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学艺术
第二节 文学艺术
一、曲艺
民国14年(1925年),在富锦的圈楼里成立了本县第一个茶社,场内可纳百余人,由刘贵臣
喝东北大鼓。
伪满康德 5年(1938年),卜玉田在松花江边成立了大来茶社,主要演员李孝庭、王庆有,
演唱《大八义》、《呼家将》。
1945年“八·一五”后,在富锦镇北二道街西段有两家茶社,即大来轩茶社和同来轩茶社。
两个茶社隔道相对。大来轩的掌柜是杨庆和,同来轩的掌柜是周凤鸣。1952年 2月,刘瑞和在
东记茶庄旧址开一茶社,名为松江茶社,与同来轩比邻。1955年 5月,齐永年在同春轩旧址开
一茶社名为龙富茶社。
茶社请外地说书先生来,负责全部路费。说书先生一到,茶社掌柜的要请他吃顿饭;开始
说书,茶社掌柜的还要请吃“上地饭”;每天说书时还要送给“上地茶”,“下地茶”各一包。
除此之外,茶社掌柜的与说书先生就再无经济瓜葛。茶水钱由茶社掌柜的收,听书钱由说书先
生自己收。听众愿喝茶水的坐在“茶座”上,光听不喝的坐在“茶座后边的条凳上。
茶社请说书先生的时间以“一节”计。所谓“节”即是从农历二月初一至端午节为第一节,
从五月初五至八月中秋节为另一节,从八月十五至翌年的二月初一为又一节,这样循环往复地
计算。说书先生不附属于茶社,所以说几节与茶社掌柜商议。说书的都讲“门户”,即徒出何
师,自务的就吃不开了,很难得到茶社掌柜的邀请。每个说书的都能说二、三部书。当时常说
唱的有评书、大鼓、河南坠子。内容有《大隋唐》、《大西唐》、《薛刚反唐》、《岳飞》、
《杨家将》、《水泊梁山》等,偶尔也说些新书,如《打完老蒋再回家》、《三姐妹夸夫》、
《吕梁英雄传》等。
1956年合作化时,大来轩、松江、龙富 3个茶社合在一起叫合作茶社。合作茶社主任由原
龙富茶社的齐永年担任。茶社合作化以后,正在茶社说书的先生便被固定在茶社了。当时说书
的有:说河北大鼓的张云瑞、王秀玉,唱河南坠子的张淑珍、张建忠等。
二、富锦县龙江实验剧团
1956年10月,合作茶社改称曲艺团,团长单成文。行政上归文教科领导。当时仍以说书为
主。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曲艺团归富锦镇人民公社领导。
1959年至1960年,曲艺团先后从大榆树公社招收了几名流散艺人组成东北地方戏班子。经
排练,第一场在工会俱乐部演出,效果较好,受到观众好评,农民群众更是欢迎。当时工会俱
乐部只能容纳 200人,看二人转的经常有许多站票。演的都是传统剧目,如《大西厢》、《双
锁山》、《蓝桥》、《井台会》、《马寡妇开店》等。
1960年下半年,曲艺团迁到富锦镇旧址(现农业银行路南)。
1961年,曲艺团招收 7名学员。1964年开始走上正规。曲艺团除在本地演出,还到同江、
萝北、绥滨等县去演出。
1965年,曲艺团由原来的44人精简到26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后,一些传统剧目禁演,
曲艺团赶排了《朝阳沟》等40多个新剧,大部份是拉场戏。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曲艺团停演闹“革命”,更名为富锦镇红卫剧团。
1967年10月,经镇和县领导研究,解散了红卫剧团。男演职员安排到镇工程队做力工,女
演职员安排到一些单位做临时工。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于1978年10月,经富锦县委决定,又恢复了富锦镇民间艺术团,
仍归富锦镇领导。县财政科拨款1万元,买了演出场址。富锦镇又拨款4.2万元,建成 425平方
米的新剧场。
1979年,民间艺术团先后从哈尔滨、黑河等地聘请 3名演员,又在本县招收了10名学员。
1981年、富锦镇民间艺术团归县文化科领导,剧团性质由小集体改变为大集体。剧团名称
改为富锦县龙江实验剧团。
1979年至1984年,龙江剧团的年平均收入为4万元,每年盈利3 000元至5 000 元。1985年,
在电视普及的情况下,龙江剧团超额250场完成了省定的全年500场演出任务,演出收入达 4.3
万元,被评为戏剧战线自力更生勤俭办团的先进典型。
三、民间艺术
“伊玛堪”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前,居住在本县的赫哲人,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以
口头说唱“伊玛堪”进行文化娱乐。
伊玛堪是赫哲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一人说唱故事,大家听,类似汉族的大鼓书,说一段、
唱一段,通俗易懂,生动活泼,说唱伊玛堪,不需器乐伴奏。故事的内容都是歌唱英雄复仇的
事迹,青年男女的爱情,宗族的兴衰等,结局多是皆大欢喜。
赫哲人生活在山光水色之中,想象丰富。在本县赫哲人中间流传着许多“说胡力”( 寓言,
神话传说)和歌谣,后来因为赫哲人陆续迁走,又没有文字记载,已经失传。
秧歌秧歌分“踩高跷”和“地蹦子”两种形式,是一种欢庆的民间艺术活动,在本县比较
盛行。解放前,每年正月,各村屯都自发地搭秧歌班。屯子大小不等,秧歌班的人数也不同。
最大的班达百人,最小的班也有40多人。参加秧歌班的大都是男性青年,也有好玩好乐的老头,
扭秧歌的人分“上装”和“下装”。上装涂脂抹粉,头戴花冠,身着鲜艳衣服,扮成女人,手
持扇子或手帕,扭起来婆娑轻盈;下装是扮演的男角色,其中丑角居多,如手持皮鞭、反穿皮
袄的“老鞑子”,满脸抹黑的“傻柱子”,耍耙子的“猪八戒”等,演下装的要特别活,扭起
来能逗。队形多变,有时扭,有时打场(原地踏步)连扭带唱。常扮的人物有:青蛇、白蛇、许
仙、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张飞、关公、宝钗、宝玉等。
土改后,本县不单是春节扭秧歌,一些重大的政治活动,城乡也要扭秧歌进行政治宣传和
表示庆祝。参加秧歌队的人有男有女。所扮人物主要是工农兵学商。
四、群众文艺
爱克斯剧团 解放初期,为了活跃全县人民的文艺生活,由富锦“青年会”主办,于1945
年 9月间建立了“爱克斯”剧团。初期,团址在文化校(今第四小学校址),11月份挂出“爱克
斯剧团”的牌子。剧团成立后,得到大同盟的支持,一些活动经费由大同盟支付。
剧团团主王树仁、李非(李香久,兼编导)。剧务部负责人兼导演 1人,音乐部负责人兼导
演与乐部指挥1人,演员8人,乐队成员8人。
该团演出质量较高,经常活动在富锦县内。1946年初,中共富锦地委在德凤大舞台召开全
军大会,该团进行了慰问演出,演了独幕话剧《来建设东北》。该剧由孙学权执笔创作,牟仁
全、王庆云、徐教忠合演。
该团经常售票演出。常演唱的歌曲有:《天长地久》、《蔷薇处处开》、《孤星吟》、
《秋辞》、《划船歌》、《天伦歌》等,广东音乐有《雨打芭蕉》、《步步高》、《小桃红》、
《寄生草》等。
1946年 2月,爱克斯剧团更名为富锦剧社,社址设在德凤大舞台北楼,团长由曲振常担任,
副团长是牟仁全、李非。这时,该团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演唱了《流亡三部曲》、《黄水谣》、
《军民要合作》及话剧《夜半歌声》等。
5 月,县委开办中学生、小学教职员政治学习训练班,该团大部份成员参加了学习,在学
习中提高了思想觉悟。 6月,在参军、参政大动员中,该团大部份成员参加军队,该团自行解
散。
辰光剧团 1915年12月成立。发起人有窦福伦、国林山、矫祥韬(公博)、罗庆贤、李殿荣、
马佃武、田治家等。团址设在正大街西段窦家花铺,演出剧场在德凤大舞台和北二道街的电影
院。
剧团团主为陈波、罗庆贤、李殿荣 3人。戏剧股长兼导演1人,音乐股长兼指挥1人,对外
联络 1人,演员50余人。在瀛出时,服装道具、乐器及化妆品等完全自备。于达尊的男声独唱
《夜半歌声》、意大利民歌《桑塔露西亚》,女童声苏笑艳独唱《睡的赞美》,毕绍荣的女声
独唱《恨不相逢未嫁时》、《竹篱笆》,张晓萍的女声独唱《天上人间》,陈波和苏笑艳合唱
的《啊,苏三》等;每场演出都比较成功。
1946年 6月,中共富锦县委宣传部长刘德本将老根据地的剧本《粮食》给了该团,演出时,
观众耳目一新,很受欢迎。以后又演出了话剧《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及陕北秧歌剧
《兄妹开荒》等,更受观众欢迎。
1946年4月,县民主政府接管了辰光剧团。6月改编为合江军区第四支队政治部宣传队,由
宣传科长李万杰和宣传队队长翟颖共同领导。首批参军人员有矫祥韬、李殿荣、马佃武、罗庆
贤、王登密、窦福林、赵敏、田治家、王静范(女)、张淑佳(女)等人。 7月,全队调到东北军
区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初,由军政大学调往东北军区部队艺术学校深造。 3月,成立合江军
区部队宣传队,全员调往军区宣传队工作。5月,宣传队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文工团。
富锦地区文工团 1946年12月成立。团长卡洛夫,本名王高峰,祖居海南岛,侨居新加坡,
父亲是大商人。为赶走日本侵略者,他投笔从戎,从新加坡回到祖国,参加了八路军,到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抗战胜利后,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他随“鲁艺”到了佳木斯,在东北大
学鲁迅文学院工作。1946年12月他奉命到富锦组建文工团。
富锦地区文工团的成员有从东北军政大学调来的,有从中学生录取的,还有从绥滨调来的,
共24名。演员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和排练,在县政府礼堂彩排,在德风大舞台举行首场演出。
演出节目有:《受苦人翻身大合唱》,新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话剧《鱼水情》。
第二次演出的剧目是歌剧《二小参军》、《土地还家》、《买不动》,话剧《牢笼记》。不仅
在剧场演出,还上街头演出秧歌与歌剧。
刚刚参加文工团工作的知识份子,经过党的教育、革命工作实践,积极靠近党组织,许多
人申请入党。经过半年的考查,对合乎党员条件的,经县委批准,吸收了杨美、王羽、申佩苓
(女)、王凤森、刘勇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 7月16日上午,在县委会一间办公室秘密地举行
了入党宣誓。
1947年秋,富锦地区文工团改编为合江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卡洛夫。这个
时期先后演出了大型歌剧《刘顺清》、《徐海水锄奸》,秧歌剧《十二把镰刀》等。宣传队还
经常下连队教唱革命歌曲,开展连队文娱活动。为迎接县的土改工作会议的召开,排演了李之
华编话剧《反“翻把”斗争》。为配合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文工团从富锦城出发,到太平川、
向阳川、二龙山、乐业等十余个乡村巡回演出。10月下旬,开始排演我国著名歌剧《白毛女》。
县委、县政府很重视排演工作,将敌伪财产中的绸缎、裘皮衣料拨给文工团做服装,电业局为
演出的剧场添加新的电线路并安装了配电盘。经过二十五天排练,《白毛女》在电影院的舞台
上演出了,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1947年12月中旬,中共合江省委决定:为了加强鲁迅文工团的工作,撤消富锦地区文工团,
除保留部份同志在富锦搞文化工作外,全体演职员并入合江鲁迅文工团(该团建于194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