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宣传工作 工作机构 早在我县建党初期,即专设宣传鼓动工作的干部。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
业的发展,宣传机构不断壮大和完善。至1990年,县委宣传部有干部13人,下设四组一室,即
人秘组、党史教育组、通讯组、社会宣传组和理论学习室。
历任宣传部长更迭表
县委的宣传教育工作,素由宣传部负责。自解放以来,在县委直接领导下,宣传部紧密围
绕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结合本县实际,广泛建立宣传网络,因地制宜地开展宣传教育。
1951年全县有报告员、宣传员340人,1990年发展到874人。主要宣传教育形势为报告会,同时
利用广播、电影、图片、展览、板报、厨窗、标语、演唱等宣传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传统、党的方针政策教育。1986年以后,党
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一度削弱,1989年下半年后复又日渐强化。
1947年,全县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这一斗争,积极发动群众,
教育党员丢掉思想顾虑,勇敢当先锋、打头阵,搬掉压在自己头上的封建大山;动员农民参军
参战,保卫胜利果实,使群众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广大贫下中农积极
参加土地改革,踊跃参军参战,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教育党员群众蔑
视敌人,树立信心,打败美帝国主义侵略,以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通过宣传教育,在全县
掀起捐献飞机大炮抗美援朝的高潮。1952年开展中苏友好宣传教育,1953年至1956年,宣传贯
彻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教育群众走合作化道路, 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
“大跃进”时期,宣传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围绕人民公社化进行共产主义教
育,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这一时期因受“左”的思想影响,宣传教育偏于“左”的观
点,开展宣传活动有形式主义倾向。1963~1965年对全县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批判资本主
义、封建主义,防止修正主义。“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党的
宣传工作受到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县以后,认真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基
本路线,贯彻执行“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排除各种错
误思想干扰,将全县人民思想引导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个时期以“团结、稳定、鼓
劲”为基调,以“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为主线,以“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主题。
侧重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大力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宣传真理标准,从而拨乱反正,正
本清源,宣传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腐朽思想,宣传“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坚决抵制防止和平演变。
理论学习
五十年代,中共汤原县委即设有理论学习室,配专职理论教员,负责全县在职干部的学习。
在县直机关中,按照文化程度高低,分别编成3个班级:初级班学习政治常识;中级班学习《历
史唯物论》、《社会发展简史》;自修班学习《中共简史》。以后开始较系统学习《哲学》、
《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简史》、《实践论》、《矛盾论》等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六十年
代着重学习《毛泽东选集》,七十年代除学习“毛选”外,还学习《共产党宣言》、《国家与
革命》、《哥达纲领批判》《法兰西内战》等 6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县以
后,深入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习讨论,学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重要文件。八十年
代重点学习《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及《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1982年以后学习《邓小
平文选》、《陈云文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及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会议文件。1989年“6·4”风波后,加强了理论学习,重点学
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纲要》和《中共党史简明读本》。1989~1990
年,全县共集中讲课70余场,举办理论骨干学习班10余期,召开理论研讨会9次。
通讯报道:县委在各个历史时期,一直都很重视通讯报道工作。在县委宣传部配备专人,
及时为上级新闻单位撰写或推荐稿件,并不断培养壮大通讯员队伍。至1990年,全县有通讯员
400人。当年撰写的稿件为上级和本县新闻单位采用的有2974篇,其中中央级24篇,省级321篇,
市级456篇,县级2 164篇。汤原广播电台记者张志刚、王智君采写的记述人民的好儿子刘建民
感人事迹的长篇通讯刊载在《人民日报》上。
精神文明建设 1982年,全县城乡全面开展文明礼貌活动。1983年 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
等24个单位联合发出《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以后,以“五讲 (讲文明、
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热爱
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活动在全县大规模展开。1985年1月,
成立汤原县“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下设办公室,1987年改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公
室,负责全县精神文明建设。
经过精神文明建设,全县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乡环境大为改观,各级文明单位
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1983年全县涌现同文明村12个、文明单位44个;1985年各级文
明单位增加为155个,其中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4个、市级文明单位6个、县级文明村52
个、县级文明单位103个;至1990年底,全县拥有县级文明单位376个,文明村56个;市级文明
单位53个,文明村17个,其中市级标兵单位9个;省级文明单位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