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广播电视
第四节 广播电视
伪满康德 7年(1940年),日本侵略者为了干扰苏联电台的播音和对本县人民进行奴化宣传,
在城西南门外的菜畦中间修起一座面积为 200平方米的红砖房,竖起20米高的两根主干天线杆,
输出功率 3 000瓦,这就是富锦放送局,也是本县最早的电台。局长、主任和技术人员都是日
本人,只有3名播音员和1名杂役是中国人。那时本县有收音机 300台左右。放送局播送的多是
反映“王道乐土”和“日满亲善”的节目。每年六月份。放送局举办一次“儿童放送大会”,
放送局长和教育股长把各小学学生集中到剧院演些节目,然后将实况播送出去。
1952年10月,根据省政府的通知要求,本县第一个收音站在县政府院内建成。设备有苏联
产品“波罗的海”牌电子管收音机1台。人员只有收听员1人。主要任务是记录每天松江电台播
送的中央、省政府文件、指示,然后送给有关领导和部门。收音站隶属文教科。
1953年 1月,省政府通知各市、县成立有线广播站。县政府派收音站专职人员吴勋芳去哈
尔滨参加广播技术训练。训练结束后,吴从哈市带回扩大器1台,输出功率50W,舌簧喇叭20只,
胶质线200米,风雨线300米、话筒6个。3月左右,在现文化馆住址,我县第一个有线广播放大
站诞生。20只喇叭分别挂在三、七、八街(现影剧院附近)20户城郊农民家里。放大站的工作任
务是每天晚上收转中央、省电台节目 2小时,业务由文教科管理,地方财政每月拨给电费14元。
1954年秋,县政府拨款1 700元,购置100W扩大器1台,架设专用线 6公里。小喇叭发展到
200多只。
1955年,随着喇叭大量增多,又购置300W扩大器 1台,并利用电话线将信号送到各区政府,
每个区政府院内都安上了2W的动圈喇叭一只。八、九月间,县站增加专职播音员 1人。每天晚
上转放1次节目,时间为3小时,其中县办节目10分钟,稿件来自报纸。
1956年,随着合作化运动的兴起,省政府号召各地大力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全县以区政府
所在地为主,普及用户喇叭,资金自筹。全县城乡喇叭发展到1 000多只,自架广播线路260条
公里,利用线路294条公里。6月下旬,广播站迁到现邮电局前院,人员增加到 5人:播音员兼
采稿2人,线路2人、站长1人。增加县办节目15分钟。
1957年,县广播站购置 TY——250/1000扩音设备1套。绥滨镇首先建立了广播放大站。年
底,花马、砚山、二龙山等区也相继建立了广播放大站,喇叭普及到5 000余只。
1958年,根据中央《农业发展纲要》关于“三年之内,农村实现广播化”的规定,县成立
了广播邮电建设委员会,主任由县委第一书记郭献璧兼任。全县23个人民公社普遍建立了广播
放大站。农村站编制 26人,喇叭发展到12 000多只。县广播站人员增加到8人。对城镇广播每
天早、午、晚3次共6小时哦30分,对农村广播每天晚上一次, 2小时30分。为了适应全县广播
事业发展的需要,县广播站又同邮电局合办了邮电广播学校,并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同时,
县广播站还在繁荣街4号建立了广播修理部,修理收音机、扩大器、喇叭、麦克等。
1959年,县广播站又购置 TY250/1000A型扩大机一套。这时,县广播站的扩大机输出功率
总计达2 000W,由于使用电灯零线送广播,喇叭普及率又有很大的提高。这一时期的广播经费,
由收缴的广播管理费开支。
1960年,由于精简机构、县广播站编为放大站,取消了自办节目。
1964年,广播放大站由邮电局迁往老被服厂旧址。
1965年,县成立广播事业科,全县农村广播放大站增加了编制,使用发电机供电,喇叭普
及率达到70%以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至1967年,广播站历经 8次反复“夺权”,事业建设遭到
很大破坏。
1967年,县广播站迁至清真寺旧址,房屋面积400平方米。
1968年,县广播站纳入国家编制,每年由省拨给经费2万元,农村由县地方财政自筹1.5万
元。1970年,在战备工作中,广播事业建设有所发展,农村站增设了编采人员,全县农村广播
队伍发展到40余人。有的公社开办了本地节目,剌叭普及率达到80%。
1973年,县广播站升格为广播事业管理科,两个班子一套人马,县站人员增加到26人,其
中修理部5人。此间,县广播站购置了全县第一台电视机,型号为“上海”。
1975年,架设了由县站通往大榆树、富民、永福、向阳川、择林、二龙山等公社的广播信
号专线,长达53杆公里。
1976年,架设了县至二道岗、花马、西安、上街基等公社的专线58杆公里。全县的广播事
业经费,县站由国家拨款,每年2.3万元,各公社由县地方财政拨款,每年共计6万元。
1978年,架设县至太平川、砚山、头林、长安等公社专线。
1979年,架设新建公社专用线路9杆公里,全县基本结束了用电话线传输信号的历史。
1981年春,县自筹经费30万元,筹建电视转播台,台址设在海拔 546.8米的乌尔古力山的
主峰。
1982年10月1日,县电视转播台正式转播佳木斯电视台节目。
1983年7月,电视台试办本县新闻节目。
富锦微波站于1985年6月开始施工,至9月建成。微波站建成后,富锦电视台既能传送中央
电视台第一套电视节目,同时又能传送黑龙江电视台的电视节目。另外,还担负着输送绥滨、
同江、宝清、创业等县与农场的电视台的微波信号。
1985年,富锦广播、电视队伍共有86人。广播、电视经费,县拨款34万元。广播设备:广
播信号专线197杆公里,城乡TY机585台,县站机器功率1 500W,大小喇叭32 000只,普及率90%。
电视设备:1 000W彩色单通道发射机2部、录相机15台、监视器15台、编辑机1台、摄像机 3台、
发射塔及天馈线系统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