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行政
第三节 教育行政
富锦县最初负责办教育的机构为劝学所,民国 2年(1913年)建立,劝学所长姜祝堂,劝学
员王世昌。民国13年(1924年)7月改劝学所为教育局。局长王世昌。设视学、雇员长各1人,事
务员、雇员各3人,夫役3人。后又任赵文祥、杨树芳分别为第一、二课事务员。民国18年(1929
年 )委任史纯章为县“视学”。县长总揽教育全权,有关全县教育兴革事宜,教育人事任免等
项,教育局长提出呈报,县长审核决定。
董事会按教育局规程第五条规定董事会5人至9人。开董事会教育局长得出席,但不加入表
决。董事职权:(1)审议教育方针,计划;(2)筹划县教育经费及保管教育财产;(3) 审议教育
预决算;(4)议决教育局长交议事件;(5)提议关于县教育事项。
教育会民国10年(1921年)创设教育会,会长赵文祥。附设民众教育馆内,办公室 2间,干
事5人,常务干事1人,文牍兼书记1人,会员120人。全年活动经费1 000 元。每年开常务会 1
次,因会员多半失业,每次开会到者无多,诸事进行困难。
义务教育委员会 民国19年(1930年)10月成立,附设于教育局,推举经济、调查、指导、
宣传各股干事16名。常务会于每两周之星期五举行,临时会议由主席规定。
民国20年(1931年) 7月21日召开的董事会共列席23人,参加人员有:县长、商会主席、农
会主席、财务处长、公安局长、教育局长、中学校长及地方乡绅。8月4日在中学礼堂召开全体
教务会议(各校教职员参加),研究教育兴革事宜24项。
这时期教育局人事变动频繁,王世昌于民国17年(1928年)离职,先后任教育局长的有张维
圻、杨峻楼、宋慎德。出于对人事内部的弊端不满,在民国20年(1931年)孙桂岩任教育局长以
后,以史纯章、赵广瑞等多人均请辞职。经挽留无效,原来9人编制减为7人,人选全部变动。
伪满时期:富锦县公署内设教育局,伪满康德 3年(1936年)撤消了教育局,在行政科里设
教育股。伪满康德9年(1942年)改教育股为教育科。
为推行法西斯教育,奴化中国青少年,在国高、优级学校和重点小学都安插日本人当副校
长,主事或首席教师。表面是副职,实际上掌握实权。
1945年12月成立教育局,局长霍汉升。1946年改为教育科,科长张国祥。视学 1人。1950
年教育科有正副科长各 1人,科员3人,分初等教育、社会教育两部。全县16个区,各设1名教
育助理员。各区有中心校1处,设副校长1名(正校长由教育助理兼任)。农村中心校和城区各小
学由县政府直接领导,学校的领导方法是采取校长负责制的校务会议共同议决。
1957年县委设文教部,文教分为教育局和文化科。1958年精简机构撤消了文教部,教育局、
文化科合并为文教局。以后又分开。
1960年教育局编制从23名中,下放14名。当时教育局包的农村点在永福,有人提出要把办
公室搬到乡下去。在 9月召开的一次局务会议上,大家结合学习八届八中全会文件,都检查自
己工作中存在着“右倾畏难情绪”,实际上已经“左”了,还不断检查右倾思想。
1962年教育局、文化局合并为文教局,编制32人。由富锦镇领导的三、四、五、六、七小
学、盲聋哑学校3月份又改为县局领导。1962年全县精简教师260人。精简后中学教师配备比例:
18.8:1;小学配备比例:32:1。中学教师每周12—14节课,小学平均每周担任20—22节。
1974年镇内的12所中小学和聋哑学校进驻工宣队员39人,农村普遍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1967年初文教局改成了文教组,秋天叹改成文教革命委员会。1968年各人民公社(镇)设文
教组。1970年又恢复文教科,1976年改文教科为教育科。
1977年5月撤消公社文教组,在公社中学设中心校(中心校和公社中学一套班子),校长1人,
副校长2人,教导主任1人,总务主任 1人。其中一名副校长兼任公社所在地小学校长,另配一
名副校长。各片设分校长1人,负责全公社中小学教育工作。
1983年对全县13个公社的学校领导体制进行改革,由原来中心校的一套领导班子改为两套,
一套管公社中学,一套管中心小学和所属学校。调整了镇内中小学,农村公社中学、中心校的
领导班子,调整面达70%。
1984年开学前,教育局对局内及全县中、小学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3月1日前调整结束。
县教育局正副局长由4人调为3人,平均年龄由48岁下降至44岁,5名局长级领导(包括 2名副书
记 )都是大专文化程度。分别为中文、数学、物理和化学教师出身,并且都做过中学领导和局
里的中层工作。1985年,教育行政编制16名,其中正副书记2 名,正副局长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