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医学术与带徒
第二节 中医学术与带徒
一、中医学术
自清末中医传入本县后,各个历史时期,均涌现出学有成就、医术精良的名老中医。按中
医传统学术派别,在本县具有代表性的可分:《医宗金鉴》、《寿世保元》、《伤寒论》及
《衷中参西录》几个学术体系。
中医学术在本县传播、影响与成就较大者首推《医宗金鉴》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惠临、
曹育民等人。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传统带徒方式,从个人拜师学徒到集中办班培训以及自学中
医者,多以《金鉴》为主要基础理论,进行传授与学习,成为本县中医学术的主流理论体系。
直至70年代初期,始通用全国五大中医学院的统编教材。
《寿世保元》派,以张致文为代表,善治症瘕积聚之臌症,他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的“化积
丸”,消积化滞效果甚佳。
《伤寒论》派,以赵捷三为代表,善治温病杂症,尤以医治小儿急慢惊风,积有较丰富的
临床经验,他运用的“全生散”、“敷疳药”,颇受同道赞许并沿用至今。
《衷中参西录》派,则以商景山为代表,善用生物,剂量变通灵活大胆,他在临床中医治
胎前产后、经崩带下等妇科疾病以及医治妇女不孕症等较有名气。
居富锦县一代名医之冠的孙纪常,则为杂家,自学专攻各类中医经典和研读参考日本“皇
汉医学”,博采吸收各家之专长,在学术与临床上均有其独到之处。
二、中医带徒
中医学术之传播,中医药人员之培养,主要沿用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解放前本县尽管名
医辈出,培带徒弟者甚少,多数为外地人来本县业医。
新中国成立后,贯彻执行党的中医政策。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积极鼓励支持有带徒
条件的名老中医,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了大批中医药后继人才。
1952年,在兴办第一、第二中医联合诊所伊始,即集中吸收了一批中医学员,采取分别拜
师,亲传口授的传统带徒方式,随师培带,至1955年先后4年间在城乡8处中医联合诊所中培带
的徒弟由7人增加到58人,已能随师临床者达6人。
1956年,在本县第二次中医代表会后,组建了县中医院,为加快培养中医药后继人才,以
中医院为基地,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于1957年 3月,开办了第一期中医学习班,招收学员70
人(多为初中毕业生),相继于1962年招收第二期学员19人(均为高中毕业生),这两期均为集中
授课,分批至县中医院临床实习辅导。
1963年底,先后分 3批考核,共出师47人,定职为“中医助”,分配到城乡各医疗部门工
作。县中医院还采取了“名医带高徒”的措施,有6位名老中医落实培带对象15人(均为出师的
中医助)继续培养提高。
1970年以来,在县中医院编制内,先后三批安排了中医药学员40余人,通过随师培带一个
阶段后,又重点选送省、地中医院、校进修,至1983年已有17人,经考核定职中医师者有 3人、
中药师1人、中医士8人、中药士5人。
建国30余年来,现职中医药工人员132人中,80%以上是本县培养的,已成为本县80年代中
医药队伍中的技术骨干力量,已晋升主治医师的即有4人,主管中药师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