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生礼俗
第二节 人生礼俗
一、婚 嫁
旧社会,儿女婚姻由父母包办,男婚女嫁皆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定,本人无权作主。
婚嫁习俗一般先订婚后结婚,媒人到男女双方家介绍情况,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再请卜者根据
生辰八字占卜合婚。合婚后双方商定彩礼,然后彼此相看,以先男后女为序,俗称“相门户”,
女方看姑爷,男方看姑娘,本人一般无权对面相看,甚至有的夫妻入洞房后才第一次见面。女
嫁男聘,择吉13男方拿聘礼到女家“过小礼”,农村除拿养钱之外,还拿双猪双酒,四合礼,
猪酒可折合成现款,穷人无钱过礼只好“打光棍”。“过小礼”视为订婚,从此双方不能退婚。
根据年龄选择良辰吉日结婚,结婚前还要“过大礼”;男方伙同媒人将衣物、首饰、全部彩礼
送至女方家,确定结婚日期,女方设宴款待。结婚形式,视男方家庭经济状况,可繁可简,男
方迎娶有的坐轿,有的骑马,有的乘车,鼓乐相随,新郎披红戴花,由数人陪同骑马、乘车或
坐轿到女方家中迎娶。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由司仪主持拜天地,即为成婚,然后共入洞房。
结婚当日男家收礼,设酒席宴请宾朋,晚间还有闹洞房的。婚后第 7天新婚夫妇同去女家,俗
称“回门”。
伪满时期开始在机关公务人员和教育界中已有文明结婚的形式,新郎穿西服,新娘头顶罗
纱,身穿旗袍,双方胸前佩带红花,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结婚仪式由司仪主持,新郎新
娘向证婚人、主婚人、介绍人、来宾鞠躬,新郎新娘相互鞠躬,交换饰物,仪式有祝贺词和唱
喜歌等内容。
旧社会允许一夫多妻制,大户人家和官宦,多有纳妾者。妇女死了丈夫,寡妇守节视为社
会美德,农村童养媳比较盛行,穷人家的姑娘因生活困难以女换粮食或金钱,十几岁被婆家接
去做童养媳,待年龄稍长再结婚,童养媳一般在婆家视为“奴隶”,倍受虐待。
1950年《婚姻法》颁布后,废除封建买卖包办婚姻,青年男女结婚有法定年龄,避免早婚
现象,订婚过程和结婚形式也有一定改变,男女青年经过相识、恋爱,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
即可订婚;或经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会晤,经过一段时间交往、谈话,建立感情后也可以订
婚。订婚一般要会“亲家”,订婚视为恋爱过程,不受法律保护,结婚前需到当地政府登记,
领取结婚证书。结婚用的新房、家俱、衣物等多由男方筹备。家俱逐年有新发展。1981年以后
流行的家俱有大小沙发、立柜、高低柜、组合柜、写字台等,经济条件好的新房有电视机、立
体声收录机、洗衣机、电风扇等高档物品。结婚日期一般多定在现在农历和阳历都是双日子的
星期日或节假日进行。
70年代以前举行结婚典礼时先向毛主席像敬礼,再向主婚人敬礼,然后夫妻相互敬礼,证
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即礼成。
80年代以后,人民生活提高,受旧的习惯势力影响,结婚大操大办之风再起,讲排场,摆
阔气,接收彩礼,大摆宴席,结婚请客送礼愈演愈烈,随礼从1980年的3~5元(最多10元),1985
年一般已增至10~20元,多者40元、50元。在结婚风俗中,已被废除的陋习又重新出现,新时
代的婚礼混杂着封建迷信习俗。有接新娘时拿 4根猪肋条的“离娘肉”,新郎家要送给女方的
有两把粉条、 4棵大葱、两把挂面、4个鸡蛋,同时还要给小红包 “压车钱”、“开门钱”、
“改口钱”、“压炕钱”、“压腰钱”等。迎送亲队伍必须是单数,洞房必须由儿女双全的妇
女给铺被褥。
结婚最劳神的是父母,为了儿子办婚事,三五年前就得省吃俭用筹款、建房、备木料。子
女有了对象之后,要会亲家得有“见面礼”,正式订婚那天,婆婆要给儿媳一笔钱。70年代初
给 500至800元就很可观,到1985年一般是1 000元,多的有1 500到2 000元的。女方父母要陪
嫁,在70年代若有一对皮箱、一条毛毯、一台自行车、两床被褥,就算高档的了。80年代四大
件已升格为电风扇、彩电、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陪嫁至少要有一两件才算体面。费用往
住超过结婚青年男女自己的财力。
接新娘,县城一般用轿车、面包车、吉普车、大客车,少则三四辆,多则十几辆。农村用
汽车、马车、拖拉机。迎亲车走的路线一律向里拐,去回不能走重复的路。宴会一般设在新郎
家住宅,县城和穆棱镇多利用饭店、食堂、招待所。席间新郎新娘要逐桌向来宾“敬酒”,厨
师有给娘家客人敬菜之举,以取“赏钱”。
80年代有教养的青年,冲破封建礼教,创造许多新式婚礼。最简朴的无仪式婚礼,一对情
侣领到结婚证后,没有任何繁文缛节,给同事送喜烟喜糖了事。有的举行旅行结婚,新婚夫妇
到牡丹江或哈尔滨等地尽情游览,饱览名胜,开阔眼界,增进夫妻间情感的和谐。
在70年代以后,城乡晚婚率上升,出现大龄青年问题。有的女青年,年龄超过30多岁,在
城镇已非罕见。老年再婚问题已引起社会重视,世俗偏见开始冲破,老年人再婚大多数子女已
不阻拦。
二、生 育
旧时,民间妇女生育的风俗较多。
忌出,孕妇一般不出院,不担水,以免冲着“井神”;不推米磨面,以免冲着碾磨神;年
三十不下地,以免冲着“财神”;不许外出瞧病人,参加婚礼、葬礼,谓“双身板、“四眼人”。
接生,用土法不讲卫生,农村产妇在自己家的炕上,揭开炕席在土炕上或谷草上生产,产
婆也不消毒,出生婴儿有的“三天风、七天扔”。产妇产后一个月称“坐月子”,均备鸡蛋、
小米、挂面、红糖之类食品,产妇一日要吃四五顿饭。而朝鲜族习惯吃大米饭、海带。
贺喜,月房房檐,生男插以红布缠的弓箭,生女插小棍绑红布条,以示是“月房”,外人
进月房不准带钥匙,出月房不准拿东西。亲友及邻里到产妇家“贺喜”礼品有鸡蛋、挂面、小
鸡、鲜鱼、红糖等,谓之“下奶”。婴儿3天,招待亲朋吃喜面,并请长辈起“奶(乳)名”。
满月产妇抱婴儿回娘家住几日谓之“躲尿窝”。
百日(称百岁),婴儿出生100天时 (个别的12天),给婴儿洗澡剃头,穿戴“麒麟锁”,亲
友前来祝贺,俗称过“百岁”。富者以酒席招待亲朋。此间,婴儿到至亲家串门,长辈妇女将
一支白线挂在婴儿脖上,并在线上绑以现金,俗称“挂线”。
周岁,婴儿出生 1周岁时,给婴儿换上新衣新鞋,亲朋有送“长命百岁”锁的。婴儿家长
置酒席宴请亲朋,俗称“过头生日”。
解放后,“坐月子”吃鸡蛋、挂面、红糖、鱼、肉的风俗仍存在。施行新法接生婴儿成活
率大大增加。过满月、百日、生日接收礼物基本废除,亲友“下奶”之风尚存。
三、寿 诞
旧社会贫穷人家老人过生日,全家聚餐吃一顿寿面了事,但富豪人家老人到60岁以后过生
日则要“办寿”。全家张灯结彩,中堂设寿障,备寿桃,子孙叩拜,亲友送寿礼,欢宴庆祝。
解放初期,汉族祝寿基本废除。1980年以后由于城乡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逐年提高,
子女为对长辈表示孝敬,故又兴起子女给老人过生E1之风。但规模不大,仅子女和至亲好友,
携带“寿糕”、罐头、水果、寿酒等表示祝贺,大家欢宴一顿,席间敬酒祝寿或唱歌跳舞,没
有跪拜之风。朝鲜族有给老人庆祝60大寿习俗,举行隆重祝寿仪式,亲朋以酒菜祝寿。老人穿
戴崭新衣帽鞋袜端坐正位,摆上供品,凡是能买到的食品几乎全有,多达几十种,先从孙子、
孙女依次是儿子、儿媳、姑娘、女婿跪拜磕头、敬酒。礼成之后备几十桌筵席招待亲朋,席间
边饮边舞,通宵达旦,规模超过结婚仪式。祝寿后老人将寿衣妥善保管,待寿终时穿用。
80年代青年人过生日,也有学自电影或电视剧的,吹腊烛吃寿糕,邀集男女好友会餐的。
四、丧 葬
解放前,一般家庭的老人到暮年时,其子女给准备寿衣、棺材。寿衣多为单数,有棉有单,
有长袍有短褂;棺材多为松木制成,一般为三五“料子”(天盖 5寸、帮4寸、底3寸),也有二
三四的。棺材制成“三鼓四圆”型,大头小尾,前画殿阁,后画莲花,次者则涂以紫红色。老
人垂危时,穿好寿衣置于灵床上,去世后举丧,要在庭院搭灵棚,门前挂“岁头纸”,纸数与
死者年龄相同。死者“咽气”之后,儿子要“指冥路”,到土地庙“报庙”,早晚还上土地庙
“送浆水”,给死者蒙“盖头纸”,含“衔口钱”。家族晚辈都披麻戴孝,跪于灵旁守灵并迎
接亲友吊唁。有钱人家还请吹鼓手奏哀乐。死后一般在家停放 3天(也有5天、7天的),死后第
二天装棺入殓,入殓时用布毡遮住阳光,棺内铺纸和铜钱,长子给“开光 (用秫秸棒缠棉团沾
净水洗五官)。出灵前晚上举行向死者告别仪式,谓之 “辞灵”,亲友按辈数依次上香供献酒
菜,跪拜叩首。由司仪唱喏,鼓乐齐鸣。停丧期间请阴阳先生选择时辰破土挖墓。家族备“纸
彩活”男扎纸马女扎纸牛,还有“金山、银山”各种灵幡等。出灵时,由长子摔“丧盆”并手
持“灵头幡”把灵柩抬到或拉到墓地安葬。妇女只能哭送至十字路口,葬后 3日要圆坟培土。
以后要烧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烧百日,烧 3个周年,均为旧风的祭日。按照习惯,夫妻
死后要男左女右合葬一墓穴之内,称之“并骨”。
随着殡葬仪式的改革,1968年以后本县城镇提倡火葬。火葬前一般亲友都要到死者家中吊
唁,向家属赠以吊金,机关单位则送花圈或挽幛以示悼念,死者晚辈和亲人佩带黑纱。出殡前
夜向遗体告别,出殡时用汽车送到火葬场进行火化。对职位高的死者还要举行追悼会,单位同
事和生前好友胸佩白花,由单位领导致悼词,向遗骨遗像三鞠躬默哀 3分钟。但离县城较远的
山村仍实行土葬深埋。
80年代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仪式,仍时有出现。
回族葬礼,习惯土葬, 死后将尸体沐浴净身,一般是早死午葬, 用白布裹尸,入殓时用
“经匣”(活底棺材),墓穴用砖砌成或用白布衬上,埋葬前请阿訇诵经主丧,然后置棺木于墓
穴上,抽经匣底使尸体落入穴内,面向西方,背部接土。上盖一层厚板筑土成坟,葬后经匣拿
回放在清真寺。
朝鲜族解放前实行土葬,临终前穿上寿衣,死后用白布将全身包上,用绸带捆扎手脚,停
尸于炕上,待亲友来齐后择日出殡,其棺木为长方体(不着色不绘画),死者子女穿白布孝服,
腰系草绳,手拿柳枝,出殡时由众人抬棺,主持人手执红布幡在灵前引路,其子女跟在棺后送
葬,妇女一律送到门口。出殡路上要走走停停,过河或十字路口停棺时子女要向抬棺者叩首。
到墓地掘坑置棺于穴内,将红幡覆在棺上,填土埋毕,子孙摆上供品,哭拜返家。家属用酒肉
招待送葬人。不烧香,不烧纸,3日后圆坟填土。3周年时举行纪念仪式,改为火葬后礼俗多有
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