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即重视发动群众性卫生清扫活动,于1948年 3月,以县长田澍为主
任委员,组成“县卫生委员会”,制定“卫生奖惩办法”,开展了卫生清扫运动月等活动,一
年搞几次突击清扫活动,并组织进行检查评比,奖优罚劣。

  1952年毛主席号召:“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成立了“富锦
县防疫委员会”(县长亓道科为主任委员);掀起了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的高潮。这一年城乡清
除垃圾44.3万吨,疏通沟渠30余万米,改良水井1 400余眼。1953年“县防疫委员会”改称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简称爱卫会),成为党和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通力协作,领导发动
群众性卫生运动的常设机构。此后,每年按季发动不同重点内容的卫生突击活动,并在突击的
基础上,坚持经常化,制度化。

  1956年,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划精神,又掀起了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中心内
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新高潮,重点加强了城乡卫生基本建设。在农村结合生产、积肥、保畜,通
过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到1957年底,全县建起简易厕所2 829个,整修新建畜禽圈舍11900余
处;县城中统一规划,新建公共厕所12处,初步改变了城乡垃圾粪便管理与环境卫生面貌。

  1958年在“大跃进”中,本县群众性卫生运动,曾出现“瞎指挥”,“大轰大嗡”和“浮
夸风”,提出“苦干实干加巧干,实现四无县”的不切实际口号。尽管如此,这一时期城乡卫
生运动亦取得一些效果,如农村建起较规格实用的房屋式公共厕所631处,新建井房146处;而
在县城中较好地改变了环境卫生面貌,如在是年5月,发动城内妇女老弱劳力,出动 11 200余
人工,仅用半月时间,改造了横贯老县城中央的一条臭水沟(为初建县城时的旧城壕),整修成
为一条长达四华里的新马路(即今日之“三八大街”)。城乡树立了一批卫生先进典型,如富锦
镇11、13街、第五小学;农村的海沟村、太和村等,均连年被评为省卫生模范单位。

  1962~1964年,从农村实际出发,制定了农村“五有三勤”建设规划( 即人有厕所、户有
灰仓、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并做到勤起、勤垫、勤打扫 )。树立典型,由点及面,
逐年扩大成果,取得一定的实际效果。1966年以后,农村卫生基本建设由“五有三勤”发展成
为“两管五改”(即管水、管粪,改良水井、厕所、畜圈、炉灶、环境),“文化大革命”期间
受到干扰,进展不大。

  1980年以来,贯彻中央爱卫会制定的“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卫
生运动新方针,使城乡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又扎实健康地向前推动了一大步。近年来紧密结合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大搞文明村建设,具体制定了农村“两管五改”标准和实施方
案,每年抓好三分之一,由此,每年均有一批村屯卫生基本建设达到标准要求和实现文明村者。

  城镇的卫生运动,以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为重点,卫生、商业、城建等有关部门通力
协作。1981年制定实施了《富锦县城乡公共卫生管理实施细则》;1983年宣传贯彻国家颁布
《食品卫生法》,各有关部门均从各自不同角度,有机配合,做了大量的组织、宣传、发动、
检查、评比等活动。结合“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从治脏治乱入手,创建文明单位,提高了
城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并收到较好的效果,新增建公共厕所20所(累计达57处),增设公用拉
圾箱211个,年底即涌现县级文明单位9个,镇级10个,卫生光荣之家904户。

  1984年城乡卫生运动均有新发展和新成就,农村卫生文明村达20个,文明单位42个,卫生
先进集体16个。城镇中开展了“卫生升级赛”和“卫生光荣户”运动,制定了《富锦县卫生升
级赛检查评比标准》,按甲乙丙丁四级评比挂牌,实行奖优罚劣,年内评出甲级单位76个受奖,
90个丁级单位受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