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第二节 灾害性天气




  灾害性天气,是指涝、旱、低温、霜冻、大风、冰雹、暴雨而言。

  涝灾富锦县主要自然灾害是涝灾。由于富锦地处三江平原腹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
遇上降水多的年份,土壤水分很快达到饱和,地表大量积水,而出现涝灾。建国后37年,发生
春涝7次,夏涝¨次,秋涝7次,有16个年头出现涝情。(详见表)

  1959年降水824.5毫米,夏涝加秋涝,造成粮食减产,由上年亩产101公斤下降到1959年的
92.5公斤,减产幅度为8.4%。并导致1960年严重春涝,全县撂地35.8万亩,粮食平均亩产只有
40.5公斤,总产由上年16.2万吨减少到4.5万吨。1981年降水664.6 毫米,其中6~8月降水444.1
毫米,超过历年平均值(306.5毫米) 137.6毫米,形成严重涝害,全县有158.2万亩农田泡在水
里,粮食亩产由上一年129公斤减少到52公斤;总产由上年的26万吨降到10.7万吨。

  旱灾 富锦县汉次于涝灾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历史上的1954年为富锦县旱灾最严重的一年,
全年降水量 421.5毫米,其中5~9月仅降水280.5毫米,为历年降水的65.5%,严重影响了作物
生育,粮食亩产降到46公斤,全县减产81 580吨;1977年降水量338.6 毫米,为建国以来最低
值,春、夏、秋三季一直干旱,粮食总产由上年的21.4万吨降到17.6万吨,减产幅度为16.2%。

  建国37年,全县发生春旱9次,伏旱13次,秋旱7次。有19个年头出现旱情。

  低温冷害 老农俗称“哑巴灾”,在整个作物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但以夏季6~8月对农作
物影响最大,由于阶段性低温,使作物贪青晚熟,造成粮食减产。当6~8月季的气温距平均比
常年低 0.7℃以上,其中6月、8月又分别均比常年平均偏低,即为低温冷害年。本县从建国以
来到1985年,出现 8次低温冷害(1956、1957、1960、1964、1969、1971、1972、1983)。1969
年富锦县处于常年低温,6~8月季平均气温比常年低1,2℃;5~9月≥10℃活动积温为2 120.4℃,
较常年减少467.4℃,由于低温,使作物延迟成熟,粮食亩产由1968年126公斤下降到74公斤,
总产由上年的21万吨减少到12.9万吨,减产幅度为38.6%。

  风灾 富锦处于西风带,境内无高山屏障,春季风大,风蚀严重。全年平均大风次数为29
天,其中春季(3~5月)大风次数最多,平均13天;平均最大风力可达9级(24.7米/秒),对春播
和出土幼苗生长极为不利。1978年由于春风大,全县有 6个公社50个生产队97 200亩耕地遭受
风害,表土被刮走2~3厘米,全县有 2万亩大田种子被刮走,不得不毁种。据统计全县风蚀面
积达38.1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16.5%,其中耕地风蚀面积24.18万亩,占全县耕地7.4%。

  冰雹 冰雹是一种固体降水,它产生在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始于 4月,终于10月,其中
五、六月较多。富锦属于少雹地区,不常出现冰雹,年平均2.1次,最多年出现4次,因受乌尔
古力山影响,受雹灾机会比较多,但范围不大,灾害程度有时较为严重,1964年7月6日下午,
砚山公社小河子村遭受冰雹袭击,造成该村 60%农田绝产。受别拉音山、二龙山影响在富锦西
部西安乡德福村以及东部富民乡七桥、二龙山乡康庄一线也偶尔发生过冰雹。

  历年气象资料见表一~十一。

  气象表一 富锦县历年逐月平均气温 单位:℃



   续表



  气象表二 富锦县历年≥10℃活动积温 单位:℃



   续表



  气象表三 富锦县历年逐月日照时数表



   续表



  气象表四 富锦县历年逐月降水量 单位:毫米



  续表



   续表



  注:1,1936~1942年为富锦观象台观测资料

   2.1950~1952年为富锦水文站观测资料

   3.1953~1985年为富锦气象站观测资料

  气象表五 富锦县历年逐月蒸发量 单位:毫米



   续表



   续表



  注:1,1936~1942年为富锦观象台观测资料

   2.1950~1952年为富锦水文站观测资料

   3.1953~11985年富锦气象站观测资料

  气象表六 富锦县历年逐月平均相对湿度 单位:%



   续表



   续表



  气象表七 富锦县历年初霜、终霜日期及无霜期日数表



   续表



  气象表八 富锦县历年逐月平均风速 米/秒



   续表



  气象表九 富锦县累年各月平均气象资料汇总表
  单位:℃、毫米、小时、%、米/秒



   续表



  气象表十 历年最大最小气象数值



  气象表十一 灾害性天气与农业丰歉关系 单位:公斤



   续表



  注:1949~1952年资料,根据群众座谈评定,其余为县气象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