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预防接种

第三章 防病治病

第一节 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是通过人工免疫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可以提高人
民群众的免疫水平,达到预防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 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规定, 对易感人群进行
“牛痘疫苗”、“霍乱菌苗”接种。1975年,扩大“牛痘疫苗”的接种范围,对 3个月—55周
岁的易感人群普遍施行接种,1975—1981年,共接种牛痘疫苗 99633人份。通过“牛痘疫苗”
和。霍乱菌苗”的接种,有效地控制了天花、霍乱在本县的发病。

  根据卫生部“接种一片、免疫一片、巩固一片”的指示。1966年 6月,组织各医院、公社
卫生所、卫生人员进行“白喉疫苗”的接种。第一次接种5454人份,第二次接种5154人份,全
程接种率达94.5%。后改用“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1976—1986年,三联疫苗接种达65112人
份。

  本县“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是从1966年开始的。1982年,对15岁以下儿童普种“麻疹
疫苗”,使麻疹患者从1981年45例,减少到1982年15例。1976—1986年,共接种“麻疹疫苗”
89995人份。

  “伤寒菌苗”的预防接种,以卫生人员、服务行业、水上工作的船队人员,重点发病村屯
为主要对象。1979年,全县共接种伤寒菌苗8.561人份。

  本县从1966年开始“脊髓灰白质炎减毒活疫苗”的推行工作。为了准确掌握适龄儿童底数
及健康情况, 服用前进行逐户检查登记。在服用过程中, 结合巡回医疗反复进行补服,采取
“四定一包”(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任务、分片包干到底),及时进行指导工作。仅1966
年,第1型服1588人份,第 1型服1592人份,服用率达90%。1976—1986年,共服“小儿麻痹糖
丸”(即脊髓灰白质炎减毒活疫苗)151601人份。

  本县采用皮肤划痕和皮内注射方法进行卡介苗接种,接种前做结核菌素试验。1980年以后,
不采用皮肤划痕法。1984年以后,采用结核菌素预防接种。接种对象为 1周岁以内的婴儿,在
小学1年级及毕业年级分别进行复种,1982—1986年,初种和复种人数总计9958人份。

  自1980年,本县卫生防疫站开始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举办了计划免疫管理学习班 2期。
1985年,在本县普遍推广了计划免疫工作,乡村卫生院、所已基本形成冷链系统,做到保质保
量,安全可靠,使广大适龄儿童得到了及时接种免疫。1986年,应接种各种疫苗7960人,实际
接种6130人,接种率达 77%。“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84.28%,“麻疹疫苗”接种率87.71%,
“小儿麻痹糖丸”接种率87.77%,“卡介苗”接种率95.27%,四苗覆盖率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