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疾病防治
						
							
第六节  疾病防治
                                 
  一、肝吸虫病的防治
  本县八岔、街津口两个乡,在黑龙江下游南岸,是赫哲族祖居地,他们历来有吃生鱼的习
惯。鱼是肝吸虫的中间宿主,这里历来是全区肝吸虫病发病率较高地区。
  1974年,卫生防疫站采用便检肝吸虫卵的方法,在八岔地区抽查渔民、学生、机关干部等
86人,肝吸虫阳性26人,发病率30%。在街津口乡抽查45人,肝吸虫卵阳性10人,发病率22%,
并对中间宿主鱼类进行抽查,调查结果表明,八岔和街津口地区是自然疫源性肝吸虫病区。
  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预防为主措施,对这两个乡的居民进行卫生宣传,努力戒除吃生鱼
的不卫生习惯,对已患肝吸虫病者进行积极治疗。1977年,对在这两个乡查出的皮试(++)、便
检虫(+)有临床症状的123人,给予“血防846”治疗,收到了一定效果。
  二、地方性甲状腺肿的防治
  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本县地方病(地甲病、大骨节病、克山病)之首,建县以来,防治甲状腺
肿病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
  自1978年以来,本县地方病办举办各种类型学习班,学习地甲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食盐加
碘等。并组织人员深入各公社、各大队村屯进行普查,共查了 41371人,发病2331人,占受检
人数的5.4%。一度的97人,全部采用了碘注射液进行治疗,建立了病志,以观察疗效。并派防
疫人员去指导各个公社卫生院、村卫生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采取因地制宜,小型分散,就早
受益的原则。相继发放药品48万余片,碘丁注射液600余支,消瘿注射液400余支,并在县第三
小学抓1个地甲病治疗点。据不完全统计,仅一年,地甲病治愈及好转率达28.5%左右。
  1980年11月8日,合江地区地甲病办公室检查验收,向阳、三村、乐业3个公社,治愈率已
达84.4%。
  经过多年防病改水、食盐加碘和口服药物治疗等方法,全县地甲病逐渐减少。如较重病区
的向阳公社红旗大队发病率由1973年的 45.2%降到1980年的8.1%。乐业公社太平大队也由1973
年的34%降到1980年的11.4%。全县发病率由1978年的5.4%,降到1986年的3.72%。
  1986年,全县吃上了碘盐。目前碘盐加工实现了机械化,配备了加碘机和专职人员。卫生
防疫站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查,使粮库做到无碘盐不出库,不合乎质量不出库,层层把关。
  1986年,举办地甲病防治学习班8期,参加人数250余人,同时还发放宣传单2000余张。
  三、大骨节病的防治
  建县以来,卫土防疫站一直坚持对大骨节病的防治工作。在60年代,曾利用“6.81”治疗
大骨节病人。1978年以后,大骨节病的防治被高度重视起来,地病办派人到地区参加学习班,
回来后又组织各级有关人员学习治疗大骨节病的基本知识。在1980年以前,主要采用水质改良、
口服生石膏、中草药,以及改变精神条件等综合措施对大骨节病进行防病。1981年以后,不但
对病人开始投服亚碘酸钠进行治疗, 还对病区一部分人进行预防性服药。到1986年为止,对3
—16周岁儿童全部实行预防性服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86年,全县大骨节病降低为0.27%。
  四、克山病
  到1986年为止,本县共发现4例克山病人,系1976年的移民。1978年,已死亡 2人。另2人
已转成慢性克山病,已经能够参加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