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兵建设
第二节 民兵建设
政治建设解放后,县委把民兵政治建设始终作为民兵队伍建设的根本。1950年到1953年,
县武装科先后举办4次民兵干部训练班,时间最长达15天,参加训练的干部达120人次,每天都
有3小时政治课,内容主要以“抗美援朝,保家为国”为主题。 60年代后期,结合战备经常对
民兵、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广大民兵、干部的政治觉悟。
军事训练 1958年后,在大办民兵师,粉碎美蒋阴谋窜犯大陆和全军“大比武”的形势下,
军事训练被提高到首位。训练内容包括兵器常识、射击常识、投弹常识等。其后,又逐渐增加
了技术、战术基础和应用训练内容。1968年后,随着中苏边境冲突的升级,全县民兵进一步掀
起学军事的高潮。全体武装基干民兵普遍掌握了七五炮和八二无后座力炮的操作技术。1971年
后对民兵排以上干部进行了两期训练,主要学习射击、刺杀、爆破、投弹、埋设地雷、单兵战
术和以打坦克为重点的“三打”训练。1972年,全县共训练民兵 2 873人次,占全县民兵总数
的80%以上,其中专职武装干部12人,民兵骨干381人,排以上民兵干部340人。基于民兵1 980
人,有639人参加过实弹射击。县民兵独立营和基干民兵干部受训时间 80小时,基干民兵48小
时,普通民兵也普遍受到军事常识教育。在训练中,坚持“劳武结合”的原则,广泛利用田间、
地头、村头进行小型、就地、分散、化整为零的练兵活动。同时还利用早晚、阴雨天、夜间进
行训练,使民兵训练做到“长流水、不断线”。
1976年,以专职武装干部、民兵排以上干部、打坦克爆破班、炮兵、通信分队为重点,展
开军事训练。在训练中,学习毛泽东主席军事思想,学习基础技术,并进行战术、近战、夜战
训练。
1979年,根据《三年训练纲要》规划,因地制宜开展对民兵干部、武装基干民兵和民兵专
业分队训练。同时,利用“六一九”、“九二九”、“八一”等纪念日和节日,组织民兵进行
军事会操比赛和“三手”考核。至1980年4月,全县共训练民兵排以上干部 439人次,占71%;
训练武装基干民兵1 438人次,占95%;训练民兵专业分队180人次,占90%,总评成绩均在及格
以上。全县涌现出优秀射手、投弹能手、技术能手91人。通过训练,各级民兵干部达到“三会”、
“两能”要求,广大民兵基本上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1981年,利用冬闲时间,先后集训民兵干部和基干民兵393人,有97%的人获得合格证。同
时在浓桥公社开展游击队组训试点工作,参训30人。
1982年,根据上级《关于调整改革民兵军事训练试行意见》,全县民兵实际训练人数达257
人,超过上级下达的受训指标,并全部达到合格标准。
1984年,民兵军事训练工作抢前抓早,以乡为单位集中训练,于 4月份即完成年度训练任
务。参训163人,其中连、排长9人,步兵88人,地炮36人,通信24人,重机关枪 6人。参加军
分区教导队训练的专武干部 5人,结业成绩均获优秀。本年县人武部贯彻“双鸭山现场会”精
神,开展“三场一地”建设工作,实现训练基地全部配套。达到有宿舍(200平方米,计7间)、
食堂、餐厅、床位(30张);有教室、黑板、课桌椅;有靶场 (长300米,宽100米,1条400米,
试靶壕及100米、200米、300米三道射击台);有战术场和投弹场(坟包、土坑各4个,堑壕60米,
铁丝网2道);有由7名专职武装干部组成的教学队伍。另外各乡也建设了训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