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与栽培 一、耕作制度
(一)垄作、平作
建国前,富锦处于以畜力农具耕作为主的时期,基本耕作方式为垄作。一般早春开的头荒
多种大豆、糜子、谷子,拉荒片不起垄,把种子撒在筏片缝里;芒种后开的荒,多种小黄糜子、
散稷子;晚开的秋荒,多数当年不种,亦有少数种荞麦的。二荒先整地,后用大犁起垄,有的
随起垄随扣大豆或玉米。三荒地可在原垄上穰高粱谷子或小麦。三荒以上即为熟地,其耕作方
法,因畜力不足多以穰种为主,耲扣结合。伪满康德 4年(1937年)至伪满康德12年(1945年)日
伪曾在县机械农场和劝农模范场进行小面积的机械平播,但未能推广。
穰茬(包括对劐耲) 民国时期已有穰耙、对犁和单劐等农具。那时高粱、谷子、糜子、旱
粳子都是用穰耙穰种;小麦、大麦和麻类都是用对犁耲种,亦有少数高粱、糜子、大麦、麻类
扣大垄的。而株距远的向日葵、蓖麻子、瓜类等作物则采用人工埯种。
扣茬(包括搅垄) 主要是扣谷茬、高粱茬,因均是硬茬,当时无平翻作业,只有用木犁扣
垄,采取两犁一个扣种大豆、玉米;小麦收割后要用大犁搅垄,多搅两遍,头遍在麦收后立即
进行;二遍在麦地出小草后进行,这样可消灭杂草。搅二遍有两种方法:雨水勤时就破台另合
垄;雨水少要用木拉子耢一遍,后用大犁照老垄趟,等于把原垄再扶一下。大田茬亦有用大犁
秋搅垄的,但极少。
建国后,新式畜力农具(苏式马拉农具)的推广、生产工具的改革,也促进耕作制度的化。
1949年本县引入苏式马拉农具,首先在县地方国营农场试用,1950年各农场扩大示范,1951年
又在上街基区四合村韩盛云互助组进行试点,从1953年开始,全县分期分批推广了国产新式畜
力农具,到1958年全县已达到完全普及。
新式畜力农具推广应用,打破了固有的耕作制度,由过去全部垄作方式,开始出现平作。
首先是小麦实行平翻平播的耕作法,随后在大豆、玉米等大田作物上推广应用(详见附表八)。
表八 新式畜力农具播种面积表 单位:亩
注:此表不包括地方农场面积。
(二)深耕
新式犁有深耕、全面耕起、彻底翻转等特点,使用双轮双铧犁或双轮一铧犁,不仅平翻麦
茬,亦用于大田茬的秋翻。1954年国营拖拉机站建立后,用拖拉机牵引五铧犁深耕,即代替了
畜力耕作,又使耕深由原来的15—18厘米加深到18—21厘米。由于深耕,打破了坚硬的犁底层,
使耕层土壤疏松、通气性与透水性增强,改善了土壤结构。
深耕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本县也有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深耕带来不利的教训:一是
岗地春翻过晚,翻耙脱节,土壤跑墒,影响出苗;二是低洼地春翻晚,出“筏条”,造成土质
坚硬,群众叫“刀枪不入”;无法播种或播后出苗不全,以致缺苗减产;三是1958年曾出现
“块块深翻,顶冻深翻”、“深翻三尺,层土层粪”等做法,结果全县虽有 75%的耕地实行了
秋翻,而并未增产,造成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四是70年代初期又曾提出:全翻就是“最革命”,
结果是只顾翻不顾耙,土壤严重跑墒,给春播带来困难。
70年代后期,国营农场总结大豆耙茬平播小麦增产经验后,本县开始推广应用,减少了翻
地面积,保持了土壤墒情。
1974年省科委将深松耕法列为试验课题,本县花马公社近山大队承担垄沟深松试验,在七
铧犁上安装深松铲进行中耕,增产7—12.5%;又在五铧犁底安装飞机式深松铲,通过平翻使耕
深较原来加深4—5厘米,进一步打破了犁底层。1980年在二龙山、永福、锦山、砚山、兴隆等
地推行麦茬深松搅垄和豆茬原垄深松等作法,均较原有耕作法有明显增产效果。
1980年秋,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在富锦县农科所,首次应用型
超深松改土试验,1981年在严重秋涝的情况下,深松地块获得明显效果,表现在:土壤容重降
低,地温增高,在遭受涝灾后,可降低潜水面,减轻涝害,获得增产。超深松播种的大豆较平
翻大豆增产81.7%,较耙茬增产133.6%。 1982年本县遇到严重春涝,为及时播种,全县推广应
用了深松机进行春整地这一科研成果,共推广深松机159台,深松整地面积达 37.4万亩,对减
轻涝害、改良土壤、适时播种具有明显作用。
(三)轮作
轮作(即换茬、调茬) 富锦由于受落后耕作方式和作物种植比例的影响,轮作方式也在不
断变化,其总的轮作原则是:大豆、高粱、谷子要求不重茬、不迎茬,但大豆在确调不开茬时,
可宁重勿迎;小麦、玉米可重茬与迎茬,但重茬最多不得超过 3年,否则秆软多病;大豆为肥
茬,亦为“万能茬”,可种各种作物;小麦生长期短,最好用豆茬耲种,小麦后茬可安排种中
耕作物;玉米可用高粱茬、谷茬扣种,亦可用麦茬打垄埯种,其后茬最好种甜菜,穰谷子质量
差,而产量不低,扣大豆产量亦较高;高粱最好的前作为大豆茬,其次为麦茬、玉米茬,其后
作可耲谷子,但易发生螟虫,用其种小麦质量好(火色好,尼克重),但产量低;谷子前作最好
是豆茬,亦可用玉米、高粱茬,后茬可种玉米或大豆;甜菜不得重迎茬,只少要间隔四、五年,
前茬以玉米、小麦茬为好,其后作可增肥种小麦或大豆。另据多数老农经验谈:用谷茬种甜瓜
口头好。马铃薯的前茬最好是谷糜茬,其后茬最好种小麦。
依据上述原则,本县出现了下列轮作方式。
(一)固有轮作方式
(二)新旧农具结合的轮作方式
随着新式畜力农具及机引农具的推广应用,50年代后,富锦出现了新旧结合的轮作方式。
即:翻、扣、耲轮作方式,这种轮作特点是加深耕层,改变浅耕粗放,以垄作为基础,垄作平
作相结合。
(三)松、翻、耙轮作方式:这是比较完整的耕作方法,可充分发挥深松作用,减少翻地次
数,降低作业成本,有利于增产增收。
二、栽培技术
(一)作物播种期
建国前,本地农民一般均按农谚行事,即“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到小满,
种啥也不晚”以及“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等。用对犁种小麦在清明前后开种,到谷雨种谷子,
立夏耲高粱,紧接种玉米、大豆,到芒种前把地种完,一般规律如此。
建国前,仍延续既往播种习惯,据1948年调查:小麦播期为4月1日—29日;大田播期为 4
月20日— 5月30日,整个播期约60天,在芒种前五天基本种完地。有的低洼地遇春雨大年份要
拖延播期,如1957年春涝严重,小麦播期拖到五月末。1958年“大跃进”时,受“左”的思潮
影响,机械规定了小麦播期为4月4日—20日,过期一律不准播种,致使当年小麦播种面积较1957
年减少18.7万亩。为使小麦在适播期内播完,必须适时早播,1963年花马公社仁和大队曾利用
山坡地在 3月18日开播(清明前18天),不仅小麦播种提前结束,且使大田播种在小满前二天播
完。由此全县连年推广仁和大队早播经验,通过召开麦播现场会形式推动小麦适时早播,并将
“适时早播”的经验,列为本县战低温、促早熟的农业增产措施之一。70年代大多年份干旱少
雨,除开荒地外,一般均在适播期内播完,即3月20日开播小麦,到5月10日—20日结束大田播
种。1982年作物播种期因受上年内涝影响而稍有拖后。1983年以来,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在连年春涝的不利条件下,充分发挥劳畜力和机械作用,基本在芒种前种完地,使作物免受早
霜威胁。
(二)播种方法
小麦 建国初期除少数农场采用耧种试验外,大多数是在原有对犁播种的基础上,采取了
加宽苗眼或三苗眼的种法(垄顶劐或压干沟)。1950年以后,随着新式畜力农具的推广,实行了
小麦平播,先后出现15厘米、12.5厘米原行播和15厘米交叉播、 7.5厘米窄行播。为繁育种子
有的采用30厘米宽行播,1972年又推广45厘米宽窄行播法。1982年后,由于实行承包到户,对
犁种法又有人采用。
70年代推广早熟小麦后,曾有部分麦茬复种早熟糜子、油菜、秋白菜。
大豆 从民国时起即采用两犁扣种或“一犁挤”的传统种法,至今仍在沿用。解放后,开
荒地采用“豆触子”在筏片上种“撮豆”,较过去前进了一步。60年代随着机引农具的应用,
开荒地多用重耙(缺口耙)整地,用播种机进行30或45厘米窄行平播,少数无播种机者将种子漫
撒在地表,通过耙地把种埋上,这种作法虽粗糙,但因生荒草少,可不用管理,由于株数少、
分布不均,故产量较低。
熟地种大豆,形式很多。
1.满垄灌。1965年二龙山公社康庄大队全面推广,即用点葫芦点种或两人点种,苗出齐后,
实行人工手间苗,好处是株数多,分布均匀。
2.耢趟种。在原麦茬打垄基础上,耢平垄顶,点种、趟土,可做到宽播。
3.机械条播,新式畜力农具推广后,采用15厘米、50厘米单条播或60厘米双条播;机引农
具应用后,多采用45或60厘米单条播。
4.七铧犁或机种扣种。此法往往因春旱、土干、易造成“干包蛋”,后改为播种箱下安装
开沟器,成为垄上双条播。亦有用旧式耙安装开沟器者,可播双苗眼。
5.穴播(亦称簇播)。70年代初,县农科所进行推广,穴距5寸,每穴5—7粒,留苗3棵,较
扣种增产20%以上。
6.龙江1号播后起垄。1978年龙江1号推广后,使开沟、播种、播肥、覆土、镇压等作业一
次完成,并继承了垄作的优点。
7.早晚密栽培法。即用早熟品种(黑河3号),进行晚播(5月下旬到6月上旬),加大密度(垧
保苗40—45万株),可较一般种法增产23%左右。
8.豆麦间作。60年代中期,学习外地经验,推行此法,采用10行小麦与 3垄大豆间作,小
麦不减产,大豆增产39.3%(同清种大豆比较)。
9.龙江——二BZ播种施肥中耕机播种。用小拖牵引,使化肥深施,位于种下 5厘米,可提
高化肥利用率。
10.大豆地混种玉米。50年代开始推行,在大豆地每隔5尺种一棵玉米,称“满天星”;60
年代发展为“一埯双株横穿带”(埯距 6尺)混种,混合单产虽然高,但大豆产量、品质均受影
响。
玉米 建国前多采用两犁扣种,即在破茬后采取“拉拉稀”种法,出苗后打成单棵,亦有
采取“一犁挤”种法。还有踩埯种,但数量不多。建国初期仍延用过去种法,后随工具变革出
现了多种播种方法。
1.单株刨埯种。是在踩埯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5年开始推广,每隔1,6—1.7 尺刨一
埯,垄与垄串空刨埯、点种、抓肥、盖籽等作业一次完成。
2.平播玉米。多采取60厘米单条播,1958年推行“一翻三改”,行距缩到50厘米,因不便
铲趟而失败。
3.一埯双株。1958年推广此法,因施肥不足,株数过密未成功。60年代中期,学习肇东经
验后又推广此法,获得成功,随之又发展成“一埯双株横垄等距划印刨埯种”和“一埯三株、
四株”等播法。
4.龙江 1号机播。可以调整株距,做到一埯双株,达到开沟、施肥、点种、覆土和镇压等
作业一次完成,但两株距离过大,易出现“二乙子”苗。
5.单株密植,小比例间作。1972年为实现“玉米吨田高产”(亩产1 000公斤)采用5寸单株
密植,选用高产单交种,实行三施肥(底、口、追)并和小麦、小豆或土豆进行2:2间作。
6.营养钵育苗移栽。1976年学习推广延寿县经验,即在播前用肥土制成“营养钵”在地头
或场院用塑料薄膜育苗后再移栽。长安公社德胜大队采用此法,亩产 1 000公斤。多数地方因
选用品种不当或育苗技术掌握不严而造成失败,近几年不再采用。
7.一尺单株密植。1978年针对一埯双株生长不一的弊病,提出此法,在不实行间作的条件
下亦可获得高产。
8.“六·八·一”种法。为充分利用在 2:6间作条件下的边际效应,在6行玉米中采用不
同植株密度,即边行株距6寸,再往里8寸,中间为1尺。此法1977年曾在锦山公社采用推广。
9.玉米大豆间作。为解决玉米增株后通风透光问题,消灭“玉米海”,采用18:12、6:6
等间作形式,玉米增产,而大豆减产严重。1983年承包后,在生产上不再出现“玉米海”,间
作也无人采用。
10. 玉米地混种大小豆。为本县农民固有经验,建国后至60年代曾广为采用,每亩可增收
15—20公斤。
谷子 初开垦时谷子种法粗糙,是用手往垡缝扬谷籽;而熟地的习惯种法是耲种,此法苗
眼窄(仅 2寸),又不问苗,苗似马鬃,亩产不足50公斤。建国后不断改进播法,1953年推广肇
源谷子宽播经验后,又相继推广谷子平播,采用15、45、50厘米单条播及60厘米双条播。1966
年进而学习推广桦川县垄上三条播与肇东县的垄上四条播(苗眼6寸)等作法。“龙江1号”机播
应用后,曾采用 5寸宽播的精量播种,至1978年以来,为全面推行机械化科学种田,又采用机
引播种机进行30厘米单条播和45厘米双条播,1983年联产承包后多数采用穰种。
1974年推广兰西“二加一不等于三”的套种玉米经验,即每隔二垄谷子,在垄沟埯种玉米
(埯距1尺5寸)。亦有在谷地横穿玉米、高粱者。谷子混种小豆为固有经验,当谷子缺苗严重时,
可补种小豆。秋收时同谷子一起收割打场,扬场后只增加一次过筛子工序就把小豆、谷子分开。
高粱 建国前采用耲种,但在前茬较荒时,不便耲种者,亦可扣种。建国后,除继续采用
耲种方法外,又推广50厘米单条播和60厘米双条播。1966年学习采用肇东垄上双条拐子苗的种
法以及吉林九台一埯双株、三株等种法,但面积不大。应用龙江 1号机播,则在平板地随播随
起垄。1976年后,有的在平板地上用机引播种机进行70厘米双条播,出苗后起垄。
高粱混种小豆,亦为固有经验,即在缺苗时补种小豆。
水稻 富锦县种稻历史短,栽培技术落后。“漫撒籽”从民国垦荒种稻开始至今仍在沿用,
但人工管理困难,产量低。建国后,水稻种植技术不断改进,50年代推行15厘米原行“旱直播”,
少量采用“水条播”。1960年曾错误采取“压青种稻”法,较常规种法减产严重。1966年向阳
川公社兴隆大队搞薄膜育苗插秧15亩,亩产 400公斤,1967年兴隆大队引用日本拉线种稻育苗
用纸,试种三亩,效果较好。1982年向阳川公社敬老院水稻技术员崔殿利去汤原学习,自制一
台宽厢播种机,当年种稻90亩,1983年发展到8 台,宽厢种稻1 530亩,较漫撒籽增产20%。1984
年全县有18亩采用旱育稀植早播技术,其中向阳川乡永山村教师黄恩山 3亩旱育稀植水稻创亩
产647公斤高产。1985年全县推广此法已达2 514亩。
马铃薯 历来多数采用种薯按芽切块栽培,栽种时原垄浅破(墒情好可不破台)薯块摆在墒
沟里(株距5—7寸),用大犁合垄,上磙子压好,出苗前用单扇拉子撸一遍,防止覆土过深影响
出苗。亦有用耲耙劐沟,点薯块,再用人工覆土。
为节约种薯,1958年富锦镇富兴管区曾试用芽栽,比一般种法早收10天,增产 30%,1959
年在全县推广,因农民嫌麻烦费工,未继续采用。70年代末,富锦镇民主大队推行整薯播种,
较切块种薯苗壮、产量高。
蔬菜 民国初期,种菜大多为直播,民国 6年(1917年)姜家菜园子(姜广茂)始在炕稍栽韭
菜根,过旧历年卖韭菜。民国16年(1927年)始出现育秧,温床则用窗户纸刷豆油进行覆盖。民
国19年(1930年),改用玻璃窗温床育苗,主要育茄子、辣椒、黄瓜秧。伪满康德 2年(1935年),
菜农孙通文在城郊用温床种黄瓜,比大地提前上市,次年又修了暖窖种韭菜,后在温室种黄瓜。
建国后,温室栽培品种扩大到芹菜、蒜苗等,至1982年全镇玻璃温床已发展到 8 600平方米。
1974年富兴二队始进行塑料大棚试点,黄瓜提前一个月上市,后发展用大棚扣韭菜、青椒、西
瓜和西红柿等,大棚面积由1974年180平方米,到1985年已发展为44 000平方米。
地膜覆盖始于1981年,主要覆盖茄子,1983年覆盖西瓜、西胡芦,均可提前半月上市。
蔬菜水灌始于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用大柳罐提水,1956年采用解放式水车提水,1960
年后打电机井,用水泵抽水,水灌面积迅速扩大。
三、生产工具
建国前,富锦农村使用的生产工具,基本上是百年不变的古老农具。适于垄作的农具是:
开荒用燕尾犁、坐犁;春耕用大犁、铁犁、对犁、耲耙、单劐、小拉、拉爬架子;整地用单扇
或双扇拉子;压地用木头磙子、礅轱辘;夏锄用趟犁、耘锄;秋收打场用石头磙子( 均用畜力
牵引 ),小农具则为镐头、点葫芦、锄头、扒锄、镰刀、木叉、木锨、大爬、搡爬、连枷、竹
扫帚、穴子等。米面加工有碾子、石磨、扇车子、簸箕、笸箩、筛子、面箩等。
建国初期,为减轻田间作业劳动强度,推广熊岳耲耙、双芯耲耙,以及“合江号”、“松
江号”除草机和联合铲趟机等改良农具。1951年推广了经东北三省联合研制鉴定的“综合号铲
趟机”,深受农民欢迎,至1955年累计推广1 212台,现已普及全县,淘汰了原始木犁。
1950年富锦引进由苏联进口的新式畜力农具92台(件)在地方农场试用,包括双轮一铧犁、
圆盘耙、10行播种机、收割机(转臂、摇臂)、割捆机、割草机、搂草机、镇压器、玉米脱粒机、
畜力脱谷机、畜力原动力、除草培土机、除草机、培土犁等。1953年国产新式畜力农具开始大
量推广,到1957年共推广861套(每套包括播种机、园盘耙、镇压器、摇臂收割机、双轮双铧犁
各一台,双轮一铧犁二台)。
1958年“大跃进”时,在大搞工具改革的推动下,出现了“刨茬子机”、“刨埯机”、
“疏苗机”、“间苗机”、“除草机”、“小麦除草耙”、“联合铲趟机”、“简易万能脱谷
机”等农具共 6 557件。此外还大量改制原有畜力播种机、收割机,多因粗制滥造和盲目改制,
脱离生产实际而不实用。
1965年引入拉拉街和肇东宽播耲耙,机引农具推广了七铧犁、扣种机、联合耕种机、龙江
一号播种机等机引农具。80年代初又推广了深松机、机动喷雾机、割晒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
具和小拖牵引的农机具(主要农机具发展情况详见本篇第二章农业机械)。
农村运输工具。解放前至建国初期,主要使用大铁车、花轮车、大板车,其中后二种居多,
1950年始推广胶轮大车,至1956年基本普及,1956年以后,随着农村轮式拖拉机的逐步增多,
机引拖车亦相应增多,取代部分大车的运输作业。1983年后,承包户购置小型拖拉机带拖车者
日益增加,成为今日农村较轻便常用运输工具之一。随着联产承包的发展,几乎每个养畜户都
有1台畜力胶轮二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