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层 同江区域内,广泛的发育着中生界海相砂页岩、砂质火山岩及其零星分布的古生界变质岩。
一、古生界
前泥盆系勤得利变质岩组 (PE1)。出露分布于勤得利沿黑龙江右岸成北东南西带状分布,
约10余平方公里,岩组下部以绢云母石英片岩为主,经分析质纯的可做工业上玻璃原料。本岩
组岩层座状走向为北东,或近东西向,向南东倾,倾角30°—50°左右,局部产状变质较大,
沿空理面小的弯曲发育,经常形成峭壁。
二、中生界
中生界地层:包括上三仓系荣家蜂场凝质砂页岩组(
(一)上三叠系荣家蜂场陈永湸子。街津口村之东北街津山一带。由凝灰质砂岩,页岩互层
夹砂岩谋层组成。被中生界花岗闪长岩侵入。
1.凝灰页岩:颜色灰白色、黑色、屑密、块状、板状, 由80%的石英,钾长石碎屑物组成
砂状结构。
2.凝灰页岩:黑色、黑灰色、板状。瓦片状、由非晶质火山灰、泥灰、铁质质点组成,夹
有20%左右的石英,长石碰伴。
3.斑点板岩在凝灰砂质岩侵入体接触带上见到。
4.角岩:仅见于荣家蜂场观测点1030处,并伴生磁铁矿富集,构成矿化。
5.砂岩夹层:灰白色、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碎屑物组成。本层多成扁豆状夹层厚度不稳
定。
岩组层位稳定,座状走向一般在北东东60°—70°。向南东倾斜,倾角40°—45°。于侵
入体附近座状变化大,岩石遭轻度变质,岩层厚度约2700米。表现地貌特征为基岩出露不佳,
易风化成碎片,构成平缓云地貌。
(二)下侏罗系矽质岩及火山岩组
岩组分布于新兴屯(现勤得利农场十五连)到勤得利农场三分场一带,成北东向连续地包围
工作区南部边缘。岩组分上下两部分,下部主要由矽质岩与绿色质岩互层,上部由酸性熔岩及
凝灰岩,质岩夹层组成。
1.岩石下部岩相特征
(1)矽质岩:呈白色、灰白色、肉红色、火漆色、 灰绿色、黑灰色等多种。密状块、节理
发育。矽质岩内富含锰矿受热液及冷水作用,使锰富集,并伴有锰的矿化现象。
(2)蚀变玢岩:灰紫色成份。为中基性, 含有孔雀石,铜矽化现象。于新兴屯一带夹矽质
岩中呈夹层出现,厚达几公尺到几十公尺。
(3)绿色泥质页岩:绿色、灰绿、褐色等,片理发育,易风化成碎片。
2.岩组上部酸性岩及其凝灰岩。页岩夹层、分布在新兴屯到勤得利农场三分场一带。
(1)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灰色、灰黑色、紫色致密坚硬,具流放纹构造。
(2)黑色凝灰岩,呈夹层出现在酸性熔岩中,厚度不稳定,厚达490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
触。
(三)上白垩系街津口山岩组
该岩组分布于街津村之北东畜牧场等地零星出露。由流纹斑岩、结晶碎屑流纹岩质、灰熔
岩为主及少量的罪细岩、火山角砾岩组成。
三、新生界
(一)第三纪玄武岩。区内仅发现有青龙山一带孤零出现,范围约有三平方公里。岩石特征:
玄武岩为灰色状块,具气孔构造。镜下命名为辉石粗玄岩,无次生变化,岩相变化大。可
见厚度达60米,下限不明,被第四纪沉积掩盖。地貌特征为孤山露出。每区内出露无联系,根
据中苏考察团乌苏里江地质队定为第三纪地层。
(二)第四纪散沉积
境内第四纪散层极为发育。广泛覆盖整个三江平原。由冲积,坡积及残积物组成。区内坡
积物分布广,可划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黑色腐殖土,植物生长层,碎砂少厚度在 0—
0.5公尺;中部由棕红色,黄褐色砂质粘土, 砂土层夹少量碎石。厚度不一;下部为风化碎石
组成的残积层,山的顶部厚度谋,山的凹处及河谷沿岸古河床沉积转厚。最深可达10公尺以上,
南部为广阔的冲积平原。
四、侵入岩
境内以火山活动侵入岩为主。由燕山期闪长岩体花岗闪长岩体组成,成岩株状产生。侵入
中生界地层中,其分布面积占全区的1/2以上。
(一)闪长岩体。分布于三分场、街津口、畜牧场一带。区内出露大小岩体成岩石株状沿北
东向侵入,分布街津口北面岩体长达5公里,宽1.5公里,于畜牧场之西,岩体侵入下侏罗系地
层中。岩体侵入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中,时代为下侏罗纪以后产物。
(二)花岗闪长岩体。
境内出现岩体两个,分布于勤得利、街津口间。长达20公里,宽12公里,成岩侏状产出,
沿北东方向分布。岩体表现在地貌上的特征,组成了本区最高的山峰额图山 (626.6公尺),街
津山 (551.7)公尺花岩裸露,经球状风化作用,易成较大滚圆状露头,山脊及低四处多风化成
残砂,均可认为侏罗纪后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