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社会习俗
第六章 习俗 风尚
第一节 社会习俗
生活习俗 衣 各历史时期县内民众的服饰常以年龄和身份不同而形成一定的衣着习惯。
民国时期,穿偏大襟结疙瘩扣的衣服,这种衣服冬季较暖和。但青壮年和公职人员一般喜穿对
襟便服。夏季着长衫,冬季着棉袍,是一部分公职人员的习惯。每逢喜庆日子,多数公职人员
还在长衫外罩里夫呢马褂。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和身份一律都穿便裤。体力劳动者和妇女常扎裹
腿或腿带以利于干活和防毒蛇咬伤。赫哲族人则用鱼皮制衣。伪满时期,偏大襟衣服渐少,对
襟衣服增多。公职人员一般多着长袍马褂,少数人穿蓝、灰、藏青色西装。是时,一般百姓结
婚时,男人也着长衫。每逢年节各家都要缝制新衣,但因为贫穷,成年人的新衣穿过正月十五
后便脱下放好,以备来年节日穿用。解放后,50年代人们在穿着方面变化较大,穿长衫的没有
了,代之而起的是制服,但仍有便服。少数干部穿毛料中山装。妇女则常穿偏大襟布衫,有的
穿旗袍。60—70年代,流行的服装颜色是青、蓝、黄色,样式多为制服和中山装,因为,在一
些人看来似乎只有这种装束才说明你没有“腐化”,保持了贫下中农的“本色”。80年代后,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在穿着上人们摒弃了左的思想,展现出新的风彩,西装革履、旗袍短
裙为青年男女所喜爱。人们用各种款式、各种花色、各种质料的衣着尽情地打扮着生活。
穿衣如此,戴帽亦然。民国时期,县内一般民众夏季都戴草帽,冬季喜戴貉皮帽,而青年
人和公职人员夏季喜戴瓜皮帽,帽顶用丝线结成球形装饰。通常情况下,青年人是红球,老年
人是黑球,而稍有身份的人,帽顶则缀琉璃球。伪满时期礼帽流行,一般公职人员均喜戴此种
帽子,到伪满后期,日本侵略军的黄色战斗帽又兴起一时。赫哲族人则喜戴用狍子腿皮拼成的
帽子,冬夏一样。解放后,制服帽一直被男人们喜欢。80年代,男帽无大变化,而妇女披巾、
饰帽品种花色愈来愈多。各类纱巾成为老中青妇女的主要头饰,少部分人开始戴各种式样的女
帽,五彩缤纷,倍增风流。
民国时期,县内民众冬季常穿俄式牛皮靰鞡,内絮乌拉草。商人一般穿白色毡窝。夏天一
般都穿家做布鞋。赫哲族人则穿鱼皮轨靴。伪满时期, 胶鞋开始进入各家各户,公职人员90%
以上穿皮鞋。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般老百姓穿皮鞋已成常事。进入80年
代,青年妇女穿高跟皮鞋开始兴起,并很快普及到千家万户。
食 解放前,由于受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的制约,在吃的方面人们并不讲究,以能吃饱为
好。住在县内的辽宁人以高梁米为主要食粮,一天两顿饭;山东人、河北人则以玉米面为主,
一天三顿饭;吉林人以小米为主,每天两顿饭。各家各户一般到年节时才吃面,富裕人家也不
过半个月吃一次面。另外,县内民众喜吃鱼粥,即用大米先熬成粥,之后把鲤鱼或草根鱼的肉
切成细丝下到锅里,加上盐及其它调料煮熟。赫哲人则喜欢用小米、稠李子(一种野果)和鱼肉
做鱼粥食用。解放后,人们的缮食结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由粗粮为主向细粮为主转化。
在副食方面,无论解放前后,最受民众喜爱、最具地方特色的一道菜就是杀生鱼。逢年过
节、迎宾待客,这是一道不可少的菜。在每年的大马哈鱼汛期,汆大马哈鱼丸子待客也是抚远
的一大特色。
抚远县饮食文化拾萃
拌生鱼 主料选择鲜活鲤鱼(若用鲫鱼味道更鲜),一般2—3公斤重为宜,放血后,帖骨片
下鱼肉,切成细丝,再用上好的米醋一浸,肉丝变得挺实洁白,加上黄瓜、辣椒油、盐、香菜
等佐料一拌,一盘青绿碧透的生鱼就拌好了。吃起来酸辣鲜凉爽口,味道清香,是一道相当有
名的下酒菜,抚远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菜”。
冰霜“刨花” 在冬季选择哲罗、细鳞、草根、狗鱼等大个江鱼做主料,趁冻扒皮。鱼肉
切成二寸长半寸宽的薄片,好像木匠刨木板剩下来的一片片的屑花,抚远人称它为“刨花”,
配上米醋、辣椒油、韭菜花等各种风味的佐料,吃在嘴里,香喷喷、凉丝丝、辣乎乎。
清炖鲫鱼 以四合、别拉洪鲫鱼最为著名,个大、体肥、红肚皮。当地炖鱼,加生姜、辣
椒等佐料,用清水炖鱼,开锅就吃,鱼汤呈乳白色。营养价值高,鱼味香浓,不腻。
大马哈鱼子酱 大马哈鱼子酱为名贵佳肴,人称抚远“红珍珠”,一粒大马哈鱼子足有一
粒黄豆大,像玛瑙一样鲜红、晶莹、透明。在大马哈鱼出水 5小时内,进行加工的质量为最好。
一条雌鱼产卵3 500—5 000粒。每三粒相当于一个鸡蛋的营养成份,富含磷酸盐钙质,维生素
D,是良好的营养品。 抚远县产的大马哈鱼子颗粒饱满,好于日本、苏联等国。在欧亚市场上
享有盛誉,加工后的鱼子,加以香菜末、葱花等佐料,实在是少有的美味。
鲟鳇鱼子酱 比大马哈鱼子小,呈黑绿色,有人称之为抚远的“绿宝石”。总产量少于大
马哈鱼子,因此更名贵。近年由于吸取国外加工技术,鱼子酱质量有很大提高,远销到欧美国
家,受到普遍好评。加工后的鲟鳇鱼子酱可直接食用,亦是上等营养佳品。
鱼心炒青椒 在抚远,大马哈鱼心炒青椒也倍受人们欢迎。鱼心呈三棱块状。每个重约三
克,肉质鲜细,用各种应时蔬菜炒制均可,其中以青椒为辅料味道更佳。
红烧“白塔” 鳇鱼是黑龙江里的特产鱼类,肉味鲜美,为鱼中之佳品。鳇鱼较大,有的
体重达 500多公斤。鳇鱼鼻子名贵程度并不亚于鱼翅、燕窝,据说从前是当地官衙用来献奉给
皇帝的贡品。黄鱼鼻子和鳇鱼筋可同时红烧,摆盘造型特异,吃起来香脆,别有一番风味。
清蒸甲鱼 抚远县海青乡四合村产的甲鱼,体肥、个大,数量不多,以稀为贵。宰杀后的
甲鱼,用开水去皮,剔骨和内脏。切成小块,放在瓷盆里加葱、姜等佐料上锅蒸,营养极为丰
富,味美大补。
汆鱼丸子 是抚远县较有特色的一道菜。其方法首先是将新鲜大马哈鱼或新鲜狗鱼肉片下,
去皮,剁成肉泥,然后置盆中用多只筷子按固定方向搅动。当肉泥显示凝固状态时,继续加水
搅动,搅至肉泥发颤显出弹性时放入适量精盐、食用油、味精等调料继续搅动,一般仍需加几
次水,因为加盐后,鱼肉又开始显示凝固状。搅到再次显现弹性时即可。锅中放水,加少许盐。
待水八成开时,开始用手挤制肉丸投入水中,一般情况下,丸子漂起就已经熟了。出锅时,汤
里加少许味精和香菜即可。成品鱼丸子洁白、细嫩、表面发亮。若吃在嘴里口感软嫩即为上品,
若发面、发渣则手艺欠佳,若成了一锅粥则不足道也。
住 设治初期,由于人口不多,且以流民为主,所以住房多为简便易筑的马架子、地窨子。
其后有拉合辫草房出现。草房门窗用纸糊,伪满时期始镶嵌玻璃。各家居住以籍贯不同而各有
自己的习惯。关里人一般住东西屋,老少分开。老人住东屋,年轻人住西房。东北人则一般不
讲究,老少同住一室,分南北炕。
解放后,50—60年代居民住房无大改变,均以草房为主。由于许多房屋年代久远,人们对
城镇居民住房有“弯弯腰,柱拐棍,披头散发掉眼泪”的描述。7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许多人家盖起砖瓦结构的房屋,旧时代的东西屋,对面炕早已不复存在。进入80年
代,城镇居民中亦有少数人家开始建筑楼房,有的则买商品楼房居住。
70年代以前,人们做饭、取暖均以烧木材为主,秸棵之类无人问津。70年代以后,城镇居
民开始改以烧煤为主,农村开始烧秸棵。80年代,液化气和电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能源。
行 民国时期,居住在山沟或交通要道的人家出门时不锁门,以便为来往旅客住宿“打尖”
提供方便。一旦锁门则往往招来不幸。居民外出旅行,夏季一般乘木船、轮船,冬季乘马爬犁。
赫哲族冬季则穿踏板。解放后,70年代以前,由于无通往内地的公路,冬季出门旅行或公干仍
以马爬犁为交通工具。70年代以后,公路客运开通,结束了几十年以马爬犁为交通工具的历史。
礼仪习俗
结婚 民国时期婚事操办顺序是:媒人牵线、相亲、订婚、过财礼、择吉日成婚。财礼通
常包括钱、烟土、金银首饰、衣服被褥、布料等。结婚时,这些东西再由女方带回夫家,但也
有不带的。结婚前一天晚上,男方需先拜谒列祖列宗牌位以示长大成人。迎亲需择吉日,拜天
地需择吉时良辰。男人在天地牌位前等新娘,新娘则由两名有儿有女的妇女送到。下轿后只拜
天拜地,然后入洞房上炕“坐福”,三天后方能下地拜见公婆。因此,女方在结婚前一天一般
以鸡蛋果腹,闹洞房亦有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但大伯一般不去取乐。伪满后期,兴起文明结婚。
结婚时必须有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宾相到场。证婚人讲完话后,男女双方互赠戒指
之类的礼物,然后送人洞房,婚礼告成。三天“坐福”亦不再讲究。民国和伪满时期娶亲盛行
摆筵设席大操大办。解放后,婚礼仪式与伪满时期略无不同。70年代开始出现旅行结婚这种简
朴方式,很少大操大办,人们随礼也不多,通常三五元左右或几个人凑份子给新郎新娘买点实
用的东西。80年代后,不管何等人家(贫困或富裕)逢子女结婚必大操大办,少则几桌,多则几
十桌。人们随礼亦开始由20元逐渐上升到30—50元不等。燃放鞭炮是各时期婚礼上必不可少的
一项喜庆形式。
丧葬 民国时期,病人需在咽气前抬到地下的铺板上,头朝西,脚向东。装老衣一般为青
棉袍,不结扣,以带系之。人死后须到土地庙“报庙”,之后,孝子返回不许进停尸房门,要
在门口大哭三天,以示哀痛。三天后出殡,孝子执“哭丧棒”行于灵前,沿途亦撒“买路”纸
钱。无亲无故的死者一般于当天送出。小孩死了一般不埋,用野草裹了弃之荒野,任野兽吃掉
为好,通常男孩捆3道,女孩捆2道。解放后,70年代以前,丧事一般较为简朴。死者衣着同前
一样,亦须停尸 3天,烧化纸钱。将死者送出后,一般不请客,但死者家属通常都要预备较好
的饭菜招待帮忙的人,菜须单数。80年代以来,办丧事突出的改变是送礼和请客。礼资一般由
20元逐渐升至30—50元。送葬后,主家都要宴请送礼者和帮忙的人,以示感谢。但饭前需洗手
(由死者家准备盆和手巾),以示“洗手不干”和洗除晦气之意。
寿诞 伪满时期一般人家为老人祝寿不举行任何仪式,仅吃面条而已。有钱人家则常常设
筵摆席,亲朋好友送钱、送烟土、送幛子表示祝贺。解放后,一般民众很少有为老人祝寿的习
惯,即使祝寿也是自家人炒几个菜,喝几盅酒,吃顿饺子了事。外人送礼贺寿很少。
相见 解放前,学生见先生、下级见上级、晚辈见长辈,一般都行鞠躬礼。逢年节晚辈给
长辈拜年则要行磕头礼。解放后,50年代初期亦是这样。此后,相见礼仪有较大改变,常见的
如:少先队队礼,握手礼,点头礼,简单问候等等。
祭 祀 丧葬祭日 殡葬后第3天“园坟”。7天为一祭日,之后逢“三七”、“五七”、
“七七”均须到坟前祭奠,总共49天(即 7个“七”)。另外,死后百日为一个祭日,一周年为
大祭日,须烧纸钱、摆供品进行祭奠。一般须祭完3周年。
清明节(俗称寒食节),一般做为亡故者的祭日。清晨,亡者家属都要去扫墓、焚化纸钱。
解放后,机关于部、学校学生、部队战士常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以示对烈士的缅怀。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亦是重要的祭日,.也要扫墓、添坟和祭奠。
伪满时期,抚远县渔梁子还在农历六月十三祭奠河神,烧香上供祈祷保佑。是日,必宰杀
生猪一口,邀请左近村屯的人们来此共享,以图吉利。解放前后,渔民开网捕鱼前到白四爷庙
烧香上供乞求神灵保佑,网网丰收。
节日 民国时期,抚远县民众只过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仲秋节。伪满时期,除上述 3个
节日外,群众还过正月十五元霄节,农历二月初二中国龙节等。解放后,抚远人民除民间传统
节日外,还过国家规定的一些纪念节日。这些节日是:
元 旦 1月1日各机关单位放假一天,并组织团拜会进行庆祝。
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8日妇女组织庆祝活动并表彰先进。
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举行庆祝活动,通常放假一天。
中国青年节5月4日青年举行庆祝活动。
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卫生医疗界举行庆祝活动。
国际儿童节6月1日少年儿童举行庆祝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 7月1日县委和各基层党组织组织庆祝活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庆祝活动,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集中
开展拥军优属活动。
中国教师节9月10日教育界组织庆祝活动表彰优秀教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纪念日 10月1日放假2天,举行庆祝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