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一节 地名考述

第十一节 地名考述




  伊力嘎伊力嘎为抚远设治前的土名,初见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之后。根据1920年杨步
墀等著《吉林依兰县志》所载,伊力嘎实际应为“伊力噶跚”。书中详列了富锦至通江子东口
沿途27个地名,即富锦、古必扎拉、吐斯克、尼尔博、同江、头屯、12棵、睦邻(街津口)、科
木、得勒气噶跚、额图噶跚、秦得蔺噶跚(勤得利)、卧泥河口、色勒街库、外塔、雅拉哄、浓
江、伊里噶跚(绥远)、克勒木洪库、韩奇小河、通江子西口、僧得、麻拉夫哈、窝集河西口、
通江东口。从以上看,在27个地名中,带“噶跚”2字的共有4个,而“噶跚”在满语中为村屯
之意,所以上述四个地名实际是:“得勒气屯、额图屯、秦得蔺屯和伊力屯。从另一角度说杨
步墀在27个地名中只列出 4个“噶跚”,似不是随意所为,当有一定的根据。而今抚远南山旧
称“伊力嘎山”。当是“伊力噶跚”的同音误解,即以“山”代“跚”导致“伊力嘎”成了屯
名和山名,而“跚”则变成了“山”。因此,根据上述推论抚远(含绥远)在设治前应称“伊力”、
“伊勒”当不谬。

  抚远·绥远绥远名称起用于1909年抚远县设治之时。当其时,经吉林总督奏请清廷批准于
伊力嘎山下立绥远州。定名“绥远”盖事出有因,据《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载,光绪六年十
月十三日,吉林将军铭安为议奏设富克锦协领衙门以固赫哲民心而绥边圉事启奏清廷:“照得
三姓地处极边,东西二千余里,南北五百余里,……自中俄分界以来,赫哲半居界内,半居界
外。界内各屯之赫哲即有七姓,均以渔猎为主,秉性朴诚,骁健耐苦,素习鸟枪并善戈弋。”
“近闻俄人在伯力一带盖造营房,添设官署。该处赫哲远隶俄屯,时有赏赐银牌,分给幼孩衣
服等事。彼族意存笼络,难保无暗地招徕之计。兹值筹备边防添练兵勇之时,亟宜将界内之赫
哲设法抚绥以图久远。俾知服畴食德永矢忠贞,不致为洋人所惑,似目前至要之物。”“拟就
界内之七姓赫哲招集精壮三四百名挑为披甲”,“居常无事之时,仍听其渔猎谋生,各安本业。
设遇江防紧要,随时调遣,就近分布各口以资扼守。”“在赫哲,同心捍御,亦身家自卫之图,
在边圉,多一藩篱,有犄角相依之势。风声所树,并可使界外之赫哲怀德畏威,同深向慕,身
居俄界而心恋国恩,未始非绥抚远人之一道。”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五日,经兵部批准十二月初
七日设富克锦协领,并挑选披甲三百余人沿松花江、黑龙江扼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自中俄分界后“镇抚边疆”、“绥抚远人”,以示“优予厚待之深心”
乃清廷治边之策。28年后(即1909年)在极东边陲设治之时立名“绥远”亦可谓朝廷良苦用心之
所在。

  尔后,民国18年因重名而改称“抚远”,以“抚”代“绥”乃同义更易,其用心仍在“绥
抚远人”。

  浓江·浓江屯 “浓江”河名。早在清光绪年问即有(见《吉林通志》)。浓江系由“龙江”
一词演变而来。传说早年在今油库处的长虫山上有蛇无数,经常在河中浮游,所以当地群众便
称此河为“龙江河”,河边的小屯称“龙江里屯”。后来,大约因为人们读音的差异,在历史
进程中“龙江”逐步演化成“浓江”,龙江里屯也就变成了浓江里屯或浓江屯。

  抓吉屯 1900年前后在今抓吉屯处只有一户姓赵的挡梁子,而在对岸即乌苏里江东的抓金
山(即阿克忒里山)下契尔卡河口处有小屯清光绪年间称瓜金噶跚,清末称抓金屯。抓金屯居住
着汉、朝鲜、赫哲等民族的居民。后来由于此屯被大水冲毁,该屯居民吕才和大部分居民迁居
江西今抓吉屯处居住,并将屯名“抓金”带到江西,以后逐渐演变成抓吉屯。

  海青 明代称海楚,亦称海楚洪,伊彻满语为“小锅”的意思。名称由来,推测可能源于
本地历史上为著名的渔场,渔民常搭盖窝棚支小锅烧饭,因而才有其名。

  国富镇 国富镇一名系借用而来,因此处乌苏里江东岸苏联境内有一村称“云南国府”,
遂称本屯为国富镇。1948年以后,该屯居民迁至现四合村,原屯废弃。

  蒿通 原名“霍吞”或“霍通”,伊彻满语意为“城”。该处原为古城遗址所在,1940年
前后被江水冲刷掉。

  瓦盆窑 民国年间曾有汉族人一户在此烧制泥瓦盆,销往东安、国富镇一带,伪满时期瓦
盆窑破落遗留此名。

  和罗 即今海青公社大岗一带。和罗在满语中意为山谷之“谷”或“壑”,因此处正对乌
苏里江东岸和乐河口得名。

  模尔特伊 在今抓吉乡老东和左边。满语“模勒(尔)”为马,“特伊”歇息之意,合成词
为歇马的地方。

  木克得赫 该址在抚远三角洲东南侧,东濒乌苏里江。伊彻满语“升起”之意。

  乌苏里昂阿卡伦 该址在抚远三角东北端,濒临黑乌二江汇流处。昂阿,伊彻满语“口”
或“嘴”意,卡伦,哨卡的意思。乌苏里昂阿卡伦,即乌苏里江口哨卡。

  黑龙江 满语叫萨哈连乌喇,因黑龙江水黑,古名黑水,土人亦称黑河,北史谓之完水,
唐书谓之室建河,至辽史始有黑龙江之称。元代刘静修题金太子允恭墨竹句,“黑龙江头气郁
葱,武元射龙江水中”。金时又称混同江。清圣祖仁皇帝太康三年夏四月泛舟松花江,诗云:
源分长白波流迅,支合乌江水势雄。木落霜空天气肃,旌旄过处映飞虹。(注:乌江即黑龙江。)

  乌苏里江 乌苏里为伊彻满语“下游”之意,译成汉语即下游的那边,又作“下江”的意
思。乌苏里江在明代称“阿速江”,又作亦速里河(见明《太宗实录》四十八卷,永乐五年三
月乙巳条),清光绪年间称乌子江、戊子江(见《吉林通志》),旧时,曾将乌苏里译为满语
“天王”,实为错误。

  别拉洪河 伊彻满语,意为大水漫流之河,又作圈河——即泡沼相连的河。水大时则漫溢,
无规则河床。

  毕尔窦(或宝)河 伊彻满语,意为“水淀”或“积水泊”,该河为别拉洪河的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