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时令节日
第三节 时令节日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国家规定的法定节假日外,在民间还保有一些传统节日。
一、法定节日
新中国政务院规定,全年法定节假日为7天,即:元旦1天、“五·一”国际劳动 1天、国
庆节2天、春节3天。
元旦前夕县城各界、单位分别举行庆祝会辞旧迎新。“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国庆节除举
行庆祝大会外,还举行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国庆节,1959年以前在县城举行群众大会和
游行。1959年建国10周年时,县城举行 2万人的庆祝大会并游行,附近各公社开着拖拉机进城
参加,规模之大历史空前。1960年后改为在影剧院开大会庆祝。
此外,还有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4日青年节,5月12日护士节,6月 1日国际儿童节,
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日,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 10日教师节。每逢这些节日,
有关单位、团体和阶层,均举行纪念活动。
二、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新年,民国以来实行公元纪年,以阳历元旦为新年,农历年改为“春节”,仍
是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每年农历十二月(腊月)起,人们便开始置办年货,打扫庭院,布置内室。过了腊月二十三
以后,家家户户打扫卫生,谓之“扫尘”。年三十各家在大门、房门贴春联,横额下贴有“挂
钱”,室内张贴“年画”。旧时,还在中堂悬挂“家谱”,摆香案,献饭祭祖,焚香祀神。同
时各处贴以“福”字,以示吉庆。大车上则贴“车行千里路,人马保平安”,牛马圈贴有“槽
头兴旺”,猪圈贴有“肥猪满圈”,鸡架贴有“金鸡满架”,门口贴有“出门见喜”,到处张
贴“抬头见喜”等等。解放后,春节期间普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拥军优属”活动。少先队
员为烈军属、“五保户”担水,送春联贴年画,打扫卫生。县直机关召开军民联欢会,慰问驻
军、烈军属和残废退伍军人。各单位登门拜访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送慰问品、祝贺春节。
春联内容有所更新,除表示喜庆迎春、吉祥如意外,还出现发展生产,拥护改革,建设四化的
内容。室内张贴的新年画,反映“爱祖国、爱科学”、“五谷丰登”以及热爱现实生活的新内
容。除夕之夜家家“守岁”,彻夜不眠,室内外灯火辉煌,全家搞些小型游艺或在电视机旁,
收看春节晚会节目。子夜到来,城乡礼花冲天,鞭炮齐鸣,全家在一起吃团圆水饺,晚辈的向
老人敬酒,祝贺新年,老人给小孩“压岁钱”。旧时有烧年纸、接“财神”、迎“喜神”、烧
香磕头、敬神祭祖的风俗,解放后基本废除。正月初一早晨,男女老少更换新衣,亲友邻舍,
登门拜年互相问候。初一见面,抱拳鞠躬问:“春节好”、“恭喜发财”。春节放假 3天,多
数单位将星期日串在一起,休假 5天。有居住外地的子女趁放假之机,回家探亲过团圆年。家
家户户准备丰盛的食品,全家数日聚餐,或以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吃鱼象征吉庆有余,肉
丸象征团圆,年糕象征人寿年丰,糖果象征甜蜜。旧时初三“送神”,初五为“破五”,妇女
禁缝(不动针线),初六商店开始营业。初七称“人日”,家家吃面条,祈人平安长寿。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灯节。一般从十四日开始,十六日结束。灯节期间各家高
竖灯笼杆,悬挂红灯,门前挂彩灯。民间组织秧歌队,来到街头庆祝新春佳节。解放前的“东
北大秧歌有时装、古装,并扮演戏曲故事,扭逗唱引人欢快。解放后秧歌队只在夜晚举灯走上
街头,配有“踩高跷”、“挑花篮”、“耍狮子”、“跑旱船”等。正月十五日晚为“灯节”
高潮,秧歌队到来时,鸣放鞭炮、烟火。男女老少涌上街头,尽情欢闹,深夜方散。在民间出
嫁女儿须回婆家,有不看娘家灯的风俗,解放前还有向祖坟“送灯”之举。是夜各家吃元宵,
以示“团圆内心甜蜜”。
二月二日 旧历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旧时这天家家吃春饼、吃猪头。女孩子穿龙尾:
用秫秸穿成二寸长串的“龙”,用花布做成龙尾,悬挂门上或缀在小孩肩上,以示大地回春、
龙抬头,万物苏生。日出前农户用草木灰在院心撒成囤子图案,以祈丰年之意。
清明节 又称寒食节,在公历 4月上旬,清明这天,各家上坟奠祭祖先,并为坟墓填土压
纸。解放后,每逢清明节,青少年学生祭扫烈士墓,以示悼念。此节时逢春季干旱风大,山区
禁止烧纸,以防引起山火。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被奸佞陷害,报国无门
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每逢此日向江中投掷米团,后演变成吃粽子的习
惯。是日全县城乡居民,日出前上山踏青,采摘艾蒿、柳枝插于房檐门首,早起去大河洗脸、
漱口,认为可以“避瘟疫”。儿童胸前挂香荷包,手腕缠上五彩线,“荷包”香料以驱虫,五
彩线象征“长命多彩”。挂彩纸“葫芦”和麻扎小扫帚。以示驱邪。是日家家吃粽子,吃煮鸡
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民间视为团圆佳节。节日晚上,当圆月
从东方升起时,全家团聚赏月。并在庭院设香案供桌,献上月饼瓜果“供月”,全家一起拜月
祭月。祭毕,将祭品分给大家,全家一起饮酒,吃果共同赏月。解放后大部分人家已摒弃祭月
之习,但仍于此日置备佳肴进餐,买月饼、西瓜、水果自食,在亲友之间以月饼为礼品互相馈
赠。民间过八月节,象征秋季丰收在望。
农历三月十六日山神祭日,传说这天是“老巴头”生日,山区人们视之为重要节日。“老
巴头”从山东来此采参,年久经验丰富,每年带人进山,收获颇大。一次在山里为了寻找同伴,
最后饿死在山里。山里人奉为老巴头为“山神爷”,每到三月十六纪念他,焚香烧纸,供之以
酒肉佳肴,山区人们全日休息。此种祭神之举,只在山里有之,现已废除。
农历四月十八,娘娘庙会。四月二十八为药王爷生日。农家在这两日下大酱。农历五月十
三,相传关老爷单刀赴会,是日必降雨,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日”的说法。六月六,虫王节,
有“六月六看谷秀”的说法,农民在田地里遍插小彩旗,以避虫灾。
乞巧日 农历七月七日,传说牛郎、织女这天在鹊桥相会,天下喜鹊都去搭桥,12岁以下
的小儿能在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的哭啼声。
孟兰会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各家上坟奠纸。旧时山东同乡会,请道士诵经超度
游魂,晚上放河灯。河灯也叫鬼灯,用三四寸见方的红绿油纸,褶叠成船形,内放少许豆油、
灯草,点燃后放入水面,数百盏河灯顺河而下,远望如繁星一片,观者如潮。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群众多上坟扫墓。时值秋去冬来,气候转冷,除烧纸钱,上供品
外还用色纸剪成衣服焚烧,意为死去的亲人“送寒衣”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迷信色彩的作
法已不多见,但上坟祭祖仍在民间延续,政府明令人们不能在野外烧纸以防山火。
腊八 农历十二月(腊月)初八,原为佛教节日,相传是释迦牟尼成道日,佛寺以稻谷造粥
供佛,名曰“腊八粥”。后演变成民间习俗,喝腊八粥尝新谷庆丰收之意。是日居民多煮食大
黄米加枣豆粥,以庆时令。
小年 农历十二月(腊月)二十三日,民间传为 “灶王爷”上天之日。这天晚上以皂糖(麦
芽大块糖)为供品祭灶,秫秸扎马连同 “灶王爷”(纸画)一同焚烧,送灶王爷回天“述职”,
祈求“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解放后不再迷信灶王爷,但许多人家仍保有过小
年的习惯,早晨吃饺子。从这天起打扫卫生,粉刷墙壁,表糊天棚,清除院内积雪,起刨厕所、
畜圈,迎接春节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