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文物

第六节 文物




  一、古城址

  (一)大屯古城

  古城位于富锦县上街基乡大屯村的头道河子南岸台地上。东距大屯村 3里,西距上街基乡
所在地清化村5里,西南距明朗村2里,东南距希贤村4里,南距大户村5里,北临头道河子,距
松花江 4里。东15里处是一片小树林,林中为墓地,群众习惯称为“达子坟”。其中发现有古
墓葬。

  古城建筑在临河一条东西走向的漫岗上。地势北高南低,城东北角最高处海拔76.4米。古
城东西南三面均为平地,北面头道河子与松花江之间的地带是一片沼泽。

  古城现状为长方形。东西长950米,南北宽425米,周长 2 750米。北偏西25度。城墙为夯
土筑造。据群众介绍,从前,在古城南、北有道,城中间没道,现在古城中间的道是伪满时修
筑的。城墙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已遭破坏,北墙已为河水吞没,东墙和西墙的南段自1975年始
已成耕地,南墙被挖成水田排灌的地上河;只有西墙北段比较好,残墙高 2米左右。东西两面
的护城壕亦隐约可辨,城门在何处,马面的分布已辨认不清。

  古城南面西段与古城相连接有一小城,群众称为小古城,周长为 1 700米。古城内外均为
耕地。由县城通往上街基、西安两乡的公路从城中间通过。

  古城内建筑址和遗物多集中在偏北部。在古城中间偏西头采集到青砖和布纹瓦(残)。青砖
为长方形,与合江地区各金代遗址发现的青砖尺寸相同;布纹瓦有板瓦和筒瓦两种,说明这是
一处砖瓦建筑址。在古城北部,有大量的陶器物残片,没有发现砖瓦等建筑材料,说明这是一
些土筑址。在古城偏西部发现有手制夹砂红褐陶片数枚,在古城里出土过铜镜3面(是农民耕种
土地时拾到的,征集到1面,另两面被社员搬家带往外地)、铜釜残片1枚(口沿有一小耳,工艺
粗糙,但器壁很薄,复原直径48厘米)和铜佩2件。从城中间的修筑的南北走向的顺水壕( 距地
表约一米深 ),在北段断层中暴露出大量的鱼骨、兽骨等遗物,说明当时的生产、生活是以渔
猎为主的。

  大屯古城,于1981年经合江地区文物普查队实地踏查、访问、采集标本:考证文献资料,
认定为金代霍吞吉里城。从出土铜镜、铜饰、铜釜、瓷片、手制夹砂陶片等文物看,该城址除
有原始文化遗物外,均属金代遗物。大屯古城是依兰以东松花江沿岸周长五里以上的九大古城
之一,其城处在五国部地之内,当为五国部故城。

  大屯古城于1981年已被富锦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富锦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对面城

  据合江地区行署(1980)66号《关于加强全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文件上中记载“在富锦
境内有对面城址”,另在一日文资料中也记载在富锦东南80里处有对面城,与七星河南的宝清
县境内的对面城隔河相对。由于以往的调查,都限于地表采集,没有科学发掘的依据,也缺乏
对遗址全貌的了解、分析,因而对其具体情况,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二、遗址

  嘎尔当明、清遗址,位于富锦县城西6里,上街基乡嘎尔当村西1里处。遗址北临头道河子
下口,与松花江相连,南距上街基乡和平村 3里,西与伪满江上军兵营遗址为邻,再西距大屯
村6里。遗址为矩形:东西长150米,南、北宽 200米。遗址北部已被江河水吞没,东西墙址保
护较好,残墙高约一米,为夯土筑造。在东墙址内尚保存有30厘米粗的一排十来棵古老的大杨
树。在遗址的墙址上有后栽植的杨树,北侧的河岸边上栽有松树林带。遗址内的建筑址,由于
年代久远,风剥雨蚀和栽种挖掘,已辨认不清。解放后,在遗址南半部分,做了革命烈士公墓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