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吴大澂

第一章 人物传

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江苏吴县人。
同治六年(1867年)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曾出任陕甘学政,官至湖南巡抚。中日甲午战争
时,督湘军出关御敌,兵败革职。精于金石学和古文字学,曾搜集钟鼎、玺印、陶器、货币等
文字。吴大愙善篆籀,著有《古籀补》、《古玉图考》、《权衡度量考》、《恒轩古金录》、
《愙斋诗文集》等,又著《字说》考释文字,颇有创见。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陕西受灾,吴大澂命襄办赈务。光绪六年(1880年)授吴大澂三
品卿衔,随吉林将军铭安办理东北边防。到吉林后,吴大澂遍查边境要隘,协助吉林将军建立
起靖边军。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为保护“龙兴之地”,长期封禁东北广大地区,居民大量减少,耕地
荒芜。清政府虽然在东北设有几处将军和副都统衙门,也无法控驭边境。特别是沙俄的入侵,
严重威胁着清朝的 “龙兴之地”。因此开禁东北广大地区, 移民实边便提到日程。光绪八年
(1882年)亲临三岔口视查,沿途勘清地势,确定屯兵位置,任命副将吴永熬为管带,建立起屯
兵驻防于开垦之地,维持治安,平息边患,保护垦民。

  光绪十二年(1886年)奉命与珲春副都统伊克唐阿,会同俄使巴拉诺夫勘察边界。勘界中,
根据原约据理力争,收回珲春黑顶子被俄方侵占地方,勘界既竣,在边界立铜柱,自篆铭曰:
“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使沙俄承认了我国在图门江上的航行出海权,这是清
末清廷对外交涉中少有的一次胜利。吴大澂为表明自己捍卫祖国的决心和不可屈辱的民族气节,
在与俄谈判期间,在珲春县凉水乡南山脚下选定一块天然古石,亲笔篆书“龙虎”二字。如龙
目怒视,似虎口大张,使人很自然地从中体味到龙骧虎步的深刻寓意。

  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大澂升任广东巡抚。光绪十四年(1888年)秋,郑州黄河再次决口,
朝廷震怒,革河督李鹤年职,吴大澂为河督。经吴大;数多方筹划,当年冬大堤合龙。

  光绪十八年(1892年)吴大澂升任湖南巡抚,朝鲜东学党之乱,日本与中国开战,吴大澂自
请率湘军出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吴大澂率湘军出关,会诸军规复海城,连续两次派军出
战,湘军全部溃散。吴大澂拔剑欲自裁,值随军王同愈在侧,急救得免。部将魏光涛以战败请
按军法,吴大澂说:“余实不能军,当自请严议。”乃退入关内。清廷以吴大澂战败,革职留
任,仍回湖南,不久再恢复原职。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旨“革职永不叙用”。吴大澂罢官后,甚贫,售书画、古铜器以
维持生活。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卒,终年68岁。

  吴大澂注督办吉林边务时,曾涉足穆棱县境,并选上城子(今穆棱县兴源镇)为屯垦要地。
在上城子东南靠穆棱河的小山丘(今兴源镇粮台山)上驻扎军队,设立穆棱河招垦局,办理垦荒
事宜。首先从招远、金州招来垦民 18户,61口人。五年后垦民增加到1 000多户。先后在穆棱
县境内的抬马沟、擀面石、穆棱河、马桥河、细鳞河等处分别设立屯兵,戍守宁古塔至三岔口
之要道。垦民初来,没房居住,派人帮助修建;没有耕牛,则凭据贷给。为调剂丰歉,在上城
子设立招垦局的山丘下建了粮仓,储粮备荒,每逢灾年时,平借垦民,使垦民得以安居,从事
农耕,此后上城子人烟渐增,榛莽荒芜之地,初步得到开发。

  宣统元年(1909年)设穆棱县治于上城子。民国二十年(1931年)兴源村民任承沆、顾次英等
20余人,为怀念吴大澂筹边之功绩,在吴大澂督办吉林边务50年后的1931年联名立下“吴愙斋
中丞筹边遗迹”碑,并以记述兴源的开发。碑立于行人必经的兴源镇公路大桥西侧路北,现石
碑保存于兴源镇人民政府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