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曾在卫生行政部门及西医界中,出现轻视排斥中医的思想与做法,批判中医
“不科学”,诬蔑为“封建医”。1954年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自上而下批判纠正了这种错
误思想与做法,通过卫协会组织中医学习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中医温课工作,
1955年举办了首批中医骨干进修班。而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是西医学习中医,本县在组织西学中
方面,则从解决思想认识,批判民族虚无主义,提高对祖国医药学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入手,
以推广针灸疗法为突破口(1956年办了针灸普及学习班)积极组织中西医交流临床经验。开办学
术讲座等活动。1956年县医院增设中医科及针灸室,各区(乡)卫生所大量吸收中医参加工作,
从组织上为中西药结合创造了互相学习,合诊合治的有利条件。
1963年开始有计划地组织西医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在县城中办了业余西医学习
中医班。聘请老中医王惠临、王元峰讲课,坚持到1965年春,共办西期。1974~1978年又连续
办7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每期为6个月,累计培训西医达 208人次,其学习内容:中医基础
学(包括临床诊断学)、内经、中药方剂学以及内、妇、儿、骨伤等科临床课,全县已能基本掌
握中西两套本领的西医,占现职人员的80%以上。
县中医院为本县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要基地,在技术力量配备上,突出中医特点的同时,
相应安排了较有水平的西医。并设有中西医结合科,除重点选送上级中医院、校进修外,本院
内采取学、帮、带、议等多种形式,结合临床实际,互教互学,合诊合治,病案讨论等,从理
论到实践,均取得显著效果。如运用中西两法合诊合治,对风湿症、肾疾患及骨伤处理等取得
良好的临床效果;配合应用中药饮片治疗前列腺肥大;月桃散及山红液治疗血栓性脉管炎,霍
香针剂止呕等,均体现了中西结合的显著临床效果。其中山红注射液、藿香针剂,分别获得县
科技成果三等奖与地区科技成果奖。
在中西医结合实践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成绩的中西医药工人员,如县中心医院内科副主
任医师黄云沐,为本县第一名定职为中西医结合高级医师;县中医院院长杨驰,1958年中专毕
业(西医士),多年坚持自学中医,在临床中运用中西两法诊断与治疗,积有较丰富的经验,前
述几项中西结合科研成果,均有其积极贡献,1980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县中心医院副
院长、主管检验师王书友,在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文化遗产上,做出了成绩,自1971年以来,
带领医院科研小组,研究中草药,历经 9个春秋,踏遍富锦山林原野,沼泽洼地,采集当地野
生中草药,制成标本,拍摄图片 370余张,鉴定其科属、学名、功用等汇编成《富锦中草药图
鉴》两册。同时以本县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寻求选择药源广、制剂简便、疗效高的药物,
从604种中草药(包括传统中药材)进行上万次抑菌试验,筛选出有抗菌作用的234种,在临床科
室配合下,研制成功烧伤 Ⅰ~Ⅴ号药,经多年临床实验,效果良好,获县科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