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客货运输

第五节 客货运输




  一、客运

  伪满康德4年(1942年)富锦“满铁”有“怕司”一台由富锦发往佳木斯。1945年8月12日以
后停运。至1945年本具有3辆斯达克客车。营运路线是富锦至福利屯,当时客流量不大,据1954
年统计,是年客运量仅 2.2万人。从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客运事业发展缓慢。直至1963年,
才有客车4辆(9年间增加1辆),由于客流量增大,尤其是春节期间,只能临时增加普通货车(敝
车)运载旅客。在摄氏零下30余度的严寒中行驶近 3小时(100公里),年老体弱的旅客委实吃不
消,即使年轻人,下车后也是一阵小跑或原地踏步活动。60年代末,消灭了敞车运载旅客的现
象。

  随着乡村公路的兴起,70年代中期以后,本县的客运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1977年,已拥
有大型客车41辆,客运量为68.3万人,是1954年的31.4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实
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客流量激增,至1985年,拥有大客车58辆,其中国营企业一
10辆。除有干线通往佳木斯、福利屯、同江的班次外,县内各乡均乡乡通车。是年,客运量为
117.1万人,是1977年的1,7倍;是1954年的53.2倍。

  二、货运

  古代,沿松花江岸居住的赫哲人,利用爬犁在冬季将兽皮、鹿茸及猎获物等运至富克锦进
行集市活动,然后将所换之生活必需品运回部落。这种远距离的以物易物活动,开富锦陆上运
输之先河。

  清末民初,汉人逐渐定居本县,随着农业生产的发腥,加之畜力车的出现,运输业口渐兴
旺。

  日伪时期,运输业被日伪政权的“汽车组合”、“马车组合”所垄断。副组合长吉田( 日
本人 )和组合长李忠(中国人)成了暴发户。这一时期,运出的物资主要是粮食及大豆,运进的
物资则为盐和其它生活必需品。

  解放后,所运货物仍以传统物资为主。1949年,货运量为35千吨;1952年增长为67千吨;
1977年,增至683千吨,是1952年的10倍。1985年为1 218千吨(不含社会量),是1977年的1,7
倍,是1952年的18.1倍。

   1985年客货运量



   1985年公路客运详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