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新风
第五节 新风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
本变化。开展向雷锋学习以后,社会道德风貌焕然一新,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公而忘私、勇
于献身已蔚然成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种优良社会风气,曾一度遭到林彪、江青反党集
团的严重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五讲、
四美、三热爱”活动,社会优良风气又重新出现。各行各业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有了改善和提
高;开展文明城镇建设治理“脏、乱、差”,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环
境整洁、美化街道,路旁绿化的新气象。通过法制宣传和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分子的斗争,社会
秩序有明显的好转。开展创建文明单位、五好家庭 (政治思想好,勤劳致富好,家庭近邻团结
好、庭容家貌整洁好、计划生育好)、 五好商店和评选五好职工等活动,好人好事不断涌现,
新的社会民风民俗正在孕育形成。
一、五好家庭
1、赡养孤寡老人 兴源镇北村农民金长宽的妻子孙玉春,赡养4位老人,受到全县人们称
赞。
黄宪恒和老伴曹秀清都年过古稀,无儿无女且体弱多病,黄大娘腿瘸眼神又不好,身边无
亲人照顾。因此,北村政府关照安排他老两口给苗圃看房。1983年的—天,黄大娘晕倒在饭锅
旁,烫伤了双手,孙玉春得知后,把黄大娘用车推到卫生所急救。经医生检查发现黄大娘患有
脑血栓,有全身瘫痪的征兆。卫生所没有病房。孙玉春同丈夫商量,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腾
出屋子热心护理,治疗烫伤。黄大娘昏迷进食困难,她撬开嘴用勺喂;大小便失禁,拉尿在炕
上,她给擦洗更换,大娘便秘,她用手给抠。她日日侍奉,半年时间没脱过衣服,没睡上一宿
安稳觉。黄大娘在孙玉春的精心照料下,终于从死亡线上挣脱回来,烫伤治好了,能自己支撑
坐起来,并能由人扶着下地挪动脚步了。
孙玉春还有60多岁的公婆,也是年老多病,同时也得由她侍养。有病时求医买药,病倒擦
屎接尿。她赡养4位老人,负担过重,劳累成疾,曾休克多次。
由于抚养老人给家庭带来困难和矛盾,她说服丈夫,争取丈夫的理解,同时教育孩子,取
得子女的支持。全家省吃俭用,买奶粉、白糖、鸡蛋给老人增加营养,并用卖粮款买电视机,
为老人排忧解闷。黄宪恒老两口逢人就说:“玉春待我们比亲姑娘都好,没想到快要死的人能
享这样的福,知足了。”“他们一家人侍候我们两个废人,实在过意不去”。 3年来,全家大
小都为抚养4位老人做出了贡献。孙玉春尊敬孤寡老人的事迹,受到全县人们的赞扬,评为“五
好家庭”的标兵,敬老爱老的模范,多次受到市县的表彰。
2、和睦相亲 兴源镇联合厂干部张忠杰与任玉兰再婚时双方各有两个孩子,结婚后又生1
个孩子,全家7口人,3个姓。任玉兰当后娘,对待丈夫前妻留下的孩子比自己亲生的还亲。新
衣服总是让他们穿,穿小了换下来,补洗后再给亲生的子女穿,把自己带来的布料卖掉,给前
房的孩子治病。任玉兰处处关心体贴大女儿,家务活再忙宁可自己干,也不支使他们,做什么
好吃的后娘总是多让一些给他们。张忠杰对任玉兰带来的两个孩子也象亲儿子、亲闺女一样,
把两个孩子都送到学校读书,每逢开学他事先把孩子的学费、书费和买文具用的钱准备好交到
孩子手里。放学后同样认真辅导,从来没有打骂过。后爹、后娘都与对方的子女建立起深厚的
感情,孩子也都把他俩当成亲妈妈、亲爸爸。张忠杰和任玉兰夫妻也是互敬互爱,互相关心,
互相体贴。妻子支持丈夫工作,丈夫抢做家务活,几年来从未吵过嘴、打过架。
由于他们夫妻俩做出了好榜样,在家庭里树起了好风气, 5个孩子相处象一个爹、一个妈
养的那样亲近。他们互谅互让,不争吃,不争穿,大的爱护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全家和睦相
亲,受到远近交口称赞,选为“五好家庭”。
3、好媳妇 清和村卫生员马桂荣,同大伯公婆住在一起。 1972年,姑婆婆老俩口年过70,
无人抚养,生活不能自理,丈夫同她商量,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抚养, 马桂荣深知一起抚养4
位老人,困难重重,负担太重,但她又想到抚养老人是晚辈的义务,决心克服困难,担起重任。
几年来,她对 4位老人热心孝敬,每天调剂饮食,使之软硬可口,并经常为老人拆洗缝补衣服、
被褥,老人有病亲自去给打针喂药。 4位老人在马桂荣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渡过了幸福的晚年。
1978年大伯公公和姑公公年逾90,含笑相继去世。两位老太太都已年过80仍然健在。马桂荣因
伺奉4位老人,被人们称为百里挑一的好媳妇,远近妇孺皆知,传为乡间的佳话。
共产党员张玉琴,47岁,有91岁的公爹,有1周岁的孙女,全家 8口人,4辈同堂。早年公
爹在林业局森调队,爬冰卧雪,得了半身不遂,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儿媳张玉琴给公爹
喂水喂饭,洗头擦身,擦屎接尿,洗换衣被。病重时老人不愿让儿媳妇侍候,张玉琴跪在公爹
面前说:“爹,你应把我当成亲闺女”。从此她亲自给公爹灌汤、导尿、抠大便,把老人侍奉
得干干净净。春天老人想吃西瓜,张玉琴千方百计给弄到嘴。在她精心护理下,老人心满意足
地离开了人世。
磨刀石金星村妇女李培良,丈夫患心脏病,她把房子卖了,护理丈夫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
动了手术,花了5 000多元,倾家荡产把丈夫的病治好了。
穆棱西岗村王一和的妻子李向珍,结婚后第二年,21岁的丈夫被炮弹炸掉了双臂,成了双
目失明的残疾人。李向珍没有离异,同公爹挑起全家生活重担,学会农活,艰难地抚老养小,
侍候丈夫,省吃俭用度过了40年。公公活到97岁,婆婆活到90岁,相继去世,现在 6个孩子都
参加工作,结了婚。李向珍已年过花甲,子孙满堂,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下城子保安村于老太太,有5个儿子,5房媳妇,她活到95岁却始终跟大儿媳妇王玉莲生活
在一起。王玉莲16岁过门到于家,比婆母小24岁。她每天侍候婆母,装烟倒水,端茶盛饭,55
年从未把老人推给妯娌。王玉莲64岁时,她的小女儿都结了婚,虽然她已年过花甲,但侍奉婆
母却依然如初。每逢年节还要把哥兄弟、妯娌和侄男甥女请来家里团聚,五代同堂共享天伦之
乐。94岁婆母病重时,还是由70岁的王玉莲侍候。55年不变样,堪称孝敬婆母的表率。
4、好丈夫 下城子仁义村农民单国棋,家有3个孩子。妻子得病,卧床不起13年,他又种
地又做饭,既当爹又当娘,每天还要侍奉病妻子,精心护理无怨言,传为村里的好丈夫。
二、好人好事
1、拾金不昧 1985年12月,穆棱镇河南村农民刘颜义,在三岔村公路旁拾到1个提包,内
有人民币3 800元。当即送交派出所,交还失主。
1985年10月16日,八面通副食品商店肉食组售货员韩福生,在卖肉摊床上拾到 1个文件夹,
内有公章、驾驶证、 600多元现款和票据。经过查寻,是福禄乡四方小学校长王宗民丢失的,
小韩将现款和物品如数交还失主。
下城子宣羊村社员张文祥,1981年6月1日将 1口肥猪卖给前来收购生猪的下城子食品站,
当时收购员已付给猪款,张文样下地干活去了。晚上回家听说,收猪的司朝昌又送来 143元钱
和5尺布票,还有奖售饲料票。第二天,张文祥走了10多里路,耽误1天工,把多给的钱送还下
城子食品购销站。
穆棱镇食品商店营业员杨凤英,在一天下午接待两个小顾客,要买一盒“握手”烟。她接
过钱一看,吃了一惊,原来是3张 10元钱的人民币。她问明孩子的姓名、住址后。让孩子先把
香烟拿回去,请他们的家长来一趟。小孩的母亲来了,杨凤英把情况说明,将多余的钱还给了
她。
1982年河西乡普兴大队个体小卖部张洪年,从县城蔬菜公司进货,回家后发现保管员多付
给50包味精,价值48元,张洪年要送回,他爱人要留,这时他们的上小学的女儿得知,劝妈妈
把多给的50包味精如数退还给蔬菜公司。
1985年2月,河北省满城县兴华供销部顾大位携带 3个提包,从牡丹江乘573次客车来穆棱
林业局购胶合板。在穆棱站下车时,将其中 1个提包忘在车上,内有人民币48 753元。八面通
站公安派出所王作斌,从电话里得知这个情况后,上车将手提包找到,及时交给了失主。顾大
位接到失而复得的巨款时,激动得泪流满面。
2、助人为乐 1984年9月25日,吉林省伊通县大岭通县大岭村妇女徐桂琴,去东方红姨母
妈家探亲。乘 502次客车返回吉林途中,突然得急性阑尾炎,只好在八面通车站下车。这时已
是深夜 1点钟,徐桂琴人地两生,又不能行走,民警李光忠与装卸队联系,用汽车将病人护送
到县医院,并给办理入院手续,叫自己的家属在医院护理,使病人及时得到治疗,病愈后回家。
1984年10月 3日,山东省昌邑县曹大娘来八面通侄儿家探亲,不慎将地址丢了,只记到其
侄宋克林在砖瓦厂工作,急得大娘满脸冒汗。 值勤民警王宝发见此情景,马上用电话查找了6
个砖厂,终于在战备砖厂将宋克林找到。王宝发又用自行车把曹大娘送到10多里路的宋克林家。
3、舍己救人 八面通火车站职工李志田,1980年12月某日,晚间当班,接501次由东方红
去三棵树的旅客列车。1位妇女带领1个小孩横越铁道。这时有 1列货车由南奔驰而来,进站后
直奔带小孩的妇女冲去。这时,这位妇女被强烈的灯光和雷鸣的车轮声惊呆了,眼看一场伤亡
事故就要发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志田见状奋不顾身,冲上前去将妇女和小孩拖出轨道。
可是李志田却被机车撞倒,拖出20多米,头部负伤,为救旅客献出了生命。李志田牺牲后,哈
尔滨铁路局授予他烈士称号,并作出决定,通报全局,号召铁路局全体同志向忠于职守、舍己
救人的李志田学习。
三、喜事新办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婚姻法》的宣传贯彻,多数青年男女自由搞对象,冲破旧的封建
习俗,结婚不要彩礼。1952年3月8日“全县妇女代表大会”向全县妇女提出倡议:号召“妇女
解放,自找对象,实行晚婚,不要彩礼”。
旅行结婚 男女双方持结婚证,到县城或牡丹江等城市,或到外地亲属家旅行。一不举行
仪式,二不招待客人,三不收礼,既简便又节约。此种结婚形式,为不少有教养的青年或家庭
生活不富裕的新婚夫妇所采纳。
男到女家落户 旧社会男到女家谓之“入赘”,俗称招养老女婿。男方入赘后,其所生子
女有改为女方姓氏的。有的岳父依仗财势,驱使女婿做繁重劳动,成为岳父家的“长工”。新
社会男女平等,男到女家落户,是新婚姻法所提倡,其目的是为了使男女双方的父母都能老有
所养。近年来,似此到女家落户的,已成新风,屡见不鲜。
老龄婚姻老年丧偶之后,冲破旧的封建意识,摆脱子女的干预,结合成伴侣,在穆棱县城
乡已逐渐形成新的风气。仅八面通镇1985年就有23对年过 50岁的老人结为伉俪。镇敬老院有1
对70多岁的孤寡老人结成伴侣,镇领导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并设宴为之祝贺。
四、殡葬改革
土葬是全县各族人民的传统丧葬习俗。1930年民国政府对土葬曾有过干预。八面通在东山
麓设公墓1处,全县有公墓9处。归山东同乡会管理,订有公墓管理规则16条。对无力或无主浮
厝棺柩,山东会捐资迁埋。但此种有益制度未能沿袭下来。相反,乱埋滥葬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全县较集中墓区发展到48个,有的坟丘分布于铁路、公路两旁和63个沟岔之中,多达 4万多个。
既影响环境卫生,又占用耕地,不利用彻底破除迷信。
1、提倡火葬 1967年7月,县民政部门在八面通东山脚下(今长征路东端),建火葬场 1处,
12月中旬火化了第一具尸体。县革命委员会号召县城及附近村屯人民移风易俗,实行火葬。1982
年逐渐向全县推广。1984年火葬场迁至中山村四平山下,更名“殡仪馆”。设有火化室、殡仪
厅、骨灰存放馆。提倡城乡(除共和乡)一律实行火葬,当年火化尸体 248具,扒回已埋尸体火
化28具。1985年火化尸体550具,火葬习俗已在全县形成,为大多数群众所接受。
2、平坟深葬 1973年民政部门发出严禁乱埋滥葬的通知, 号召移坟深埋,对城镇附近和
铁路、公路两旁的旧坟移地或就地深埋,不留坟包。1975年县成立平坟深葬指挥部,张贴布告,
印发宣传材料,利用有线广播、宣传车,向全县城乡人民进行宣传教育。到年底全县共迁葬深
埋旧坟2 219个。1977年平坟深葬进入高潮,八面通公社动员群众,4天时间平坟深埋旧坟1 100
多个,平毁无主坟墓200多个。到1985年止,全县平坟深葬22 840个。
五、尊老敬贤
穆棱县有60岁以上老年人2.5万多人,占全县人口 8.8%,老龄问题已为政府和社会所重视。
1、尊重老干部 1985年全县有离退休老干部503人,他们过去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事业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应当受到人民的尊重。1980年县设立老干部活动室,备有各种
文娱用品和报刊杂志。1984年投资43万元,建成老干部楼 1 200平方米。内设游艺厅、阅览室、
电视录像、放映室、会议室、健身房等12个活动房间,院内设有各种球类场地,供老干部日常
活动。每年组织老干部去北戴河、镜泊湖、团结水库疗养,到各地参观工厂、学校、农村,召
开运动会,举行各种球类和文娱比赛。使老干部老有所乐。老干部有一技之长的,在四化建设
中发挥余热,在科技咨询、法制宣传、编史修志、教育青少年、物价监督工作中继续做出贡献。
全县各系统,各乡镇有老干部活动室26个,总面积1 214平方米。
2、敬养老人 全县各乡镇共建敬老院9处,总面积3 325平方米,设有床位216张。1985年
已收养孤寡老人 177人。各敬老院设备完善,生活条件优越,使在农村勤苦劳动一生,年老力
衰失去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敬老院老人反映:“现在无儿无
女的老人已进入天堂,要在旧社会早就冻饿死在路旁”。
在社会上尊敬老人已形成风气,粮店为孤寡老人定期送粮,公共汽车设有老年人坐席,县
医院设有老干部病房,对老年人门诊挂号、收款、打针、付药优先照顾,并在县城设有老年人
诊所 1处。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经常给“五保户”清扫卫生,拆洗被褥,排忧解难。绝大多数
家庭子女孝敬老人,报答养育之恩,想方设法供养老人衣食,护理老人灾病,使老人安渡晚年。
对老年人尊敬爱护,在城乡各地渐成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