放帽,冬戴苏式皮帽。“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一度出现“草绿
色军装热”。1978年以后,城乡人民衣着一反过去式样单调,颜色单纯的习惯,穿着开始讲究,
面料出现“的确凉”,“锦纶”、“涤卡”、“哗叽”、“呢子”、“毛料”、各种化学纤维
颜色繁多,上衣式样有干部服,中山服,西服,羽绒服;裤子有肥腿裤、筒裤、青年裤、喇叭
裤、牛仔裤、体形裤。女式服装竞相媲美,四季服装花色款式不尽相同,夏穿裙子、布拉吉,
冬穿毛呢大衣。夏季普穿高跟鞋和凉鞋。青年妇女普遍烫发和使用系列化妆品。

  ①“出荷”日语意为出售。日本帝国主义为最大限度掠夺粮食,实行强制性政策。

  满族装束已与汉族无甚差别。唯在民国前男穿长袍马褂,冬穿皮袄不戴狗皮帽子,穿灰色
长袍腰系腰带,头戴毡帽。女子多穿旗袍,绣花鞋。满族妇女发髻在头顶上,汉族妇女则在脑
后。

  朝鲜族解放前喜穿白色服装,妇女长裙短衣,脚穿勾勾尖胶鞋。男子穿肥短衣外罩西服马
夹,头戴礼帽,有的戴黑纱帽。解放后通常服装与汉族无异,唯于节庆时仍穿民族服装。

  二、饮 食

  解放前,农村汉族的主食以玉米(苞米面、苞米


大米很少。朝鲜族的主食以大米为主,辅有小米。夏季一日三餐,冬季一日两餐。农户雇人铲
地时,因劳动时间长,多在午间食以粘豆包(粘团子),午后两点钟增加一次贴饷饭,平时很少
吃肉食。年关时节多数农户自杀年猪,撒粘糕,蒸豆包,吃饺子。伪满时,农村大量粮食被逼
缴 “出荷粮”,口粮所剩无几,半年糠菜半年粮。 中国人不准吃大米白面,吃大米白面就是
“经济犯”。

  鸡鸭蛋,咸鸭蛋多以待客,平时只能吃鸡蛋酱。蔬菜,夏季有豆角、茄子、黄瓜、辣椒、
西葫芦、小白菜、韭菜、芹菜。冬季以土豆、萝卜、白菜、酸菜为主,偶尔吃点粉条,平时大
葱大酱,咸菜佐食。朝鲜族冬季以辣椒白菜为主要蔬菜。

  解放后,农民仍以玉米、小米为主食。穆棱、马桥河、下城子、磨刀石一带因山东移民较
多,农村多以煎饼代替大饼子,煎饼是粗粮细作,香脆可口。年平均每人口粮400—600斤,其
中小麦30~50斤,城镇按月领取成品粮:白面5斤,大米 1斤,其余粗粮,豆油4两。1958年以
后肉食实行定量供应,每月半斤,年节另外加量。1960年前后, 3年困难时期,出现口粮短缺,
全县普遍搞“瓜菜代”。

  1983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发展,粮食增多,产稻区以大米为主食,
山区以白面、玉米为主食,农村细粮占一半以上,城镇自由市场开放,搞活粮食贸易,居民多
以细粮为主, 购粮证上的粗粮大部结余。城乡居民每逢年节或结婚招待客人的宴席,少则8到
10道菜,多则20道菜。有天上飞的(禽类),地上跑的(猪羊牛肉),河里游的(鱼类),制做则有
熘炒烹炸和挂浆等。“无酒不成席”,嗜饮者一顿白酒二三两极为常见,城乡饮啤酒者逐渐增
多。1983年以来部分职工有吃火锅的习惯。山东籍的农民常年饮用花茶。

  满族聚居的村屯,喜吃“铪铬条子”(酸汤子)。传统年菜有猪肉血肠,酸菜氽白肉。

  朝鲜族喜吃粘米打糕、冷面、狗肉、辣椒。男人喜饮酒,但晚辈喝酒须避开长辈,此风俗
延续至今。

  三、居 住

  清末,土地开发时期,住房极为简陋,多以窝棚、马架子或土坯草房,逐渐砌成院落。一
般正房 3间,配有东西厢房,正房设东西屋,南北对面炕,炕上男女老少同居,长辈多居东屋,
穿堂设厨房有条桌(吃饭用的长条桌),小户人家也有将磨盘设在穿堂口的。厢房有伙计屋、仓
房、碾磨房。民国以后农村房屋多为坯草结构,墙壁有基础石,石上砌坯,也有叉墙或“拉核
辫”的(以草掺泥绕杆盘编),城镇逐渐有砖墙和混合墙 (即在坯墙之外罩一层砖) 特点是美观、
保温。且节省费用,免除每年抹墙之举。

  穆棱冬季气候寒冷,居民都搭火炕以利取暖,冬季以木柈子为烧柴,把炕烧热,余火扒入
火盆烘烤住室。天棚多为纸棚,裱糊窝纸,以示美观。每年秋后都要掏炕抹墙,以防寒。窗户
以毛头纸糊在外,并以桐油漆之,以便取亮,或用一块玻璃采光。“窗户纸糊在外”这是东北
三大怪之一,因冬季窗纸上霜,糊在内则易脱落。

  农村民宅多以柞木杆夹障子,城镇多设板障子。

  1978年以后,城乡经济大发展,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新建房屋大都是砖瓦结构,以两间或
4间最为普遍,私人也有建楼房的,面积在150—300平方米。两间一般设有老少屋,以1间为寝
室、客厅,外间一半为厨房,一半间隔成小屋,住老人或年长子女。 3间以上都设有客厅、餐
室、多间卧室。取暖设有火墙或土暖气,内墙粉刷白灰涂料或油漆,外墙照面水刷石,设有电
灯、自来水、渗水井,双层大玻璃窗。室内装饰讲究与城市居住条件相媲美。边远农村住宅虽
不如城镇,但砖瓦结构房屋日渐增多,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习惯注重精神文明,农
村随地吐痰,到处便溺,夏季苍蝇满屋,冬季屋内烟熏火燎的现象已不多见。

  朝鲜族居室,解放前极为简陋,习惯居住低矮茅草屋,屋顶铺洋草,用草绳拦绑,屋内地
面低于室外,室内全部设火炕,以拉门与锅灶隔开,房门几乎同窗户一样大小。解放后新建房
屋逐渐盖起砖瓦房,大玻璃窗,70年代以后,朝鲜住宅逐渐向现代化改善,同汉族新建住房几
乎无甚差别。

  四、行 路

  穆棱县山区,早年为行旅之危途,吴大澂主持垦荒伊始,乘马经由此地,于抬马沟、擀面
石、马桥河等地设屯兵,以利交通。垦荒者来此多以徒步穿山越岭。人口渐聚,行路运输出现
两轮大车,车轴以硬木制成,车体笨重,载重时需3至5匹马。后改进成浇油的花轱辘车,用铁
轴代替木轴,车体较轻。中东路通车以后受俄国影响,出现“毛子车(即 4轮马车),两前轮小
两后轮大,用一马或二马即可,冬季出现“毛子爬犁”(雪橇)。解放后胶轮马车逐渐增多,大
铁车、花轱辘车、爬犁已在60年代以后逐渐被淘汰。

  本世纪60年代前,农民在山区行路以徒步。身背榆树皮或白桦皮做成的背筐、背夹,搬运
物品,也有使役驴、马驮什物。冬季则利用冰雪,人拉小爬犁下山卖农副山产品,回沟里拉些
日用杂物。

  个人行路骑用自行车者,始于伪满时期,当时只有少数官吏骑用。解放后逐渐增多,到1985
年城镇职工、学生上下班几乎全骑自行车;到1985年农村有 70%以上的农民下地劳动或进城办
事骑用自行车。

  1982年以后城乡出现个人拥有轻便摩托或重型摩托车者。

  70年代以后,县城通往各乡镇和附近市县均通公共汽车。火车为长途旅行所利用,则始于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五、家 庭

  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结构,随着社会经济变革在风俗习惯上也出现变化。解放前汉族习惯
几世同堂的大家庭。穆棱在解放前有多代人同居的大家大户,八面通史家大院,兴源镇宋家、
邢家,都是四五十口人一家。此类家庭家道殷实,占有大量土地和工具,有严明的族规家法,
选有当家掌柜的主持日常事务,劳务分工明确,便于大量耕种土地和交通运输。全县各村屯都
有二、三代人哥兄弟四、五个一齐同居的大家,一家一、二十口的各地都有。小家小户的多为
自耕农和“扛活”、“耪青”的贫寒户。有少量土地或租用地主土地的农户,有简单的生产工
具,此类家庭过着“两垧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自给自足的生活。

  在旧社会还有极少数“搭伙”或“拉帮套”的家庭。贫寒寡妇由于生活所迫,拖儿带女与
孤男共居(儿不改姓),维持生活谓之“搭伙”;由于天灾或丈夫病残,子女众多,家里缺少劳
力,妻子找来单身汉同居,谓之“拉帮套”。此类家庭,在新社会亦不复见。

  家长是一家之主,多由长者担任,在家庭中权利至高无上,负责支撑全家门户,主管家务
活动,支配家庭成员劳作。

  旧社会“男尊女卑”,女人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受封建礼教束缚,信守“三从四德”,日
常只能从事女红,料理家务。

  解放后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相敬、相爱、互相帮助的新型关系。

  土改后大户均解体为小家庭,弟兄几个婚后同居一个家庭的现象亦不复存在。随着社会经
济体制的变革,以夫妻为主的家庭,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是唯一的家庭构成形式。子女婚前与
父母同居,婚后基本上都分居另过。职工由于公房分配以男方为主,夫妻为一家的基本成员。
由于计划生育的倡导,独生子女的家庭增多,男到女方落户的家庭已不罕见。

  六、娱 乐

  解放前,城乡文化落后,群众娱乐活动单调,农民平时劳作繁重,很少有娱乐时间,阴雨
天或劳动间歇,几人凑到一起,说笑话讲故事,或就地“下五道”、走“憋死牛”,借以休息
消遣。冬闲季节赌博盛行,少数人“看纸牌”、“推牌九”、“掷骰子”以代替娱乐。街头巷
尾有下象棋走“升官图”者,多为闲散人士和儿童所喜爱。平时有外来的卖艺人“拉洋片”、
“变戏法”、“跑马戏”、唱“蹦蹦”的则会轰动全村。这些娱乐活动虽粗俗俚语,却充填群
众精神上的匮乏。每逢春节各大乡镇都有同乐会组成的秧歌“闹正月耍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
活跃民间生活。旧社会的秧歌都由男的扮演,以《白蛇传》、《西游记》戏内中人物和傻柱子、
小老妈为扮角,加有高跷,跑旱船,老汉推车,这些粗俗形象,又扭、又逗、又唱,令观者十
分惬意。

  伪满时期八面通、梨树镇有戏园子,唱京评戏,是较大的娱乐场所。马桥河万福昌备有京
剧大箱,春节期间和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凑些票友(京剧爱好者)搭台唱京剧。穆棱镇建有一所电
影院放映电影,在各城镇时有露天电影放映。唱戏和演电影时,常出现十室九空倾村出动观看
的现象。

  解放后,政府十分重视群众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新秧歌在城乡盛行,青年男女悉数参加,
在重大节13扭秧歌和演剧。各乡镇建立文化站、电影队,县文工团经常下乡巡回演出,开展群
众文娱活动。60年代全县普及有线广播;80年代城乡居民普遍购置电视机,劳动之余,在家可
以收看新闻和文娱节目,把“电影搬在炕头上”。电视录象这时也出现在各文化团体,为群众
放映。

  各企事业单位,工会和老干部活动室经常开展文娱活动,有扑克、象棋、康乐棋、台球、
门球、跳交谊舞和组织野游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人民娱乐活动亦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