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普通中学

  民国16年(1927年) 1月23日,本县地方官绅孙桂岩、钟子文、卢云卿、姜祝堂、刘风田、
赵玺堂、刘瑞尧、赵履谦、张耀宣等在教育局开筹设初级中学会议。会议决定购买草房20间作
为校舍,并决定孙桂岩为校长。10月,富锦中学开始授课。

  民国18年(1929年),商、农捐款建楼房30间(现在三中北楼)。

  当时的《视学日记》做这样记载;“查所绘建筑图尚适合,虽于中间应加添设楼梯,俾便
升降。关于图书标本模型仪器等均尚缺如,亦应筹款购置以教学。校长孙桂岩干练有毅力兼授
史地等科,功课亦娴熟;学生三班,内一班为预备班,第一班实出27人,关桂山教代数,解析
甚详;第三班实出42人,林简齐教英文,说明文法甚细,发音亦平妥;刘逢春、王万英批改作
文均周到;学监于精一管理亦尽心,学生精神尚好。各科均有笔记本、练习本,但不甚整洁。
学生课外组织有自治会,每周开会一次。会议讲演均有记录,殊可嘉。目下学生宿舍、膳、盥
漱,均在一室,对于卫生方面极应注意,又该室与厨房联接尤须注意烟火以防不虞。”

  民国19年(1930年)第一届毕业生23人。

   中学授课时数及教科书名(1931年)



  民国20年(1931年)8月4日将中学改为师中校,添招男师范生一班。借第一女校教室招女中
一班,统受师中管理。孙桂岩调任教育局长,由于精一代理中学校长。

  民国21年(1932年)初中毕业93名,所从事职业:实业55人,官吏8人,教师30人。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富锦以后,积极备战,中学增设军事一科,购置教育枪 163支,每周二
小时操练。在加紧军事侵略同时又注重文化侵略,中学副校长由日本人担任。为从思想上奴化
中国青少年,强调学习日语,设“经学”一科,“以资学生心态行为有所归超,并明示其修养
之根,努力于人格之陶冶”(引自《满洲国文教年鉴》204页)。

  伪满大同 2年(1933年)中共党员张进思、于天放等人来富锦中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张进
思以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讲演能力受到青年人的拥护。张进思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关心热爱
学生,善于从心灵上激发学生们的求智、立志、向上的热情,推荐一些进步的书籍给学生读。

  伪满康德元年(1934年)设立黎明女子中学一处,学生50多人,教员 5人,校长李景琪。这
时富锦中学已名声在外,张进思校长社会威望很高,日本人虽发觉张进思活动可疑,但不敢妄
动。为分离他和青年学生的联系,便于进行监视,伪满康德 4年(1937年)调他任县教育股长。
于天放接任中学校长。

  1937年男女中学合并,教师18人,学生 350人。1938年,施行新学制,把原初级中学改为
4年制的国民高等学校。

  伪满康德7年(1940年)省立实业女校成立,招生两班,110名学生,教师17人,学制二年,
校长陈向武,伪满康德12年(1943年)实业女校改为省立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学制4年。

  1945年富锦解放前,富锦县有男女国高各1处,教师28人,学生510人。

   伪满时期历年中学教师学生数统计表



  1945年 9月,在伪校长高尚弼召集下,男高复课,改名为富锦两级中学,三、三制。校舍
在今天的第二百货商店,后迁大红楼(现教育局招待所),教学班10个。1946年8月1日,男女中
学合校,更名为富锦联合中学(简称联中),校址在今三中北楼。教学班13个。中心县委宣传部
长刘德本兼任校长。所用教材为东北行政委员会编发的国文、算术。1947年中共党员胡炎、翟
颖分别任正副校长,学生数已达千人。并组建“东北民主青年联盟”(简称民青)和学生会。学
生会主席赵万程。教师组织“教联会”,开展民主自治运动,每周一次生活会,初步开展了批
评与自我批评。为了提高学生的革命思想,学校组织学生上大课进行时事教育,并就一些社会
问题让大家争论。学校还组织师生演出《黄河大合唱》、《白毛女》、《血债》等剧目,提高
了学生政治觉悟,活跃了学习生活。

  为了培养地方干部和小学师资,1947年春中共富锦中心县委决定在中学举办地干班与师范
班各1班。1947年春富锦联中共有学生1 029人,中学部898人,地干班与师范班131人。经过短
期训练,地干班子该年6月分配到各区工作,师范班于 8月分配到富锦、绥滨、同江3个县工作,
中学部1947年秋冬输送 232人到军队、医科大学、军政大学、文工团、前线服务团、东北日报
社、东北电影制片厂、±改工作队学习和工作。

  1948年胡炎调走,王慎失接任校长,党组织公开,王兼书记,年底发展党员17人。1949年
王调走,赵黎生任校长,贯彻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开始有了教育计划,分科设教
研组。从1946年至建国止,富锦中学共输送1 556名毕业生。

  1954年6月成立松江省富锦第二中学。将原松江省富锦中学改为松江省富锦第一中学。1956
年9月,二中迁校绥滨镇,两所中学共有学生1 820人。1958年在校生由1957年的 1 823人增加
到2 019人,1959年又增到3 094人。新建第三中学,又成立一所民办中学(即镇中),加上场办
中学,全县共有中等学校20所,学生5 166人。比1958年增加31.1%。

  1960年新建第四、第五中学,扩建了第一中学。招生1 510名,在校生全县达到5 361人
(其中县公办中学3 118人)。

  为了扭转中等学校过于集中在城市的现象,1961年在砚山(县城南)、绥东(县城北)、大榆
树(东)三处小学成立了初中班,招生650名,占招生总数的50%强。

  1972年建立富锦第六中学。

  1958年以后,本县教育工作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过份强调劳动,忽视教学,强调政治
忽视基础知识,纠正了教学的“三脱离”(脱离政治、脱离生产劳动、脱离实际),但忽视了教
学规律。谁坚持以“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就给谁扣上“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帽子,谁
看业务书就是走“白专”道路,以致教学质量下降。1963年县里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初中考试,
全县语文总平均38.8分、算术56.3分。高中考试,全县语文总平均46.4分,数学29.8分。1963
年以后经过贯彻《全日制中学工作条例》,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比较好地安排了学习、
劳动和休息时间,注意按着教学规律办事,教学质量又有所提高。但是,“文化大革命”使本
县的教育工作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1978年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广大教师敢教,学生敢学,学习质量有了提高。1979年高考,
全县有85名考入大学,升学率 19.3%。在全地区由1978年的第十三位进入第三位。考入重点大
学的有26人,占全地区第一位。1982年一中、三中高中班的教学质量已赶上“文化大革命”前
的水平。为高等院校输送 114名大学生,创造了富锦教育史上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区高考首批
超百的县份之一。

  1981年对教育结构进行改革,城镇的普通高中,由原来的4所压缩到2所。农村普通高中由
原来的17所压缩至3所。对农村小学附设中学班的学校(所谓“戴帽中学”)进行摘帽合并(将附
设的中学班进行合并分设),由原来的102所,调整到76所(包括22个过渡点)。1982年学制改革,
初中三年,高中由二年又改为三年制。1983年推广了“预习、精讲、多练、面批”八字教学法,
效果很好。1985年调整了中等教育结构,农业技术高中、职业高中从第六中学分出,单独设校;
在农村中学附设了农业高中班,企业办校已达八所,改变了过去陈旧单一的办学模式。

   富锦公办中学历年发展数字表(1945—1984)



   续表



  注:1966至1969年无统计

  二、农业中学

  农业中学是农忙劳动,农闲学习,半耕半读的农村中学。实行一、六、五制(1个月放假,
6个月劳动,5个月学习)。由前一年的8月21日至次年 8月21日为一学年。在公社党委统一领导
下,由办学单位农业中学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领导。课程设置:
政治、语文、数学、农业基础知识、物理、化学、农业技术、机械等。办学宗旨是为人民公社
培养初级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管理人才。

  1958年4月成立21所农业中学,共23个班,734名学生。除北岗外,镇镇乡乡有农业中学。
但由于师资不足,办学经费缺乏等原因,以后逐年下降,1959年减至15所,1960年又减至 9所,
1964年只有二龙山、砚山、头林、太平川、西安、择林农中办的较好,全县招生360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中学都停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业中学又陆续办起
来,1981年全县又有7所农中。1982年农中在校生达300人。1983年全县4个公社中学(锦山、头
林、择林、富民)附设了农中班,在校生167人。1984年全县4个公社(锦山、择林、富民、头林)
农业中学有学生120人。1985年农村的农业高中班比1984年增加了3个,在校生比1984年增加了
1倍。

  三、职业高中

  富锦县自1979年开办职业高中,先是由县办的联校附设,分专业,共 3处:土木建筑、农
业机械、畜牧兽医。1981年城镇原有的3所职业中学已有2个班毕业。相继建委、卫生系统也办
起了职业学校。1982年城镇职业高中在校生达 500人,与城镇普通高中的比例为6:8。1983年
全县有县社、商业、经委、建委、卫生和县职业中学6所,在校生684人,毕业生 208人,劳动
部门分别给全民指标83人,占毕业生的40%。1984年全县共有职业高中9所,(农村 3所),16个
教学班,在籍学生总数 792人(招生数532人),专任教师35人,镇内兼职教师31人。在6月份的
全省检查评比中,富锦县属于先进行列。经委办的职业学校被评为出席省的先进单位。本年富
锦镇内的6所职业高中毕业人数326人,劳动部门按40%投放就业指标,共计分配142人。本年富
锦镇内职业高中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为3:5。1985年职业中学招生与普通高中数的比例
达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