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中药供应与资源

第三节 中药供应与资源




  一、中药店(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富克锦受临江州辖属时,即在拉哈苏苏(同江)有世兴堂中药辅的
开设,而富锦县城最早开设中药店者,始于民国 3年(1914年)有和发广、德庆魁开业,较大的
中药店世一堂则在民国五年开业,至民国19年(1930年)县城中的中药店才增加到9家。

  伪满康德6年(1939年)县城里较大的中药店尚有义和祥、义昶利等6家,乡镇以下还分散着
18家小中药铺(资本在二、三百元),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乡区的群众,而其中资本在千元以上
者只有集贤镇鸿发和一家。

  伪康德8年(1941年)日伪实行经济统治后,以各大药店为主成立了“富锦县汉药组会”,
为中药材购销分配统治垄断机构,受伪三江省汉药组合辖制,负责下江七县( 富锦、同江、抚
远、饶河、绥滨、萝北、佛山 )中药材的统购分配工作。汉药组合设理事,其成员均由几家大
药店经理占据,在药材分配上除大路货外,名贵川广地道药材等细货,一般小药铺、医师铺是
分配不到的,几家大药商独占药材市场,巧取高额利润。

  1945年8月解放后至建国前夕,县城里中药店,在解放前8家的基础上,分号与新设增至14
家。1946年 8月,县政府动员各大药店集资兴办“大众诊疗所”一处(所长赵捷三)外,分别在
花马、清化、太平川、务本、头林等乡村设了中药分店,安排了坐堂医生,开始解决部分农村
缺医少药的问题。到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前,城乡中药店(铺)达到25处,有中药工人员
42人。

  1954年成立国营药材公司,并在绥滨设综合批发部一处(含西药)。1956年公私合营国药店
于世一堂设总店,下设 4个门市部,1958年合营国药店过渡并入县药材公司,此后县药材公司
与县医药公司有分有合,其间1965年以前药材公司隶属卫生部门领导,后划属商业部门。

  县药材公司经营中药材饮片品种达600余种以上,需从外地进货的为400余种,地产品种近
200种,大部分自产自购自销,外销上调的品种有60余种。

  二、地产药材

  富锦县地产中药材资源较为丰富,县药材公司于1956年勘察发现在二百种以上,可大量采
集收购并有较高经济与药用价值者达80余种。产量较多者首推五味子,其次为黄芪、白鲜皮、
桔梗、苦参、柴胡、防风、大力子及苍术等,益母、公英、龙胆草、车前子出产也较多。

  五味子:“北五味”是本县地道药材品种,县境内头林、二林、兴林、磨盘林子、水林子
及花马一撮毛等处林地均产;黄芪:则为本县地产药材中的珍贵品种。盛产于乌尔古力山;苍
术:亦为本县地遭药材品种之一,主要产地为江北火犁、永德、北岗(现划属绥滨县)一带最多。

  熊、虎、獾、獐、鹿及蜜蜂,历史上本县虽猎获及养殖者甚少,但在收购其药用部分( 如
熊胆、虎骨、鹿茸、鹿胎膏以及蜂蜜等 )数量是不小的,尤以民国年间,富锦是下江一带这类
名贵药材的主要集散地。

  根据“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方针,上述一些主要地产药材品种,除做到自给外,每年
均能完成大量的外调任务。1954~1959年地产药材采集收购有70余个品种,累计产量达 4.1万
公斤,产值达13.3万元。

  野生药材资源有限,本县发展药材种植繁育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组织试种红花后,由三、
五种发展到几十个品种,其中:当年生的有:红花、、茴香、莱菔子、薏米、王不留行等;多
年生的有:党参、黄芪、大力子、防风、桔梗、柴胡、荆芥、甘草等。全县药材播种面积由1957
年的21.4垧,到1960年发展至122.4垧。

  1959年县药材公司在富山村创办了药材示范养殖场,还进行了南药北移试验,移植试种成
功的品种有:白术、生地、白芍、寸冬、瓜娄、平贝等。60年代初,本县人参的栽培亦曾有较
大的发展。

  1970~1975年,在农村兴办合作医疗的高潮中,全县 200多个“合作医疗站”均曾有自己
的种药田(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上街基的大户村还建了”百药园”,这些药田虽然一时还解
决了部分药源,较有力地支持了“合作医疗”的发展,但未能坚持下去。

  1978年以后,随着农村联产承包制的落实,药材种植工作又有所恢复,近三、四年来,播
种面积稳定在二百亩左右,载培的主要品种有:人参、黄芪、平贝、荆芥、红花、茴香、莱菔
子、薏米及水飞蓟等。

  本县野生中草药资源,据王书友编《富锦中草药图鉴》收载的共有8.1科295种。( 详见地
理志·物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