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民族人口与分布 解放后抚远县居民以汉民族为主,另有部分赫哲族和朝鲜族居民。
1951年,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19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78%。其中赫哲族 155人,占全县
总人口的4.67%;朝鲜族3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
60年代以后,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民族成份日趋复杂。
根据1964年7月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即现辖区范围)总人口为4 917人,其中
汉族人口有4 832人,赫哲族人口有46人,满族人口有 33人,蒙古族、回族、苗族、壮族、朝
鲜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人口各为1人,总计85人。
根据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总人口为25 987人,其中汉民族为
24 843人,少数民族人口增加到1 144人。在少数民族人口中有满族606人,赫哲族60人,朝鲜
族90人,蒙古族17人,回族10人,壮族6人,锡伯族8人,达斡尔 3人。1985年底,全县少数民
族增加到1 214人,其中满族924人,赫哲族123人,朝鲜族104人,蒙古族25人,回族16人,锡
伯族11人,壮族8人,达斡尔族3人。
抚远县常住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全县6乡2镇。其中抚远镇 327人,浓桥镇 125人,通江乡
132人,抓吉乡222人,海青乡187人,别拉洪乡42人,寒葱沟乡89人,浓江乡90人。
抚远县少数民族人口变动情况
(1982年与1985年相比)
表22—10 单位:人
附:
赫哲族 赫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古时代,赫哲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于黑龙江、
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赫哲这个名称,始见于清初康熙年间。清朝对分布在三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称为赫哲族。有
些文献史册上亦称赫真、赫金、赫津、黑斤、黑吉、额登。赫哲是下游或东方的意思。对东边
人或下游人叫“赫吉斯勒”或“赫真斯勒”,意为“东方的人们”或“下游的人们”。住在松
花江下游,勤得利以上的赫哲人,自称为奇楞、奇勒尔、栖林等,意为“江边上的人”。所以
赫哲这一称呼,是由方位名称逐渐演变成一个民族的名称。除此,这个民族还自称为那乃、那
贝、那尼傲等。这些称呼都是“当地人”、“土人”的意思。
赫哲族原本中华大地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著民族。19世纪50—60年代,
沙皇俄国侵吞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中国大片领土之后,赫哲族便变
成了一个跨国民族。据斯莫里亚克《民族过程》一书介绍,苏联远东地区、赫哲族有10 005人,
大都分布在乌苏里江江口以下的黑龙江两岸,今哈巴罗夫(伯力)边区的那乃区、共青城区和库
尔——乌尔明区。苏联早期称赫哲人为高里特人或果尔特人,本世纪20年代后改称那乃人。
赫哲族的族系远源,当追溯至古代的肃慎人。其近源与满族同属女真族后裔。
据《吉林通志》卷十二记载:“赫哲”俗称“黑斤”,《柳边纪略》谓有薤(剃)发、不薙
发两种。“其地则自宁古塔东北行千五百里住松花江、黑龙江两岸者,皆赫哲喀喇,又东北行
四五百里住乌苏里、松花江、黑龙三江汇流左右亦日赫哲喀喇,即使犬国也。”另据《满州源
流考》魏源云:“宁古塔以东有赫哲部、奇雅喀部。混同江北岸之东复有使犬之赫哲亦谓之鱼
皮部。”王奎喜的《近代东北史》一书中也说:“赫哲与肃慎、黑水靺鞨等以至明代的东海女
真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世世代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清代的‘黑斤’、
赫哲喀喇,即今赫哲族的先民。……赫哲族和费雅喀以渔猎为主,以鱼皮为衣,使用狗拉雪橇
(爬犁),被称为‘鱼皮部’或‘使犬部’。”民国二年魏劭卿的《吉林地志》一书也有如下记
载:“黑斤、费雅喀人,在今日吉林省东北道自依兰以东,如桦、富、临、绥等属地皆有其踪
迹,但血统多已混合。沿河渔者,辄称为‘鱼皮鞑子’。”民国廿年《东北年鉴》也说:“黑
斤,原居海滨,清初内迁,信拜物教,强悍有力,族人亦甚寥寥。”
赫哲族和满族原本为一支,有着共同的族源。元末明初,住在今依兰一带形成满族核心的
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因为和其东邻的兀的哈人(即以后的赫哲族)发生械斗、仇杀,失败后,
在其首领猛哥帖木儿和阿哈出率领下,被迫南迁。迁走的与其他民族逐渐融合,便形成了以后
的满族。而留在依兰一带直到黑龙江下游的部族就是清代的赫哲族。居住在图们江北岸和乌苏
里江上游的赫哲人叫瓦尔喀部;居住在乌苏里江中下游、松花江、混同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
人叫窝集部;居住在东海滨处的赫哲人叫虎(呼)尔哈部;抚远故地则为使犬部。他们或依山、
或傍水而居,常年出没于水际林间,以渔猎为业,其生产方式原始落后。
赫哲族的生活和鱼类资源是密切相关的。抚远地域正处于三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水域辽
阔,鱼产丰饶,因此成为赫哲族赖以谋生的重要基地。
赫哲人生活特点,冬季以狗拉雪橇作交通工具,食鱼,并以鱼、狗皮为衣。衣食大部皆取
于大马哈鱼 ,故又称达马哈人。 “无文字,刻木记事,善雕刻,富艺术”,性情温厚憨直,
“有敬老济难之风”,服饰同满族,信萨满教。
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满洲语支。赫哲人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能够长期保存自己的语
言和风俗习惯,反映了赫哲族长期与外族隔绝,隐居在水滨山林中过独立的原始生活的特点。
赫哲族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渊源。 在民间流传着说唱文学 《伊玛堪》。民间故事
《说胡里》、音乐《嫁令阔、哪尼傲》和美术。
由于历史形成的种种原因,赫哲族人丁不旺。抚远设治初期,赫哲族人口总为 395人,占
全州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到1942年,日本侵略者将居住在嘎尔当、大屯、齐齐喀、茂日红阔、
街津口、勤得利和抚远等地的赫哲族强行归至一、二、三部落(其中三部落在同江辖区)。归部
落后,由于缺吃少穿,瘟疫漫延,人口大量死亡。三年中赫哲族人由归部落时的 237人减至165
人,死亡人口占总人口的 32.9%。解放后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和民族间通婚等原因,到1984年
年底抚远县实有赫哲族人口81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0.3%。
赫哲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更是抚远地方最早的开拓者。她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
河中,缔造过三江平原特有的古代文化——渔猎文化,这已从抚远县发掘的遗址和文物中得到
考证。清末赫哲族又与大批涌进来的以汉族为主的各兄弟民族一起,成为屯垦兴边开拓边疆的
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