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第二编 建置

编下序



  抚远村屯的形成约在清末。此前,由于清政府实行封禁政策,仅沿江散居一些赫哲族居民。
1861年(咸丰十一年)后,以汉族为主的流民陆续进入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垦殖、渔猎,建立
家园,但尚未形成较大的村落。1884年(光绪十年)前后,黑龙江沿岸额图至通江段有 8个赫哲
族村屯,60余户。①

  1909年(宣统元年)设绥远州后,境内有村屯 8个,其中沿黑龙江有额图、秦得利、秦皇渔
通、浓江(龙江)、科勒木、韩奇小河子;沿乌苏里江有窝集口(乌苏镇)、海青渔场;其他地方
流民并赫哲人沿江零星居住未成乡村。全州有1 003口人,其中:务农230人,从工12人,经商
18人(包括科勒木俄国石商2人,依力嘎俄酒商 1人),从事渔、猎、伐木、采石者743人。1911
年全境人口1 207人,182户,其中赫哲人(即七姓,东海部,编入八旗,属正红旗)87户395人,
外来户14户102人,商民3户18人,侨寓流民161处,窝棚692人。

  抚远县村屯形成集中在民国五、六年以后。当时,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远东地方极不平
静,部分侨居俄地的中国商民纷纷回到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居住。今抓吉乡的郑、张、
曹、费四姓即当时由俄地迁来,从事渔猎、经商等营生,有的兼种杂粮、罂粟。抚远县居民随
之迅速增加,为后来形成村屯奠定了基础。以经营鱼梁子为业的居民点也得到发展。其中鸟苏
里江沿岸有别拉洪梁子、胖头梁子,黑龙江沿岸有浓江大梁子、董凤刚梁子、黑鱼泡梁子、秦
得利梁予。这些生产点的建立加速了蒿通镇、国富镇、秦得利镇的兴起和繁荣。海青屯和抓吉
屯的形成则缘于其滨临的乌苏里江盛产大马哈鱼,清末海青屯已经成为著名的渔场。

  民国初年,中俄边境民间贸易异常活跃。侨居俄属伯力、庙街、海参崴一带的华商不断来
依力嘎地方,在乌苏镇、海青、蒿通等交通便利,人烟较多处开设门市经商,仅乌苏镇就有裕
丰太、亿中立、福茂源、广兴玉等十余家商号;国富镇、海青、蒿通有德发祥、恒发隆、裕德
长、鸿春祥、德庆祥、永记等 6家商号,并有妓院五、六家。商业的发展对村屯的形成和发展
起到了促进作用。

  1929年前后,抚远县境内已有大小村屯29个。1938年(伪康德5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为加
强对边境居民的控制,切断人民与抗日队伍的联系,强制推行归大屯政策。在近10个月中,将
沿江散居的赫哲族人集中归到一、二、三部落扣下八岔(即秦鳇鱼通),其他各族居民则被归并
到县城、小河子、宋家店、浓江村、抓吉镇、滕家店(今东合屯)、下八岔、海青镇、马小山、
亮子里、傅家屯、蒿通镇、国富镇、里小山、寒葱沟、石头山子、四平山、太平镇、大阪屯、
斯马力山、卧虎山、别拉洪前山、秦得利、额图等24个村屯中。总人口达1.2万多人。

  ①《三姓副都统衙门挡案》第37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