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民间传说

第七章 传说轶事

第一节 民间传说



  

  金娃娃变成金川

  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人在穆棱县凉水泉子、小金山一带采金。相传很早以前,在现今的向
阳村西沟里,采金伕娄老大发现过一个金娃娃。

  当时在向阳西沟住着一户姓娄的,家里有两个儿子,一家人忠厚老实。老娄头种地,大儿
子以挖金为业,小儿子还小,经常跟着哥哥到西沟里玩。有一天早晨太阳刚冒红,小儿子看见
一个小孩,戴着红兜兜,满身闪烁着金光,凑过来和他一起玩。有时在傍晚太阳下山时候,也
能看到满身闪着金光的小孩,在沟里出入。人们猜测,这地方准有一个金娃娃,所以大家都想
要挖到这个无价之宝。

  跟娄老大一块挖金的,还有一个绰号叫阴阳眼的人,他一只眼大,一只眼小,此人心术不
正,钻尖取巧,好贪便宜。有一天娄老大和阴阳眼在西沟竖井采金,阴阳眼在井上摇辘轳,老
大在井下挖金。当挖到白绿层下面就是含金层的时候,突然一道金光闪闪,露出个金娃娃。老
大放下采金锹,用手一摸,那金娃娃足有三尺多长,一搂多粗,有鼻子有眼,烁烁发光。他用
力搬挪,纹丝不动,看来一个人是掘不出来啦。他拽了三下铃绳,阴阳眼把娄老大用吊筐提了
上来。老大来到井上,把挖到金娃娃的事一说,阴阳眼高兴坏了,只见他那只小眼睛挤咕起来,
说:“我下去看看,咱们偷着来拿,千万别叫别人知道”。娄老大忙说:“不行,那金娃娃太
大,又太沉,光咱俩拿不上来,得多找几个人一齐抬”。阴阳眼把脑袋一拨楞,说:“你傻透
腔了,找那么多人,咱们能分多少”?阴阳眼不管娄家老大同意不同意,麻溜下到竖井里,一
看那金娃娃真不小,是件稀世珍宝,他心里不断打着主意,要全归我,我将是天下第一大财主。
上来说:“天黑了,咱们先回家吧,明天想办法再挖。”

  他俩回到家里后,阴阳眼打了二斤酒,买些下酒菜,把娄家仨口请来喝酒庆贺。阴阳眼在
酒里暗下毒药,想把娄家爷仨害死,自己独吞那金娃娃。席间又斟又让,饭后赶紧把娄家爷仨
送回家。阴阳眼琢磨好了,这事找谁也不行,非得自己亲手把金娃娃背回来,便一个人偷偷地
奔向西沟竖井……。

  娄家父子回到家里,个个昏迷不醒,老大在昏迷中梦见金娃娃告诉他说:“阴阳眼给你们
喝的是毒酒,他想药死你们,你赶快起来,锅台上有三碗凉水,每人喝上一碗就好了”。娄家
大小子一惊醒来,勉强撑起身子爬下地,喝上一碗凉水,然后把另外两碗水,给他爹和小弟弟
灌下去。然后躺下刚迷迷糊糊的睡着,又梦见金娃娃对他说:“老大!快起来,快到西沟竖井
来!阴阳眼已经来到这里了”。老大惊醒,他觉得头脑格外清,身体也有劲,赶忙穿好衣服,
直奔西沟而去。

  再说阴阳眼来到西沟竖井,下到井底,用绳索捆住金娃娃,他上来想用辘轳把金娃娃绞上
来。他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刚把金娃娃绞到半空,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天崩地裂,道
道金光从井下向空中四射,竖井塌陷了,阴阳眼陷落到井底,化为灰烬。等到娄老大赶来之后,
只见金娃娃已经粉身碎骨,化为无数金砂,撒落在百里山川。从此以后,人们都能在雷峰岐沟
里,采到砂金,而且“金经千人采,总采又总有”。一百多年来,砂金久采不衰,人们称这里
是“百里金川”。

  龙母庙

  现在的马桥河幸福村,原先叫“龙母屯”,屯西面的山岗上有一座龙王庙。龙王庙一般都
建在河岸附近,怎么龙母庙却修在周围没有河的大山岗上呢?这里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过去每年在五月十三前后,总要有一天,天空乌云滚滚,豆粒大的冰雹,随着狂风暴雨袭
来,冰雹打坏地里的庄稼。各家各户赶忙敲铜盆,往院里扔菜刀。说是秃尾巴老李回家祭祖,
经过哪里,哪里就是风雷冰雹,人们为了不让他久留,就效仿秃尾巴老李他爹,用菜刀砍下尾
巴的办法,吓跑乌云,拯救庄稼。

  相传山东老家有一个姓李的老俩口,半辈子无儿无女,夫妻二人东烧香,西还愿,总算在
四十多岁有了身孕,怀胎三年生下个小黑龙。两丈多长,浑身黝黑,黑龙把尾巴盘在梁柁上,
脑袋爬在炕上吃龙母的奶,每吃一次就把龙母吓昏过去一次。一直吃了七七四十九天,老李头
回家来,见此情景,抡起菜刀把小黑龙的尾巴砍掉半截,疼的小黑龙大吼一声,撞开窗户,卷
起一阵狂风逃跑了。老李头窝囊死了,小黑龙的母亲,也成了无依无靠的老寡妇,多亏东邻右
舍的照顾,勉强生活。再说小黑龙从山东家漂洋过海来到东北,占领兴凯湖做为湖主,从此兴
凯湖一带风调雨顺,人们安生。可是霸占白龙江的小白龙,经常扰动江水泛滥,残害沿岸人民。
小黑龙在群众的帮助下,打败罪恶多端的小白龙,成了白龙江之主。从此江两岸年年丰收,人
们就把白龙江改称为黑龙江。小黑龙因为少了一段尾巴,他爹又姓李,从此人们爱称他秃尾巴
老李。秃尾巴老李当了黑龙江江主后,每年五月十三都要回家祭祖,报答龙母养育之恩。回家
时就象前面说的那样,一路乌云滚滚,霹雷冰雹,所到之处损害庄稼,小黑龙自己也觉得后悔,
总想把龙母接来东北。有一年龙母李妈妈病重临危,就拜托邻居闯关东放山挖参的孙玉久,等
龙母死后把尸骨带到黑龙江,以免小黑龙探家一路祸害人。龙母死后第三年,孙玉久背上龙母
尸骨,直奔东大山。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爬过长白山,到了老爷岭,翻过九十九座山,爬过
一百零八个顶。这一天来到一个去处只见古树参天,鲜花遍地,山奇石秀,碧空鸟啼。这儿真
是一块好风水地,像似有老山参的地方。他放下行李,搭起窝棚,准备挖参。第二天下晌,西
北面乌云翻滚,一场大雨就要来临,孙玉久急忙奔回窝棚。大雨下得犹如倾盆,这时,一位青
衣青帽的壮年闯进了窝棚,抱拳称谢。原来是秃尾巴老李接龙母来了。秃尾巴老李奉送一只夜
明珠,两苗老山参,三块红宝石。背起龙母尸骨就要走,孙玉久说:“这些宝物我不要,要靠
我双手挖宝致富,只求他保佑这一带风调雨顺,再不遭冰雹打大水冲,我就心满意足了”。秃
尾巴老李说:“你能在此修座龙母庙,替我焚香祭祀,保证叫这儿永远不会再有狂风骤雨,冰
雹水冲”。秃尾巴老李背着龙母的尸骨乘风远去。在天晴之后,孙玉久遇见几个放山的、种地
的,大家动手修建一座龙母庙,座落在行路通往的山岗,过往行人走到此,都来焚香叩祭。从
此,龙母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冰雹再也降不到这儿了。

  艾蒿火绳的故事

  从前,穆棱这儿叫东大山,人烟稀少,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富饶地
方。一点也不玄乎,据老年人说,那时野鸡经常一群群落在院子里,成帮的狍子东窜西跑,打
住一只其余的还回头看,人们叫它“傻狍子”。山珍山果俯拾可得,汛期在有水的草甸子里,
就能捉到一尺多长的鱼。这里好是好,就是到了夏天,蚊子小咬太多,傍下晚儿这些小东西成
帮结伙从草棵里飞出来,把人的肉皮叮得疙瘩套疙瘩,直冒黄水,人们用青草点烟来熏,呛的
人红眼巴叉,鼻涕眼泪直咳嗽。

  早些年,穆棱红眼哈有十来户人家,住的一色小马架。夏天晚上,窗户没有遮挡,蚊子小
咬象唱戏似的,屋里屋外乱窜,叮的人们翻来复去睡不成觉。后来被屯里一个青年叫柱子的人,
用艾蒿火绳熏,打败了蚊子的威风,人们这才睡上安稳觉。提起柱子,他是屯里老李头救回来
的“路倒”,那年他十五六岁,在关里老家给地主抗活还债,受不了地主的打骂,逃荒跑来东
大山,走到穆棱境界,百八十里见不到人家,又饥又饿昏倒在沟里,正好被老李头遇上,把他
背回家,将他养好了,就在老李家住下。他聪明伶俐,又非常勤快,全家人都喜欢他,老俩口
把他当亲儿子对待。他住了一年多了,实在过意不去,总想报答这份恩情。见到全家人白天干
活很累,晚上又睡不好觉,他想找些毒药,制服蚊子和小咬。有一天他上甸子里,趴在地上看
蚊子都藏在哪里,他终于发现有一种草叫“狼毒”的叶子附近没有蚊子。他采了一大抱“狼毒”
捣成汁,洒在门口、窗台上,想药死蚊子。可是蚊子会飞,不往地上落,他又犯愁了。回头又
跑到山上想找点管用的药材,找啊,找啊,日头落山了,蚊子、小咬把柱子团团围住,他顺手
抓把艾蒿轰打,觉得手背有点发胀,低头一看,手肿的象小馒头似的,知道是“狼毒”药的,
赶紧一边用艾蒿扑打一边往回跑,跑到家一头倒在炕上,迷迷糊糊的睡着了。睡梦中他看见一
位美貌的姑娘向他走来,一身银袍闪闪发光。银姑娘来到柱子身边,用艾叶给他搓手背,柱子
觉得凉丝丝的,手一点也不疼了。姑娘又用艾蒿搓成一盘艾蒿绳,拿出“火连”打着火点燃,
艾烟在屋里飘开了,透鼻儿香,蚊子、小咬见到蒿烟,全都逃得无影无踪。柱子赶忙向姑娘道
谢,银姑娘告诉他:“明天是五月初五,在太阳出来以前,上山采回艾蒿,打成火绳,晒干盘
成盘,点着火不会灭,又能熏蚊子,又能当火种”。柱子高兴地坐了起来,睁眼一看,银姑娘
不见了,知道是做个梦,可是屋里还飘着艾烟的香味,他会意这是“艾蒿仙姑”给他托的梦。
他把梦里的事跟各家学了一遍,第二天人们一大早都去上山采艾蒿,回家搓成火绳熏蚊子。艾
烟又不呛人又有香味,家家从此点起艾蒿火绳,晚上睡觉再也没有蚊虫叮咬了。艾蒿火绳成了
山区一宝,做饭拿它一吹,干草沾火就着,抽烟拿它一点,烟袋锅里的黄烟就着。点完这盘接
那盘,人们再也不愁打“火连”费事了。直到如今,山里人还有使用艾蒿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