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方病防治 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三大地方病,在本县程度不同的均有发生,解放前任
其发展,无人过问。
克山病克山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俗称“吐黄水病”,亦称“羊毛疔”、“翻症”
等(均属急型)。很早在偏辟农村时有发生,病死率很高,但很少有人注意。1955年冬在绥滨吉
珍屯(以后为绥滨公社五星管区)首次发现急型克山病患者21人,死亡 4人,始引起注意。1956
年成立县克山病防治指挥部,加强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经普查摸底掌握了重点发病地区与病
情,据1960年重点普查有现患191人,其中:痨型(即慢型)37人、潜在型154人,到1964年富、
绥分县前病区分布在8个公社,1个国营农场,33个自然屯,尚有各型病人69名,具分布状况如
下表:
1964年全县克山病分布状况
续表
1965年冬,经病区复查定型,本县重点病区尚分布在大榆树、富民、西安、择林、向阳川
等5个公社中的18个大队,20个自然屯,各型病人有44人。多年来病区坚持推行了“三防”(防
烟、防寒、防潮),“四改”(改善水质、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及环境卫生)和“三早”(早发现、
早诊断、早治疗 )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国家还实行了急型病人免费抢救治疗的办法。病区逐年
缩小,病情逐渐控制,急型病死率迅速减低,1972年以来,已无急型病人发生,1978年省已定
本县为轻病区,1981年复查病区已缩小为三个公社的(大榆树、富民、向阳川)13个大队,1985
年底尚有慢、潜型病人28人。
大骨节病 1960年普查全县患者为 844人,至今病因不明,60年代曾采取口服硫酸镁片、
“ 681”(卤碱制剂)及针灸、拔罐子等试典治疗,疗效不佳。1977年以来,推行石膏改水与口
服石膏片,近期疗效较好,可缓解症状,停药则复发。1981年全县再次复查发现在17个公社的
66个大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病人 2 544人(较60年代有增长趋势),重点病区分布在大榆树、
富民、向阳川 3个公社的14个大队中,且有三大地方病同时存在高发的趋势。其中病情较重者,
则集中在长发岗、庆胜、富兴及忠义4个大队,患者为1 655人,占全县大骨节病人总数 64.8%,
近年来在重病区 3——16岁儿童患者中,坚持普服亚硒酸钠,进行试典治疗,效果在观察中。
1985年重病区1 376名患儿中坚持服硒患儿为1 304人,服硒率为94.8%。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 为本县三大地方病中患病率最高、病区分布面广、危害较
重的一种。建国初期曾搞过典型调查,至1961年地方病全民普查时,有地甲病患者 6 684人,
患病率为 2.63%。1965年开始抓重点病区改水工作(打深井及饮水过滤),对现患提倡口服碘剂,
局部虽收到一定效果,但全县病情仍有所发展。
1978年以来,贯彻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省委有关《防治地方病规划》:“为
在1980年未基本控制地甲病”的要求,本县于1979年春,组织发动了防治地甲病大会战,在全
县18个公社,32万人口中,普查出地甲病患者18 200人(其中:Ⅰ度患者11 369人、Ⅱ度5 174
人、Ⅲ度1 532人、Ⅳ度125人),主要病区分布在160个大队,病区人口达22万人。采取以食盐
加碘为重点、现患免费口服碘制剂(重度者手术)的办法进行防与治,经一年的努力,全县18 200
地甲病人,接受治疗者达17 568人,治疗率达98.5%,到1980年10月,即治愈病人 13 983人,
治愈率为76.83%,全具地甲病患病率由8.27%,下降到2.49%,达到省委要求的防治指标,经省、
地检查验收发给验收合格证。此后经过两年巩固与扩大防治成果,到1982年 5月,累计治愈病
人已达14 809人,治愈率提高到81.37%,现患尚有3 391人(长期治疗未效者有 801人,其中:
Ⅲ~Ⅳ度病人则为444人),全县地甲病患病率已降到1,06%,其防治成果见下表:
富锦县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成果表 1982.5.25
全县尚有克汀病患者 101人(为地甲病人后代),主要分布在上街基、向阳川、永福、二龙
山等乡、镇中的地甲病重病区村屯。
1983年以来,地甲病防治工作重点,侧重抓好食盐加碘的监测工作,并重点监测学令儿童
甲状腺生理性肿大率的变化情况,巩固发展地甲病的防治成果,1985年底全县尚有地甲病现患
2 7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