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灌溉工程

第五节 灌溉工程



  

  一、兴中抽水站工程

  1965年春,由合江专署水利局勘测设计队帮助规划、勘测、设计,1966年 4月,由合江地
区水利局批准,投资 5万元,在同江镇西郊兴中大队建一座蔬菜灌溉站。同年10月开工。1967
年6月竣工。泵房可装6BA—12A水泵4台。因当时资金不足和设备较差只装 3台,装机容量30砝,
最高效益可灌溉蔬菜240亩,水稻150亩。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管理不善,效益逐年减少,
整个抽水站遭受破坏。1985年,只剩泵房的四面砖墙了。

  二、前进抽水站工程

  前进抽水站位于乐业公社前进村北1公里,松花江右岸,万发后河入口处。

  前进灌区,在1976年进行施工,属于边设计,边施工、边受益的三边工程。当年10月,受
益区社队、县直机关及各企事业单位,按职工人数分担土方工程任务,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半
月内4.2公里的输水干渠基本成形,完成土方15.27万立方米。

  1978年,开始施工渠道枢纽建筑物,当年完成主厂房的沉井工程,1980年,达到使用状态。
泵房内安装2台28FVB—70轴流泵,口径700毫米,扬程为10.3米,秒流量为1.6立方米.配150瓩
电机2台。还安装Sb离心泵4台,口径300毫米,扬程为4米,秒流量为0.2立方米,配40瓩电机4
台。到1980年,国家对灌区共投资79.5万元,地方财政补助12万元,乐业公社自筹13万元,总
耗资达104.5万元。前进灌区设计灌溉面积2.26万亩,1980年有一个大队受益,1981年有6个大
队受益,面积为3000亩,在工程逐步完善后,可以达到设计能力。

  三、新发抽水站工程

  新发灌区位于“三江口”下游0.6公里处。始建于1977年秋,1978年,完成前池及干渠2公
里;1978年 9月末,完成渠首泵房压水池工程;1980年,修筑两座桥,一座混凝土渡槽;1983
年,修建两座分水闸、3支灌溉渠;1985年,修 2支灌溉渠,逐年完善配套工程。抽水站安装4
台20ch—28型水泵,配套电机115瓩,总装机460瓩,每台扬程12.8米,秒流量为0.56立方米。
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3000亩,共有5个村受益。

  该灌区属于民办公助项目,总投资3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投资17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费
投资10万元,地方财政补助6.3万元,公社自筹1.7万元。

  四、头屯浮船抽水站工程

  1983年春,头屯农民向水利局提出申请,要求在屯北黑龙江右岸建一座当年受益的永久性
抽水站。为扶持农民种水田的积极性,水利局立即组织人对现场进行勘测,经勘测、研究决定
建一小浮船式抽水站,可以当年受益。

  1983年 4月初,开始修筑浮船,安装机泵,架设2公里长的高压线路,两期50余天,5月22
日正式抽水灌溉。全部投资仅11万元,其中:地方财政筹款6万元,当年小型农田水利费5万元。
当年灌溉水稻3700亩,按实灌面积计算,亩投资29.73元。

  头屯农民自1983年起,利用浮船式抽水站发展水田,对白浆土、低产田改造获得好收成,
成为省、地白浆土种稻攻关的重点队,社员收入提高了,改变了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的状
况,还向国家上交了商品粮,摘掉了穷村的帽子。

  五、机电井

  60年代初,同江人少地多,极丰富的江河地表水均未利用,农民无灌溉要求。

  1968年,全县落实省水利局打井抗旱发展井灌会议精神,水利局派出水利技术员 1人去集
贤县学习打井技术。由省水利厅调拨给 1台肇东机械厂生产的“大锅锥”打井机,可打50米深
的井。首先在南大营县良种场打了 1眼试验井,井深32米,由于井壁坍塌只下了19米井管,施
工近半个月,4月下旬完成,按4时水泵1台,井中水位完全够抽,当年种水稻60亩。

  1969年,在向阳公社胜利大队打了两眼旱灌井,当年搞了小麦灌溉试验,灌溉后的小麦长
势良好。

  1976年—1980年,连续 5年干旱,省、地非常重视抗旱工作,大力发展抗旱水利工程,农
民群众对抗旱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有了要求,县水利局在向阳乡规划了万亩井群喷灌区。到1980
年末,全县建机电井 107眼,装机马力达到1340马力。水利局在向阳公社召开了由各大队长和
支部书记参加的现场会,作了喷灌技术试验表演,在全县推广机井喷灌经验。

  1983年以后,逐年给八屯、青龙山、红星、永胜、四屯打改水深井。至1986年末,已打16
眼改水井,解决0.65万人口及0.14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病区人民经改水后,增强了体质,恢复
了劳力。

  1986年末,据统计:全县机电井数为788眼,有效灌溉面积61428亩。

  同江县农田灌溉水田居多,旱田灌溉居少。灌溉工程设施都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青龙
河、莲花河等沿岸,建一些固定或流动抽水站,沿江河较远的社队打机电井,用江河水、地下
水进行农田灌溉。

  1966年—1970年 6年时间,全县平均每年实际灌溉面积只有2450亩,其中:水田每年平均
种植2083亩,旱田灌溉还没有发展起来,灌溉面积很少。

  1971年,农田灌溉工程设施发展到18处,其中:江河抽水站11处,机电井灌溉工程 7眼,
装机18台,总马力达637马力。设计灌溉面积10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8100亩,本年实际灌溉面
积为5500亩,其中:水田3000亩。

  1973年,灌溉工程设施18处,其中:江河抽水站11处,机电井7眼,装机24台,马力达684
马力。有效灌溉面积9500亩,保证灌溉面积6900亩,本年实际灌溉面积3000亩,其中:水田1200
亩。

  1981年,设计灌溉面积为3.2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3.09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2.61万亩,
其中:水田1.89万亩。

  1981年以后,由于降雨量逐年增多,旱田灌溉除种菜外几乎没有了,但水田灌溉面积却一
年年增多。

  1984年,全县农业排灌机械111台、2672马力,机电井85眼,有效灌溉面积14282亩,其中:
机灌8852亩,电灌5430亩。

  1986年,全县农业排灌机械472台,喷灌机械197台,机电井788眼,有效排灌面积为61428
亩,其中:机灌面积57290亩,电灌面积4138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