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党派社团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民国20年(1931年)汤原中心县委成立后,即派人到富锦县安邦河一带开辟工作。1932年中
共党员李万春、李应根(朝鲜族)在安邦河一带活动,建立安邦河党支部。
伪满大同 2年(1933年),汤原中心县委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关于集中力量动员和组织广大
人民群众起来抗日救国”的指示,派中共党员李春满、李爱道(皆朝鲜族)到安邦河一带进行抗
日救国活动。同年秋,李春满等 5名同志组建了中共安邦河区委。李春满任区委书记,1934至
1937年先后有李忠义(1934年)、任春植(1935年)、李连贵(1936年)、刘善一(1937年)等任区委
书记。
伪满康德3年(1936年)9月18日,北满地区党组织在汤原县附近召开汤原、珠河两个中心县
委和抗联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北满临时省委,并将汤原中心县委改组为下江
特委。从此’,富锦县党的组织隶属于下江特委领导。
同年秋,中共安邦河区委派党员老董(本姓马)到德祥村开辟工作,发展 4名党员,建立中
共山西(德祥)支部,到伪满康德4年,山西党支部已发展党员7名。11月,下江特委派刘忠民
(下江特委特派员)为巡视员到安邦河地区筹建中共富锦县委员会,1937年 2月,在安邦河区委
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共富锦县委员会。县委机关设在安邦河区夹信屯宽厚甲刘世发家。当时全
县有党员十五、六名。年底,党员已近百名。
县委书记刘忠民(1937.2~1937.7),县委成立时仅设组织部、宣传部。组织部部长小周
(1937.2~1937.7);宣传部部长郎清真(1937.2~1938.3)。同年,还先后建立了安邦河、集贤、
英区(今桦川县英子岗)、新区(今桦川县新城镇)4个区委组织。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下江特委为了加强下江地区的工作,组织民众抗日救国,
于7月初派刘忠民去绥滨县工作,富锦县委书记由王恩久(即刘善一,1937.7 ~1938.3)继任,
赵明久任组织部长(1938.7~1938.3)县委机关仍设在安邦河区夹信屯宽厚甲刘世发家。
伪满康德5年(1938年)3月15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三·一五”事件,全县数十名党员被
捕入狱,党的许多领导干部也不幸遇难,党的组织遭受严重的破坏。11月份,北满临时省委在
征得下江特委的同意后,派抗日联军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徐光海(朝鲜族)兼任富锦县委书记,
但是,徐光海于11月23日在宝清与日伪作战时牺牲。从此,富锦县党的组织失去领导,加之日
本侵略者加强对国境线的统治,残酷迫害和镇压人民群众,致使党的组织无法恢复。直至1945
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县党的组织才重新建立和发展起来。
1945年 8月12日富锦县解放。同年11月末,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员会派从关内调来的中共党
的干部孙为,胡绍中、张健、章克华、岳明、于华锋、郭长治等14人到富锦,筹建富锦地区专
员公署和军分区,并建立富锦地委与县委。地委与县委均设在富锦县城内。地委负责人孙为
(1945.11~1946.1);县委代理书记胡绍中。1946年2月许铁民任地委书记。
1946年6月1日,中共合江省委下令撤销中共富锦地区委员会,改组为富锦中心县委。许铁
民任中心县委书记,原富锦县委领导参加中心县委工作。6月末,中共合江省委派王旭(王新三)
任中共富锦中心县委书记,许铁民改任副书记。
1948年 5月,王旭调离富锦,省委虽未下令撤销富锦中心县委,但实际上中心县委已不复
存在,而又恢复中共富锦县委员会。
1949年1月,中共合江省委任命张奋光任代理县委书记。
1949年2月,同江并入富锦,6月绥滨并入富锦,张志超任县委书记。胡绍中(1949.7 1949.9)、
孙学权(1949.7~)任副书记。
1945年12月富锦县委成立时只有组织部。1946年 6月中心县委成立时增设宣传部。1947年
初增设工委会。1947年3月增设妇女联合会(妇联)。
1946年1月富锦县民主政府成立时,全县城乡辖区仍沿续历史区划,城内11个总区,农村7
个乡区。1946年 6月初,中共富锦中心县委建立后,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便于统一领导,把
原城内的11个总区改为4个区,农村的7个乡区改为5个区(3个区划归集贤县),同时根据形势需
要,各区相继建立起区委组织。
1946年 4月,开始土地改革,建党工作也从此开始。在土改运动中,建党工作是秘密的,
发展党员是采取积极、慎重、个别发展的方针。8月份,大榆树区兴隆村有3名党员,成立了党
小组。1947年1月,上街基区大户村建党小组,头林区 8个行政村只有2个党支部。总之,这段
时期,发展党员和建立基层支部是少量的,而且比较缓慢。
1948年春,党在群众中公开了。由于经过土改运动,广大群众,特别是贫苦群众,对中国
共产党有了深刻的认识,许多人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党在这个时候吸收党员是采取自愿报名,
组织批准的方式。1949年8月,全县已有党支部354个,其中农村党支部 307个,占自然屯总数
的76%。
建国后,党组织逐渐扩大,为适应工作需要,机构不断增加。1949年10月增设县委机关总
支、县委党训班。1950年 4月增设纪律检查委员会,纪检委书记由县委书记兼任,由组织部代
管。1952年7月设县委秘书处(含政策研究组以下同)。1953年1月改秘书处为县委办公室。1954
年3月增设财经贸易工作部,同年8月又增设农村工作部。
1954年 6月19日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为黑龙江省。同年10月,省委设中共合江地区委员
会,富锦县委隶属合江地委领导。
1956年7月,县委设第一书记。1959年5月县委增设书记处(1963年1月31日,根据中央的指
示,县委撤销书记处)。
1956年3月,根据省委的指示将县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改为监察委员会。1957年5月,根据省
委指示在保留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又增设统一战线工作部、政法工作部、工业交通部,同时将原
财经贸易工作部改为财政贸易工作部。1958年 7月,将县委党训班改为县委党校。1960年将机
关总支改为县委机关党委。1963年撤销财政贸易部、工交部和政法部。
1966年 6月,本县开始“文化大革命”,全县党的组织处于瘫痪,党员停止了组织生活。
1971年12月,经过全县整党后,召开了富锦县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共富锦县第五
届委员会,党组织生活恢复正常。但各工作部门仍延续革命委员会时各部门的职能,直至1973
年7月以后,才陆续恢复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和统战部。
1976年10月,党中央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党和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县委工作机构也陆续恢复。1978年 9月,根据中央指示
重新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恢复农村工作部、工交政治部、财贸政治部。1981年12月撤销
财贸政治部。1984年 3月机构改革,增设老干部局、政法委员会。1985年,在机构改革的基础
上,8月县委增设党史办公室。
1985年县委工作机构
县委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委机关党委、县委党校、县政法
委员会、县委农村工作部、县委老干部局、县委党史办公室。
1949—1985年富锦县党的基层组织情况表
续表
1949—1985年党总支分系统统计表
续表
1949—1985年党委会分系统统计表
续表
1949—1985年富锦县各党支部分系统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