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畜禽繁育改良

第三节 畜禽繁育改良



  

  畜禽品种

  建国以来,本县共饲养46个主要畜禽品种,其中猪6个品种,黄牛和奶牛6个品种、绵羊和
山羊9个品种、马8个品种、禽12个品种、兔4个品种。

  猪 1、民猪:系逐村饲养历史较久之地方良种。 按其体型、性能不同分为三种类型。一
为大民猪:体型粗大、成年体重150——180公斤。二为荷包猪:体型小、成年体重70——80公
斤,头小而窄、体躯短园、四肢矮细、皮薄而皱纹小。成熟较早。三为二民猪:介于大民猪、
荷包猪体型特征之间。民猪产仔均在12头以上,成活率在90%以上,育肥时日增重250克。民猪
具有抗寒、耐粗饲、抗病力强、产仔多、仔猪成活率高、母猪护仔等特点,以长白、哈白、苏
白种猪杂交,生长发育快。进入八十年代后,民猪已濒于绝种。 2、哈白猪:有新老哈白两种。
毛均为白色,头较宽,耳直立,肌肉丰满,背宽平直体躯大,后躯较丰满,分布面较广,哈白
猪每窝产仔平均11.4头,成活率为87%,育肥期平均日增重370克,具有产仔多、前期发育快、
较耐粗饲、有较强适应性等特点。 3、苏白猪:体躯宽厚,大腿发育良好,多肉,四肢粗壮有
力,被毛全白色。每窝平均产仔11.2头,成活率85%,县境内均有饲养。4、长白猪:体躯呈流
线型,或大耳下垂,或小耳下垂,或小耳前竖,后躯特别丰满。平均每窝产仔10.8头,初生重
1.35公斤,平均日增重718克,168天活重90公斤。长白猪较一般猪多两条筋骨,体躯窄而长,
多产瘦肉。以长白猪与民猪杂交育肥效果好,杂交一代 6个月体重可达90公斤。1990年,畜牧
局将购回的16头长白种公猪,进行经济杂交,当年猪的直线育肥达17 296头,此外尚有梅山杜
洛克及三江白瘦猪肉型的种猪。

  黄牛 1、本地牛。属蒙古牛系,饲养历史较久.分布全县数量居多。一般1头牛日耕地8—
10亩,单牛载重200—250公斤,日行30公里。具有体质强健、耐粗饲、抗病耐寒、持久力强等
优点。2、延边牛 (朝鲜牛),属优良役用品种。主要分布于汤旺、香兰、竹帘、裕德、望江等
乡镇。系耕种水田的主要动力,役田性能良好。单牛载重400—600公斤,一头牛日耕水田2—3
亩,年负担水田达2—4垧。具有体大力强、脚步较快、适应性较强、遗传力稳定、性情温驯、
易于管理等优点。

  奶牛 黑龙江黑白花奶牛。乃本省培育的产乳性能较高乳用品种,县内各乡镇均有分布。
产乳量平均在3 240公斤,乳脂率3~3.5%,屠宰率49.7%,净肉率40.8%。具有体质健壮,耐粗
饲、适应性强、性情温顺、易管理、利用年限长、生产性能高等优点。 1990年,全县有2 619
头奶牛,年产奶4 185吨以上。

  马 1、本地马。属于蒙古马系统,遍及全县,应用历史悠久,长途运输 4马载重2千公斤,
日行 50—60公里。耐粗饲料,易管理,体质好,有较强适应性与抗病力.但体躯短小,不能满
足农业生产需要。 2、黑龙江挽马。属于过渡品种,各乡镇均有饲养。具有粗壮结实、适应性
强、耐粗饲、役用性能与持久力均佳特点,且步伐轻快,进行合理选种选育,可培育乘挽兼用
型良马。

  绵羊 1、蒙古羊。为我县地方原始品种,饲养历史较久, 分布较广。皮毛一般为白色,
头颈多为黑褐色(经改良后均为白色)。羊平均体重45—60公斤,母羊35—55公斤。平均剪毛量
1—2公斤。屠宰率 35—40,产羔率较高。2、东北细毛羊。乃新育成的毛肉兼用细毛品种,均
布于全县。公羊一级体重90公斤以上。母羊一级50公斤以上。遗传力稳定、耐粗饲、发育快,
适应性及抗病抗寒力均强,用改良粗毛羊效果较好。其缺点为净毛率低,腹毛不甚好。 3、东
北半细毛羊。以永发、香兰、望江、鹤立、振兴等乡镇饲养居多。此外。用于绵羊杂交改良之
品种尚有美利奴、新疆细毛羊、考力代半细毛羊等品种。

  山羊 以饲养原始品种狗山羊(本地的山羊)者居多。经沙能奶山羊杂交改良,其产奶性能
超过原种许多。效果好。

  鸡 一为本地鸡,分布广泛,体型不一,毛色复杂,就巢性、采食能力与抗寒能均强。育
雏率高,肉质好,年产卵 80~120个,但成熟晚。二为来亨鸡,系卵用型品种,全身羽毛白色,
雄鸡体重2.5~3公斤.雌鸡1.8~2.5公斤,年产种 200~280个。对饲料利用率及抗病能力差。
三为芦花鸡,系饲养历史悠久之兼用品种。遍布全县。1984年以来还引进了肉用鸡白洛克、火
鸡、星布罗AA。卵用鸡星杂二八八、罗斯、罗七、罗八、巴布考克、希赛斯等13个新品种。1989
年从牡丹江新引进原产址法国的伊莎褐蛋鸡,此种鸡生长快,抗病力强,产蛋量高,蛋粒大等
优点,每只鸡年产蛋300多个,蛋均重62克,1990年全县已大面积推广孵化。

  鸭 一为本地鸭,毛色以麻鸭为多。对当地环境有较强适应性,抗病、耐粗饲料;二为康
贝尔鸭,系]982年引进的卵用型品种,在香兰、竹帘、汤旺、汤原、鹤立等乡镇皆有饲养,体
重2~2.5公斤,年产卵230~280个,平均蛋重77克,壳为白色,具有抗寒抗病,耐粗饲料,产
蛋多遗传性稳定等优点,为正在推广的商品性生产新品种。

  兔 品种有中国免、安哥拉兔、青紫兰兔、日本大耳兔等。

  繁育改良

  伪满县公署开拓科所辖劝农模范场内伪康德6年(1939)购置种公马2匹、种公猪3—4头,名
为繁育良种,实际只服务于日本开拓团,中国农民并不受益。建国后,各级政府重视发展畜牧
事业,方始畜禽繁育改良。

  1958年建立县配种站。1966年自山市马场引进卡巴金种公马 2匹,翌年自香兰农场引进苏
高血种马2匹。1969年自梧桐河农场引进苏重挽母马 13匹,1971年自勃利县马场引进苏重挽母
马6匹,1972年自河南泌阳引进泌阳驴11头,1978年自嫩江高峰马场引进种公马8匹并先后引进
奥尔洛夫、“阿尔登”等良种公马。1982年自安达引进黑白花种公牛19头,1984年引朝鲜种公
牛30头。1958年,开始试行马匹人工授精。实行“以本交为主、人工授精配种与本交配种并举、
引进良种与本地良种并用”方针繁育改良大牲畜。1963年,全县选定品种好、体型大、挽力强、
外观美、性欲高的当地公马300匹、公牛350头,做为种畜配种不出队。并在汤旺乡搞朝鲜牛自
群选育改良。规定:每匹种公马须配25匹,每头种公牛须配40头,每头种公猪须配30头。受胎
率马须达50%,牛须达95%,优良公畜一律不准去势。七十年代又完善强调繁育良种三个结合方
针,即进口良种与本地良种相结合,人工授精配种与本交配种相结合,用冻精液配种与用鲜精
液配种相结合。

  马匹繁育改良 五十年代以前本县马匹繁育基本以当地公马本交配种,六十年代起则采取
本交配种与人工授精、引进良种与当地种畜配种相结合办法。从而使良种繁育跨前一步。1971
年全县建马匹人工授精站点9处,1972年调整为 6处(其中国家办站2处、公社办站1处、大队办
站3处)。全县共有纯种公马8匹。同年用于人工授精的种公马6匹,其中苏重挽2匹、阿尔登1匹、
黑龙江挽马 1匹、奥尔洛夫1匹、杂种马1匹,另有种公驴4匹并有2匹卡巴金种马搞本交配种。
1976年黑龙江省农牧局由山市马场调来卡巴金基础母马50匹、种公马 3匹,又从依安红旗马场
调来阿尔登种公马2匹,指定汤原县种畜场搞“卡、阿”半血马培育。卡巴金到场后 21天发生
“四号”病,继10月末死亡31匹之后引进马匹全部死亡培育计划失败。到1980年,全县引进之
种公马仅余7匹,其中苏重挽1匹、卡巴金1匹、奥尔洛夫1匹、阿尔登2匹、黑龙江挽马2匹。进
入八十年代,马匹繁育改良工作有了大的突破,人工授精率逐年提高,到1990年,全县有人工
授精308匹。

  黄牛改良 进入七十年代,农业机械化发展迅速,以机代畜、消灭两套成本遂成必然。因
此,马匹数量逐年减少。而养牛。一因牛为水田区必需的动力,二因市场需牛肉供应,三因牛
繁殖快而又疾病少。因此繁育改良黄牛已成为发展与改良家畜的重点。本县为全省22个黄牛改
良重点区之一,为朝鲜牛育种基地县。黄牛改良总的方向为发展役肉兼用型牛,在水田地区及
朝鲜牛较集中乡村侧重发展朝鲜牛。1974年试点,1975年推广,1976年在全县广为铺开,1980
年黄牛改良工作进一步开展,全县有14个公社、170个大队、448个生产队进行了冻配,冻精配
种2 352头。准胎1 668头,受胎率70.9%,全年产犊2 347头,占可繁母牛的 46.8%。其中改良
牛犊933头。占总产犊数的39.8%。1985年累计黄牛配种19788头,产改良犊7 471头,其中 3年
以上黑白花、黄白花犊牛 706头。改良犊牛生产性能显著提高,1980年初育肥屠宰试验测定:
育肥两个月体重达274.43公斤,比同龄本地牛 175.35公斤多95.18公斤,提高54.34%;净肉达
105.76公斤,比本地牛64.77公斤多41公斤,提高63.3%,净肉率也比本地牛高。日增重在12月
至1月严寒季节达0.63公斤,比本地牛之0.52公斤提高0.11公斤。1990年,冻配黄牛2 781头,
准胎2 558头,产牛犊2 157头。

  奶牛改良 汤原县奶牛生产起步较晚,1981年全县仅有奶牛48头。1983年建成奶粉厂,设
计生产能力日处理鲜奶20吨.需2千头奶牛始可满足生产需要。1982至1985年,从外地购入奶牛,
全县发展到688头。1990年底,冻配奶牛到1418头.其中准胎1 283头,产犊1136头。

  生猪繁育改良 本县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饲养者多为民猪,1957年从省农业厅江北种猪场
引进约克夏种公猪2头开始繁育改良。1961年自友谊农场引进哈白种公猪2头,1968年自香兰农
场引进苏白、长白山公母猪47头,1976年引进梅山种公猪 1头,1978年自莲江口农场引进长白
种公猪2头,1983年自东北农学院实验场引进杜洛克种公猪 10头,1984年先后引进杜洛克、长
白、哈白种猪68头,据1980年统计:全县哈白纯种猪869头、杂种29181头,苏白纯种猪16头、
杂种6 931头,长白纯种猪113头、杂种8 969头,梅山纯种猪4头、杂种400头。民猪杂种2 196
头,其它杂种6172头。1983年开始人工授精繁育改良生猪,1984年授精 500头,1989年人工授
精率达 95.5%,1990年人工授精2 586头,准胎2 456头,1985年以来,本县主要猪种为长白猪。

  绵羊繁育改良 1964年自萨尔图银浪种羊场引进东北细毛羊60只。并从勃利县引进考力代
种公羊。1982年自横头山种羊场引进沙能种公母羊各2只。1984年全县绵羊累计配种2 454只,
其中人工授精、统一供精169只,累计准胎2 121只。其中人工授精,统一供精99只。据1980年
调查:全县有考力代羊454只。美利奴羊2382,高加索羊 925只,到1990年统计人工授精1 680
头,准胎率93%。目前,本县绵羊多为考力代羊。

  家禽繁育改良 六十年代以后陆续引进莱亨鸡等品种繁育改良。1984年以来,县畜牧局孵
化站成为本县优良禽种推广基地,先后引进孵化良种蛋禽有:罗斯、岩谷、罗七、罗八、星杂
288、巴布考克、希赛斯滨白等;肉用鸡有星布罗 AA、艾维茵火鸡等,共十多个品种。1982年
曾引进康贝蛋用型鸭,不久即停止。汤原孵化站1984~1990年。共推广良种鸡雏50余万只。有
19个配种站点。主要搞了生猪的直线育肥,同时还进行了公牛的去势工作,1990年当年去势公
牛率达87%,牛的冻配及猪、马的人工授精。均超过任务数,人工授精准胎率达90以上。