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植物保护

第三节 植物保护



  

  1965年前,不重视植保工作。1965年以后,为防治金针虫、黑穗病,在小麦、玉米播种前
用0.3%的“赛力”“六六六粉”拌种,以0.5%的颗粒剂防治玉米螟。1972年,开始用 24D丁酯
防治谷地双子叶杂草,1974年,以此药防治麦田双子叶杂草,效果很好。1979年,开始以氟乐
灵防除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试验,以后在全县推广。本县大豆虫病主要有孢囊线虫、根蛆、食
心虫、食虫等。防治孢囊线虫, 可用30%呋喃丹颗粒剂,每亩10到15斤,防治根蛆可用 20%的
“六六六粉”用量为种子的0.7%,可兼治苗期大豆蚜虫和金针虫危害,防治大豆食心虫,在成
虫出现高峰期(8月上旬),每垧喷4斤“敌敌畏”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麦对灰菜、蓼吊子等阔叶杂草较多的地块,普遍应用了 24D丁灭草,施药时间在小麦分
蘖末期,即4叶到5叶进行,最晚不能超过5叶期,采用机动喷雾器,垧用药 2斤,兑成458斤到
600斤溶液,喷药时要选择无风、高温、晴天进行作业,除草率在80%以上。适时压青苗,促进
增根壮苗,抗旱保垧,效果明显。

  水稻灭穗草以“禾大壮”“杀草丹”为最有效,施药期一般在立夏后。治虫防病主要是消
灭越冬虫害,早春时烧毁田间和池埂上的杂草,芽期以防绵腐病为主,苗期以防治潜叶蝇为主,
水稻生育后期,主要以防稻瘟病为主。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

  黄瓜霜霉病的蔓延和发展,严重威胁黄瓜的生长,从而导致市场供应紧张,不能满足人民
群众的生活需要。为此,县科委决定开展对该病进行防治试验,并主持成立了黄瓜霜霉病防治
小组。参加的单位有农业科研所、蔬菜办、新华大队、兴中大队等 9个单位,经一年的反复试
验和研究,初步掌握了该病的发病规律,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方法分药物防治和生态防治。1.药物防治:用40%“克霉灵”200倍液,亩用药 3斤左右每
次用药间隔6到7天,用背负式喷雾器喷洒。2.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新华二队与兴中二队大棚
的温、湿度均按要求进行控制,昼夜如发现温、湿度过高马上进行通风。新华二队仅白天通风,
夜间不通风,所以晚间温、湿度都比兴中二队高。结果新华二队大棚黄瓜霜霉病比兴中二队黄
瓜发病早20多天,并且蔓延快,病情重。

  大棚内使用“克霉灵”效果显著,不同处理均增产 1倍以上。在试验中发现,克霉灵虽有
治疗作用,但用药最佳时间是在发病早期,否则用药过晚,则病害已造成损害。

  露地黄瓜使用“克霉灵”防治霜霉病,一定要在气候条件、雨水条件等诸条件适宜的情况
下才能进行,针对霜霉病菌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传
播、繁殖的环境条件来达到防治的目的。

  黄瓜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5到32度,最适宜的相对湿度是60%到70%。而霜霉病菌的生存、
繁殖最适宜温度在15到17度,相对湿度越高越好。叶面有水滴时,最有利于入侵,所以严格控
制黄瓜生长期的温度、湿度,有利于黄瓜的生长,而不利于霜霉菌的生长,取得生态防治较好
的效果。

  此项科研成果已在全县广泛推广,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该项科研成果,在全县科学技
术大会上授与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