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




  一、传染病

  富锦县有史以来,天花是危害群众生命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早在清同治八年(1689年)即
有天花流行的记载,是年“由同江黑巾部招来二百余赫哲人,预编为此地新旗兵,恰因天花流
行,死亡过半,余者逃回”。民国 8年(1919年)全国霍乱流行,本县流行亦很严重,民国10年
(1921年)又有天花大流行,至于肠伤寒、斑疹伤寒、麻疹等传染病,连年都有发生或流行,具
体疫情已元从查考。

  民国年间,本县既无公立医疗机构,更无防疫设施,至“九·一八”事变后,伪满大同元
年(1932年) 8月“虎列拉”(霍乱)传至依兰一带,本县曾有“组织防疫事务所”之记载:“县
署着令市政公所筹建防疫事务所一处”并附有“组织简章”、“聘请私立医院医生兼充医官”
等情,但未见有何实际行动。

  日伪统治13年间,全县曾发生 3次较大的传染病流行,如1932年,一场洪水过后,造成痢
疾、肠伤寒的流行;1936~1938年,日伪统治者强并大屯,乡村居民东奔西迁,十有八九露天
住宿,时值阴雨连绵,饥寒交集,因而引起班疹伤寒、回归热以及天花等多种传染病的流行。
此次天花流行面广,发病率、病死率都很高,由 3个月的婴儿到60余岁的老人,均有感染发病
者,仅永安村的日新屯,在两个月中歹艺亡人数达 200余人,一月之中小儿即死亡13人之多;
至伪康德10年(1943年)因连续两年遭旱灾和虫灾,日伪统治者又逼纳“出荷粮”,天灾加人祸,
城乡又引起一场肠伤寒的大流行,具体发病死亡情况亦无从查考。

  解放后,1946年民主政府成立后,即注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解放初期本县曾一度有天花
流行的趋势,1948年春,政府组织公私医务人员,实行定期检疫和预防宣传,县政府在财政经
济困难条件下,还筹款购买牛痘疫苗,组织医务人员下农村,免费施种。

  建国初期,主要的法定传染病:天花、麻疹、白喉、斑疹伤寒、回归热等均有发生。其中
以小儿麻疹、斑疹伤寒发病较多。从1950年起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苗,至1953年天花已在本
县绝迹;1954年以后斑疹伤寒、回归热基本控制。1955年全县发生的传染病有:白喉、百日咳、
猩红热、麻疹、痢疾、伤寒等9种,其中流行较严重者为小儿麻疹,年发病率1 465.16/10万,
病死率为1,69%。

  1959年以后,因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局部地区肠伤寒流行,传染性肝炎亦一度高发。如1961
年全县法定传染病发生11种,年总发病率为1 102.40/10万,其中肠伤寒年发病率达642.81/10
万(发病例数为1 719例,分布在75个自然屯);肝炎年发病率则为235.21/10万。

  60年代初、中期,防治重点为麻疹、伤寒与肝炎。在尚无麻疹特异性免疫制品的情况下,
推行综合性防治措施,采取“推迟发病年令,保护幼弱儿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的防
治方针,到1964年麻疹发病指数虽未见有明显下降,但病死率已由建国初期的8.84%降至1.65%;
在肠伤寒的防治中,制定了《肠伤寒防治办法及疫区处理常规》,控制流行蔓延,并连年大量
推行了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接种工作,到1964年,其年发病率已降到50.87/10万。

  1966年以后,流脑、猩红热曾一度高发,肠伤寒亦在部分地区有回升或小流行。至1976年
全县共发生14种传染病,年总发病率由1967年的522.15/10万,上升至678.31/10万。

  1978年以来,传染防治重点放在麻疹、小儿麻痹、肠伤寒上,由于加强了计划免疫及城乡
医疗秩序、卫生状况的好转,到1983年全县传染病发生的病种已控制在9个(流脑、百日咳、猩
红热、麻诊、痢疾、伤寒、肝炎、斑疹伤寒与出血热 ),其中:麻疹、,小儿麻痹、肠伤寒的
发病率,已控制在省、地要求指标以下,麻疹为4.37/10万,肠伤寒为3.34/10万,小儿麻痹已
连续三年无病例发生。

  1984年防治重点始转向病毒性肝炎及流行性出血热,肝炎年发病率由1983年的53.42/10万,
上升为77.14/10万;出血热年发病率由3.99/10万,上升为 37.41/10万。至1985年底,全县法
定传染病共发生8种,其年总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已由1949年的1 268.92/10万、58.19/
10万、4.58%,分别下降至258.26/10万、1,03/10万、0.39%。

  附:建国以来法定传染病历年总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统计及历年各种传染病发病、死
亡统计。

富锦县传染病历年发病、死亡汇总统计表



   富锦县建国以来传染病历年年总发病、死亡、病死率统计



  二、预防接种

  富锦县传染病预防接种的实施,早在清朝末年,随着游方郎中的流入,即有“栽花先生”
在民间开始施行“天然人痘苗”的接种,预防天花的发生。至民国年间始有官府组织“牛痘苗”
施种的记载:民国19年(1930年)“吉林省民政厅训令:遵行内政部颁发之《种痘条例》规定每
年三、九、十一月为实施种痘时期,由县市政公所会同官医院拟办,购买新鲜痘苗,免费施种”。
据民国19年至伪满大同2年(1930~193年)部分资料统计,4年间春季免费种痘3 751人次,主要
对象为中、小学生。

  日伪统治时期,每年由县公署保健股,组织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接种活动,疫苗种类不多,
除牛痘苗多由私人开业医生收费接种外,对特种行业人员、学生、伪官吏施行免费接种伤寒、
霍乱、鼠疫等菌苗,居民很少有接种机会,具体接种情况无从查考。

  解放后,逐年增加免费预防接种的种类。1950年国家颁布《种痘办法》,连续两年进行全
民普种牛痘苗,至50年代末期,已推行免疫制品达 6种:有牛痘苗、伤寒霍乱联合菌苗、白喉
百日咳菌苗及赤痢噬菌体等。1960年开始接种卡介苗,至60年代中期相继增加小儿麻痹及麻诊
减毒活疫苗。1982年废止种痘,又增加流脑菌苗新品种。自1949年以来,在本县推行的各种免
疫制品达17种之多( 按预防病种分有:天花、麻疹、小儿麻痹、流脑、白喉、破伤风、肠伤寒、
霍乱、痢疾、布病、狂犬病、结核病等)。

  1980年以来,实行计划免疫,对7周岁以下学前儿童的几项基础免疫(即麻疹、小儿麻痹、
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等免疫制品 ),按规定程序和年龄组,有计划地施种,全县0~7
周岁的儿童建立了免疫接种卡,至1984年已由过去的年度免疫、季度免疫发展至月免疫( 即按
月施种)。1985年全县0—7周岁儿童43 640人,全部建卡,四苗接种情况见下表:




  结核病在本县常见病中,患病率是较高的。全县开展群众性防痨工作始于1960年,首次对
15周岁以下儿童普种卡介苗,接种82 990人,接种率达 77.1%。1962年配合省防痨工作组,在
镇内中小学生中,进行首次结核病典型调查,普检人数达2 318人。

  1972年开始实行新生儿卡介苗接种,1977年15周岁以下儿童再次普种达 116 471人,接种
率达90%以上。1980年建立结防所以来,坚持施行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历年接,种率均在95%以
上。

  1982年对城乡7个公社重点疑诊病人查痰98 966人次,平均菌阳患病率为0.687‰;在拖拉
机厂及第一中学2 975名职工、学生中再次普查结果:结核患病率为0.4%,涂阳患病率为0.336%。

  1982年结防所门诊登记结核病人年龄、性别、分型统计见下表:




  1984、1985年各年普查人数为5 300人和14 336人,共普查患病率分别为1.91%和0.63%。

  附

   建国以来几种主要疫苗施种情况统计 单位:人次



   续表



  注:1967~1971年及表中空白,其数据无从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