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良种培育

第三章 农业管理

第一节 良种培育





  同江县从解放初期到1955年,农作物的种子基本处于“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情况。常
常是种、粮不分,以粮代种,到春播时从大仓子里拿出粮食代替种子用。因此,各种作物的单
产很低。

  当时同江地区小麦农作物种子有“火麦”、“大青芒”和“光头麦”,玉米种植“小金黄”
比较普遍,大豆种子是“满仓金”,都是比较优良的品种。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生产队建立了种子田,县里办起了良种场,自行培育适宜本地区
气候特征的优良品种,同时也从外引进一些优良品种。

  从1958年到1976年,同江县先后引进了小麦种子“合作2号”、“合作5号”。1964年,引
进“克强”经过试种,适合同江气候及自然条件,1967年全县普及。1973年,引进“克丰一号”。
1975年引进“克旱七号”、“克旱六号”。这些种经过试种, 增产幅度均在15—20%。1977年,
在全县进行推广,已成为全县的当家品种。

  1960年以后,玉米种子以“白头霜”为主。1966年,开始种双交种,因双交种生育期较长,
又因1969年旱霜,玉米没有成熟,双交种逐渐减少,现已不再采用。

  1970年,县内派出农业科技人员到海南岛学习玉米良种的培育技术。1971年,开始在同江
试验玉米自交系配种。1972年后,开始推广单交种。1978年,开始推广的组合玉米种是用“火
—2×维尔100”代替了“玉霜×195A英”,这个组合产量比“103×528”单交种高,杆强不易
折。1978年后,大面积推广这个组合单交种。三村公社还推广一些A96×牛(东农243),还有为
数不多的“火球×100”,“垦44×东黄”。

  1963年以前,大豆品种主要是“满仓金”。1963年,开始种植“丰收二号”。1964年,开
始种植“合交六”、“八号”、“十一号”。1971年,部分生产队试种了 “东农286”。1974
年引进“丰收十号”。1976年,引进“合丰二十二号”。1977年,引进“合丰二十三号”。根
据各公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公社所选择的品种亦不同。三村公社和同江公社以
“合交六号”为主,乐业公社以“合丰二十二”为主;向阳公社、前卫公社以“合丰二十二”
和“丰收十号”各占一半。

  1978年,同江县建立了种子公司,公社建立了种子站,大队建立了种子科研室。引进了小
麦新品种有 “克66—701”,经过试种,散黑穗病严重,此病在开花期传染,不易防治,而被
淘汰。1981年,引进“龙幅77—4067”小麦新品种,以后又引进“克丰三号”、“克丰二号”
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在全县适应性强,增产比较显著,逐渐在全县推广。此后全县大面积推
广 “火球—2×维尔100”这个组合的玉米单交种,全县有40%的生产队推广杂交种。大豆品种
仍以“合丰二十二”、“二十三”、“丰收十号”为主。东四社部分生产队种植“黑河三号”
和“黑河五十四号”以后又引进合丰二十四号新品种,1984年开始继续试种。

  良种的引进和经营主要由县种子公司负责。同江县种子公司的前身是抚远县种子站。1966
年,同江建县后,将抚远县种子站改为同江县种子站。1979年,种子站升格为科级单位,改为
同江县种子公司至今。

  经营种子的情况:1978年经营各类种子100万斤;1979年经营 150万斤;1980年经营190万
斤;1981年经营200万斤;1982年经营440万斤。

  由于种子不断地更新换代,每年都引进大批良种供农业生产需要,保证了全县种子的良种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