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土壤
第一节 土壤
土壤种类 本县土壤有 7个土类,即暗棕壤、白浆土、黑土、草甸土、沼泽土、泥炭土、
水稻土。
土壤分布 富锦地处祖国东北边疆,属于寒温带地区,纬度上水平差异不明显。在同一气
候带内,土壤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有着不同发育方向的土壤,也有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土壤,
随着地势、水热条件及植被不同,分布的土壤类型也不同。其中较大面积的黑土和小面积的暗
棕壤为本县典型地带性土壤。暗棕壤集中分布在孤山残丘,海拔80~90米以上地域;黑土主要
分布在60~80米的垂直地带上;大面积的开阔平原及低平原则形成本县面积最大的水生土壤——
草甸土;在低洼地区则形成一定面积的沼泽土。
暗棕壤 农民称为山地土或山坡子土,属地带性土壤,面积为 178 409亩,占全县土壤面
积的2.5%,其中耕地为20 957亩,自然林地121 837亩,荒山35 615亩。暗棕壤分2个亚类:典
型暗棕壤和原始型暗棕壤。富锦以典型暗棕壤面积较大,上层为腐殖质层,肥力较高,颜色较
深,结构良好,土质疏松,由于地势高,坡度大,自然排水良好,但水土流失严重,应逐步退
耕还林。
黑土 是本县主要土壤之一,开垦年限较长,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漫岗、高平地、山岗
坡地上,海拔在60米以上。兴隆岗、宏胜等南部地区多分布在59米左右地方,黑土层大部在20
~70厘米,深者可达1米。全县黑土面积为1 607 093亩,占全县土壤面积22.2%,耕地1 269 488
亩,垦殖率79%,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8.7%。根据地域性附加成土过程不同,将黑土划分为黑
土、草甸黑土和白浆化黑土等 3个亚类。黑土分粘底黑土和砂底黑土两个土属,以粘底黑土面
积较大,养分含量较高。草甸黑土部位低,土壤水分丰富,养分含量较黑土亚类略高。但因排
水条件差,土性凉,养分转化较慢。白浆化黑土,土质粘重,多处岗坡地,表层易侵蚀,养分
含量低。
草甸土 是全县分布广,面积大的一种土壤,主要分布在低平原和岗坡下平地上,全县面
积为3 968 140亩,占总土壤面积的54.9%,其中耕地1 420 477亩,垦殖率35.8%,占全县耕地
面积 43.3%。土壤表层腐殖质多,结构良好,下层土质粘重,透水性差,土壤冷浆,有粘糗性,
耕性不良,适耕期短,不担旱涝,遇连雨则“哑巴涝”成灾,土壤养分贮量较高,但释放较慢,
供肥也较慢,前劲小,后劲大,不发小苗,发老苗。全县草甸土可分为 5个亚类,即草甸土、
白浆化草甸土、碳酸盐草甸土、沼泽化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草甸土为全县低产土壤之一,
应通过排涝除渍,浅翻深松,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来加速土壤熟化和改良利用。
白浆土 是富锦主要低产土壤。主要分布在本县东部永福、二龙山、新建、向阳川乡和太
东林场以及南部宏胜等地,全县白浆土面积为915 244亩,占全县总面积 12.7%,耕地518 683
亩,占全县耕地 15.8%。白浆土集中分布于降水较多,土壤质地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带。根据
形成条件及水热状况,可分为岗地白浆土、草甸白浆土、潜育白浆土等 3个亚类。白浆土腐殖
质集中于表层,一般在10~20厘米,下层为白浆层和淀积层,有隔水作用,土壤透水性很弱,
土壤“库容”小,贮水能力低,排水能力弱,不抗旱、不抗涝。由于土质粘,适耕期短,土温
低,春季土壤有效养分低,特别是磷素贫乏,直接影响作物生长,今后除根据土壤特性,积极
发展水稻生产外,还要采取深松、深施肥措施,加深和培育肥耕层,以提高抗灾能力。
沼泽土 主要分布在头林、兴隆岗、长安、宏胜、永福等地,面积为 531 646亩,占总面
积7.4%,其中耕地28 348亩,垦殖率5.5%。富锦沼泽土分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两个亚类。
前者面积占沼泽土类面积 92.1%,草甸沼泽土潜在肥力大,有机质含量较高,表层含量高,下
层含量极少,磷素和速效养分含量低,土壤过湿粘朽、冷浆,前期不发小苗,后期又易贪青徒
长晚熟。对沼泽土应持审慎态度,要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开发利用,发展水稻、养牛、养禽、
养鱼、育苇等多种经营。
泥炭土 全县泥炭土约5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沿江和七星河一带。1981年土壤普查时,
由于积水较深未能详细调查,仅在隆川乡金山村东1 400米的山间洼地查出泥炭土375亩,其中
耕地284亩,泥炭层在1米左右,有机质含量高达21.73%,可用于培肥地力。
水稻土 这是在人为的活动下,经种植水稻所形成的土壤,全县有22 931亩。可分为黑土
型水稻土和草甸土型水稻土,以后者居多,面积为22 399亩。主要分布在沿江一带地势低平,
水源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的西安、大榆树等乡,今后随着水稻面积的不断发展,水稻土也将逐
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