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前言

前言




  同江县志是一部古今贯通的新型志书,今天已问世了!它是我县第一部县著。这是一件值
得全县人民庆幸的大喜事。

  同江地处祖国东北边陲。三江环绕,地势险要;水域广阔,碧波万顷;群山竞秀,郁郁葱
葱。“三江口” 乃同江山水名胜之首。更有唐宋金代渤海与女真古城遗迹, 名满遐迩。尤以
“古战场”而驰名中外,垂史古今。今日之同江以光辉灿烂的历史和崭新的风貌屹立在祖国的
东北三江平原之上。

  我国历史渊源流长。地方志书浩如烟海,国藏文宝,赞誉五洲。修志始于秦汉,兴盛于清,
民国渐弱。我县从未修过方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全国普修县志,
开创了“盛世修志”的新局面。

  “治国者以史为镜,治州者以志为鉴”。县志是一部“存史、资政、教化”的传世之作,
今称之为一方“官书”。它使我们“前有所稽,后有所鉴,居今而知古,继往而开来”。不但
为国史、通志提供资料,而且有利于社会改革振兴,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
还可教育人民及后代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保卫家乡,建设家乡,更能激励人们
不断进取,献身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

  同江,古称拉哈苏苏。街津山下的赫哲古镇——街津口,是赫哲部落的古城寨,也是赫哲
人世世代代生息聚居游牧之地。自西周始,几易朝纲,几变疆土,几更建置。沦桑岁月,史纪
八百,苦难深重,民不聊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富有勤劳勇敢历史传统的同江人民,在
这片古老而荒芜的原野之上和江河沼泽的广阔水域之中,拓荒农耕,渔猎并兴,建家立业,开
辟新区,流下了辛勤的汗水。他们不畏强暴,卫边关,洒热血,抛头颅,捍国土,胜顽敌,驱
外寇,求解放,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摆脱了千年枷锁,建立了新社会,成为国家
的主人。建国后,他们继往开来,艰苦奋斗,战胜天灾,排除人患,立大业,展宏图,创立了
英雄业绩,立起了不朽的丰碑,谱写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绘制最新最美画图。昔
日荒芜贫穷的同江大地山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良田万顷,渔舟千帆,资源广阔,物产
富庶;农业网、工厂群、商业街、边贸站、海岸口、交通线星罗棋布,纵横交错,中外畅通;
商贸俱兴,市场繁荣,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商游圣地,鱼米之乡。它成为中华史册崭新的一
页。

  《同江县志》是一部同江全书。它记载了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拉哈苏苏建临江州起
至1986年近80年历史的发展变化,全面而系统地记载了同江县自然地理、政治、军事、经济、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口、民族、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历史及现状。全书以记述史实为主,
采用了编纂新志的横分竖写方法,突出了地方特点,详略适宜,存真求实,既排除了历史上剥
削阶级的偏见,又纠正了各种对历史事实的粉饰和谬误,做到了对人民创造的历史进行客观真
实的反映。

  县志在编纂过程中,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中共十一届六中
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为准绳,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
点、立场、方法,历史地、客观地反映地方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发展的规律,
基本做到了资料性、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我县于1982年成立了编纂委员会,下设县志办公室,选配了专职编修人员,拟定了编写方
案及篇目,并印发各部门和基层各单位。同时,召开了全县修志工作会议,县委、县政府主要
领导传达了上级文件,讲清编写县志的意义及目的,动员全县搞好编修工作;组织编修人员内
访外查相结合,广泛收集县志的资料;采取专业人员为主,群专结合,上下结合,县志和部门
志结合,众手合成的方法。分篇专责编写初稿;志办负责修改、总纂。由主编初审,专家、领
导、编修人员联审,编委会汇审,省、市编委会终审,把好政治思想、史实、专业技术和文字
质量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志办的指导下,在全县各部门、专业人员、老同
志、知情者的大力支持和热情的赞助下,尤其是全体修志人员在条件差、编修业务不熟、困难
较多的情况下,他们默默无闻、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坚持不懈的工作,终于全面完成了县志
编纂任务。这种不为名不为利的高尚风格和无私奉献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为此我
代表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向为县志编修积极贡献力量的,向勤勤恳恳,甘为修志作奉献的全体
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编修县志是一项崭新的事业。由于我们缺乏编修的实际工作经验,加之历史资料不足,在
志书编修工作中不足之处、遗误之点,实难避免,敬请广大读者及各位同仁不吝赐教,以便在
今后续志中进行修改和补充,使同江县志更加日臻完善。

   同江市人民政府市长 张怀仁

   一九九○年五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