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医中药第一节 中医药队伍 清宣统元年(1909年)富克锦设县治前,最早在嘎尔当行区的是中医李凯臣,相继有张花先
生、战省三等来此地行医。至民国元年(1912年)后已有中医10数人,远则来自河南、河北、奉
天,近则来自宾县,其行医方式为少数游医,多数为坐堂行医或开设医师铺(诊所带药柜),如
纯裕堂、人和堂、保和堂等。
民国年间,随着土地开发,市面繁荣,中药店增加,中医中药队伍也不断扩大。民国19年
(1930年)除在县城6家中药店坐堂的中医有10多人外,乡间5个区尚有38家医师铺或小药铺,本
县较有名望的老中医刘汉臣、姜万珍、刘占一、曹育民等,当时即在乡区开业行医。
伪满时期,据伪县公署于康德 3年(1936年)登记在案的中医(汉医)全县有56人,在县城执
业的27人。这时中医能在县城里执业或在中药店坐堂者,须靠一定的敌伪势力或地方绅商的保
证,至1945年富锦解放前夕,城乡尚有中医药工人员80余人,持有执业证件的中医只有38人。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执业的中医为86人,其中个人开设医师铺、诊所
者26人,坐堂医25人,其余则为游散行医。中药工人员有61人,大部分在私营中药店服务。1952
~1954年,由于大力发展中医联合诊所和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本县中医药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其行医方式与城乡分布状况,也有较大的改变。如1955年,
全县中医83人中有32入在城乡 8处联合诊所中工作,有19人下农村办中心村卫生所,至1958年
人民公社化后,城乡绝大多数中医药工人员,转向全民与集体办的县、社、队三级医疗网点中
服务。1959~1963年中医药队伍发展、分布状况见下表:
摘自:1963年《几年来中医工作总结》
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受到干扰,到1975年县卫生部门
所属中医由1967年的79人减少至58人。
1978年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批示后,经落实政策和在
社会上择优考取,安排录用中医18人,到1985年底县卫生部门所属中医又增加到73人,中药工
人员56人。通过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考核晋级,现有副主任中医师 1人,主治中
医师5人,中医师29人,中医士38人。中医队伍已在1.963年128人的基础上减少了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